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3 00:2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吴建华



新店古城遗址觅踪

 

吴建华

 

 

八月底的一天,我们迎着如火的骄阳,来到晋安区,寻觅新店古城遗址的踪迹。

岁月的磨砺,风雨的冲刷,古老的城墙已淡然无存。往昔壮观的护城河,也只剩下短暂的一段,诉说历史的沧桑。在繁茂的杂草丛中,赫然矗立着两块石碑,一块是“福建省人民政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城墙),1998年立的。另一块是“闽越王遗址”,1998年晋安区人民政府立的。

 

悠久的历史

 

闽越国建于汉高祖五年,有着2200年的历史。在古城纪念馆,我看到一幅闽越国疆示意图,这是古城的航拍图,横跨福建、浙江、广东三省,从现在的八一水库沿溪,西有一条通往浙江的古驿道,是出省的唯一通道。北朝莲花峰,东城墙没有出路,南边至新店小学的背后,再下去便是海。

为了探究新店古城遗址的悠久历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展岳、省博物馆研究员欧潭生、省文物局局长郑国珍等资深考古专家,对遗址进行认真的考察。闽越国的冶都之东冶,在今福州北郊新店镇古城村,系战国末闽越王无诸创建,汉初复立时也建在这里。福州市区浮仓山、屏山、冶山和牛头山一带发现的汉代建筑遗迹,应是东越王余善营建的宫殿区。新店古城、浮仓山、屏山、冶山和牛头山一带,均属冶城范围。专家认为,汉武帝令越繇王丑与东越王余善“并处”,应理解为并处东冶,非分处两地。从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来看,越繇王丑、居股居新店古城,东越王余善居新开拓的宫殿区。余善灭亡后,宫殿区被汉兵焚毁。居股降汉徒处江淮间后,新店古城亦遭汉兵焚毁。

 

遗址的发现

 

1983年从事文博工作,后任福州市晋安区文物管理文员会办公室主任的黄荣春,曾就新店古城遗址问题,请教福建省博物馆张其海先生,张先生认为,闽越国冶城可能在福州至新店火车站一带。

为了寻找古城遗址,解开冶城之谜,黄荣春先生来到古城自然村。当他来到该村时,令他吃惊的是周围的田野几乎是一片平地,询问十几位农民,均不知道有古城遗址。于是,他找到村委会,终于从一位60多岁的老会计口中,得知该村残存部分古城土堆。据老会计说,现存的那些土堆,在福州解放前还有一人多高,当地农民把这些土堆视为钱堆加以保护。解放后为破除迷信,又不懂土堆的价值,不少农民去挖城墙的夯土用以建造房子。农业学大寨时,又进行平整土地,导致大部分土堆被夷平。据老会计介绍,城墙以内的地名叫“古城里”,西城墙外的土地称“古城外”,东城墙外的一片平地名“校场”,城北侧一座海拔128.9米的山丘,为“古城山”。

当黄先生发现东、西、北三段城墙遗址,均为夯土建筑时非常振奋,认为此夯土墙址,符合秦汉城墙的建筑形式。厦门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时在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的郑国珍先生,得知发现古城遗址十分重视。第二天,黄先生陪同郑先生,到古城遗址踏勘,并一起测量古城面积,当时测得古城呈长方形,南向偏东10度。城宽294米,长约800米。第三天,黄荣春和郑国珍陪同张其海先生,到古城遗址考察,并到相距不远的浮仓山遗址的最高处,观看古城一带的地形。张其海先生当场表示:“新店古城是晋以前的古城址,有可能是汉城,同时也不排除是闽越国冶城的可能性。”1985年5月31日,福州郊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发出“福州郊区文管会有关同志在新店乡发现一座古城址”的简报。同年7月29日,郑国珍与黄荣春联合在《福州晚报》报导福州北郊发现古城遗址。1985年8月5日,中国新闻社10603期发出《福州发现一座古城遗址》的消息。1986年4月4日,黄荣春先生又在《中国文物报》发表“福州北郊发现古城遗址”一文。1986年12月25日,新店古城遗址,被公布为福州市郊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艰辛的发掘

 

新店古城遗址发现之后,在考古界和史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许多专家前往新店古城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中,对城址的断代及性质众说纷纭,各执己见。有的说是闽越国冶城遗址,有的说是五代军事城堡,还有人提出:“不可能是汉城,是否为城址还是一个问题”。

1996年秋,为了搞清新店古城遗址的年代以及性质,研究古城遗址与冶城的关系,解决福州城的的历史上限,已调任福建省文化厅文博处副处长并主持该处工作的郑国珍先生,提出对新店古城遗址实施考古发掘,经福建省文化厅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成立新店古城考古队。自1996年至2000年,考古队对新店古城遗址,进行四次考古发掘。

第一次,从1996年10月29日至1997年1月28日,考古队由省博物馆欧潭生、林聿亮、范雪春、华锋林、黄荣春共5人组成,欧潭生为领队。第二次,于1997年10月7日至1998年1月16日,考古队由省博物馆欧潭生、林聿亮、陈子文、吴裕孙、黄荣春和崇安汉城赵凤英组成,欧潭生为领队。第三次,于1999年1月4日至30日,考古队由省博物馆欧潭生、晋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陈剑辉、黄荣春、崇安汉城林瑞明组成,欧潭生为领队。第四次,于2000年3月3日至8月23日,分二期考古发掘,考古队由省博物馆欧潭生、范雪春、林聿亮、郑辉、陈兆善、陈子文、陈明忠、温松全及黄荣春组成,前期由欧潭生领队,后期由范雪春领队。

1999年1月16日,考古队在外城西南区布2个探方,两个探方相连,出土一批汉初陶盒、陶杯、陶瓶、陶罐,以及一批绳纹板瓦、绳纹砖残件。在出土的10多件陶范中,有一件陶范外表饰绳纹。伴随出土的有一千多块铁渣,以及2件战国晚期的陶器。2件陶器中一为泥质红陶罐,敛口、鼓腹、贯耳,颈部饰细绳纹;一为夹砂桔黄色陶罐,多口,外饰细弦纹。这些文物出土时,时任省委副书记、宣传部长何少川、福州市委书记赵学敏、晋安区委书记陈吉等领导,亲赴现场视察,给考古队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新店古城的铁渣、陶范、炉膛残块,散落面积达数万平方米。新店古城炼铁炉遗迹在外城的汉代地层之下,其铁渣、陶范充入外城西城墙的砂基内,也散落在外城汉代建筑遗址之下的地层中,在内城战国地层中也偶有发现,说明冶铁炉遗迹,为战国晚期遗存,估计是无诸及其先辈居住于内城时,在城外进行冶炼的遗物。新店古城冶炼铁炉遗迹,是我国继河南阳城发现战国冶铁遗址之后,又一次发现战国冶铁遗存。

新店古城内城早期城墙出土的陶片和夯层厚度、夯窝直径,以及护城河最底部出土的陶片,已说明内城始建于战国晚期。内城除在西护城河南端被破坏河床上部,发现绳纹砖瓦残件外,尚未在其他地方发现汉代砖瓦建筑构件,只发现一些汉代或秦汉之前的柱洞,说明内城没有使用或没有大量使用砖瓦建造房屋。

据史书记载,战国晚期东海王繇在今浙江南部为王,无诸在今福州为王。纵观闽越国历史,战国晚期在今福州为王者,唯有无诸也。新店古城内城的建造年代,与无诸自封为闽越王的年代相同,为此新店古城的内城应该是无诸建造的城池。

据《后汉书》记载,明确指出东冶在海边。地质钻探也证明战国晚期至汉初,当时的福州是一片内海,屏山一带几乎是个岛屿,只有今北郊新店镇浮仓山以北莲花峰之南的古城村、战坂村、汤斜村一带,是陆地小平原,浮仓山在晋太康年间,其“山在湖心,上平下方,若浮仓然”。

从地势或军事角度来看,新店古城在战国晚期位于屏山、金鸡山北侧的小海湾边。新店古城又位于莲花峰、飞来峰之南,城建在莲花峰与飞来峰之间的山谷隘口南侧。闽越国只要在岭头或莲花峰与飞来峰之间设防,就能“一夫当关,万人莫上”。

我们在当地考古工作者张文彬的带领下,参观了古城纪念馆。纪念馆虽然较为简陋,但展出的文物不少。这里不仅有浮仓山出土的大板瓦和瓦当,还有汉初出土的硬陶;不仅有1996年屏山农贸市场土地出土的龙凤呈祥万岁瓦当、万岁末央瓦当,还有战国晚期的铁渣、陶范和炉膛。据张文彬介绍,汉代的板瓦,只有三个地方有出土,这就是新店古城、屏山冶城和武夷山汉城。

当我们告别新店古城遗址,火红的夕阳已将古城照亮,仿佛是一支支火炬,燃烧在烽火台上。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