功过参半盛宣怀
盛宣怀,是个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
1916年,盛宣怀死后,很快被人们淡忘,甚至是遗忘了。这位当年的头号富豪,似乎是个速朽之辈,以至他的名字鲜为人知。可是,近年来盛宣怀又“复活”了。这不是由于他曾经太阔气了,而是因为他做过一些好事,有史学研究和现实借鉴的价值。因此,有关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整理盛宣怀的档案资料,连他在日本住宿费的单据也不放过。据有关媒体称,盛宣怀的档案资料近16万件,字数超过一亿,计划全部出版,共计400册之多。笔者认为有计划地全面研究盛宣怀是一件很有魄力之举,因为盛宣怀在清末民初的几十年间,不仅与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是筹办和发展民族工商业的一名要员。盛宣怀除了当官外,更是一位商人和实业家。或者说他是官吏中的商人,商人中的官吏。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官商结合于一身,注定了他的一生功过参半,或者说,功罪参半。
盛宣怀(1844-1916年)是江苏武进人(现已划归常州市)。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清朝的中、下层官吏。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通过科举出人头地是普遍的人生之路。然而,盛宣怀却是个例外。他只考中了秀才,3次考举人都名落孙山。显然,没有进士的桂冠,休想挤进封建社会的上层。但是,盛宣怀的运气好,27岁时,经李鸿章的下属杨宗濂推荐,入李鸿章幕府,并且很快受到了权倾朝野的李鸿章的器重。当时,李鸿章的官职是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掌管着清朝的经济、军事、外交大权。1873年李鸿章调任大学士并兼任总督,位居一品大员,也叫“中堂”(宰相)。有了李鸿章这样的后台,盛宣怀便乘上了顺风船(据传说盛宣怀拜李鸿章为义父,但无证据)。再加上他精明过人,工于心计,于是在官场上和工商业上左右逢源,财源滚滚,以至达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步。盛宣怀的职务,主要是多种实业的“会办”“总办”“督办”等等,其最高的官衔是邮传部尚书,后更名为邮传部大臣。职务不算很高,但握有实力和实权。
先说盛宣怀之功。第一,1895年10月,时任天津海关道的盛宣怀奏请朝廷,在天津成立“北洋西学学堂”,这说明他不保守,懂得西学东渐已成历史潮流,也深知培养人才的特殊重要性。此议获准后,盛宣怀创建该校,并亲任督办。北洋学堂于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即现在的天津大学。此校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比如马寅初就是北洋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的。就凭筹办北洋大学这一件事,给盛宣怀记一功不算过分。第二,1896年,他又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即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凭这一条,称盛宣怀为中国近代的教育家也不是过分的美化。第三,他是中国红十会的创始人之一,还担任过一届会长。任何组织都可能办过错事,唯有红十字会做的事全是对的,可见人道主义实在是个好东西。盛宣怀对中国近代的慈善事业有过贡献,对此应予充分的肯定。
以上这些事,在盛宣怀一生的经历中不是最重要的。他的主要精力是在兴办洋务和实业方面。庄练先生在盛宣怀的传记中说:他“以招商局起家,以铁路致富,以办电报而享大名,以投资矿冶事业而得以结交权要”(《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下卷,第265页)。
招商局在中国的出现,源于南粮北调。当时,北方的粮食不够吃,只有每年从南方调运,正如北煤南运一样不能间断。通过运河把大量的粮食从南方运往北方,至少有三大弊端:一是运输时间长,运价高;二是因运输时间长,粮食容易霉烂,造成大量的浪费;三是由于前两个原因,必定造成官员的作弊贪污中饱私囊。早在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就提出过通过海运,从上海往大沽口运输漕粮,但时人保守,阻力重重,没能实现。到了李鸿章时代,快捷省钱的海运漕粮已势在必行,但这需要招商投资,于是招商局应运而生。起初,李鸿章委派了买办出身的唐廷枢和徐润二人开办招商局于上海,不久又增派盛宣怀担任招商局的会办,事实上起监视作用。从此,盛宣怀以官员的身份步入了中国的实业界,美其名曰“官督商办”。这对实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助力,同时也为腐败大开方便之门。当时,创办实业就必须从洋人那里购买多种设备或中国稀缺的工具和原材料。按照洋人的规定,买方的经手人会得到对方的佣金,又叫“中金”“回佣”,即现在人所说的“吃回扣”,英文叫“康密新”(commission)。盛宣怀发财的源头即由此而来。官员代表国家购物不会是三瓜两枣,小打小闹,而是时常经手数以百万白银计的巨额交易,所以盛宣怀不断得到大量的“康密新”,可以一夜暴富,天天翻番,以至硕鼠大如虎。盛宣怀是个贪婪的人,不会见好就收,而是钱愈多心愈贪,永无止境;盛宣怀又工于心计,发了横财不独吞,首先向李鸿章孝敬一部分,以此得到政坛靠山的信任。再就是,他用金钱在官场上四面八方地开通人脉,站牢脚跟,暗中结盟,形成一个巨大固如铜墙铁壁的关系网。盛宣怀执掌招商局19年,全局持有股额两万股,而他一个人就独占有一万一千股,其富有可见一斑。人不得外财不富,马不吃夜草不肥,古今同理。为此,堂堂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多次弹劾盛宣怀,就是搬不动他,只有徒叹奈何。
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革命,早在18世纪中叶已基本完成,中国要向西方学习,首要的一条是创办和发展新的交通和通讯事业。招商局办海运自然属于交通范畴,但内陆运输范围更广,投资更多,油水更肥,盛宣怀在李鸿章的策划下,电报和铁路事业自然是独领风骚。
电报是英国人库克于1837年6月发明并取得专利的。40多年后中国人还不知电报为何物。到了光绪六年(1881年),中国才有了“官督商办”的电报业,而这一事业的创办者正是盛宣怀,支持者还是李鸿章。
没有电报以前,中国人的信息传递只有“驿递”,就是靠快马加鞭,这和电的传输线路相比,其速度相差太远了。所以中国人开办电报事业一则事在必行,二则可大赚其钱。盛宣怀担任电报局督办大臣22年之久,其功不可没,其贪不可抹。他究竟捞取了多少银两,已多到不可数计的地步了。
然而,比电报投资更多,向外借债购物更多,得到的回扣也更多的事业是修筑铁路。盛宣怀作为铁路局的督办大臣干了9年。据台湾凌鸿勋先生所著《盛宣怀与中国铁路》一书统计,从光绪二十二年至三十二年,盛宣怀共修筑铁路2200多公里,即芦汉、沪宁、汴洛、正大、道清5条铁路。据庄练先生统计,共从外国借了英金1065万镑,盛宣怀吃回扣5%,就折合中国的白银440万两。这些进入私囊的巨额财富,仅仅是盛宣怀广开财路中的一项而已。
盛宣怀是筹办洋务的一员大将,是清王朝的忠臣,而历史充满了戏剧性。宣统三年四月,作为清朝的邮传部大臣,盛宣怀下令将本来是“官督商办”的铁路收归国有。这样一来,原有投资粤汉、川汉铁路的股民应有的利益被剥夺,骤然引发四川的铁路风潮。绰号“屠夫”的四川总督赵尔丰实行武力镇压,引起更加激烈的反抗。四川的兵力不足,清廷派湖北的新军到四川参与镇压,因此造成湖北省军备空虚。这一年农历八月十九日,武昌发生兵变,辛亥革命爆发。如此说来,盛宣怀无意中点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成了大清王朝的第一个掘墓人,也成了中国封建帝制的一个掘墓人。而盛宣怀本人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出的活剧也到了快谢幕的时候了。
李鸿章死于1901年。李鸿章一死,盛宣怀失去了强大的后台。辛亥革命后,盛宣怀的社会地位便一落千丈。他在家乡以及在苏州、杭州一带的地产、当铺均被没收,他本人则经青岛到大连,最后跑去日本避难去了。到日本后,他还致函各地的至爱亲朋,为他藏匿财产。可见他爱财如命。
多财善贾,长袖善舞。盛宣怀作为清代的大臣,且有明摆着的大贪之罪,然而在民国期间,却无牢狱之灾,直至1916年病死。盛宣怀的晚年虽已没落,但从临终前处置遗产的记录中仍可看出他拥有的巨额财产达到了何等程度——庄练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下卷第262页写道:
“盛宣怀共有八子五女。但当他在民国五年去世时,活着的儿子只有五个。盛宣怀在临死之前,曾将他的遗产按四六分析,规定以十分之四设立愚斋义庄,专办慈善救济事业,其余十分之六则分为六股,五个儿子各得一股,另一股留作其妻庄氏养老之用,根据盛家传出的盛宣怀遗产总数,计有武进县城内周线巷住宅一所,共计房屋二百四十余间;愚斋义庄田产三千余亩;另外则尚有苏州杭州等地的地产,嘉定、常熟等地的数十家当铺。现金及有价证券方面,计盛妻庄夫人的“颐养费”白银七十万两,财政部卷烟库券银元七十万元,轮船招商局老股一万一千股,折合新股二万二千股,每股面值二百两,共计值银四百四十万两;汉冶萍公司股份二万零二百六十七股,每股价值银元五十元,共计价值银元一百万零一千元。另有积余公司的股分一万七千股,仁济和股份四千八百股,每股价值若干未见宣布。此外,盛宣怀在上海租界地区所拥有的房地产亦有很多。租界内的房地产都很值钱,估计不下银一千余万两。以这几项约略估计,其全部财产的总值,已超过银两千万两。”
当年李鸿章去世时,据说其全部的遗产约为1000万两,如此巨额已令人乍舌。而盛宣怀的遗产比李中堂大人翻了一倍,就更令人瞠目结舌了。
盛宣怀办航运、办电报、办铁路,尤其是办教育的成就都是应当肯定的历史功绩,但他的贪婪和聚敛不义之财,则留下了骂名。
金钱再多,也会灰飞烟灭。盛宣怀这个典型人物的历史教训,仍有着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