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1 13:0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练建安



 

练建安

 

 

琅岐故里

 

此刻,我们站在一棵大树之下。这颗大树绿叶纷披,亭亭如盖。当地村民叫它“傲冬树”。

这是初冬的一天上午,九时许,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作为“走进马尾”的采风者,在当地干部刘文光、林钦、林垂恭、林清植的引领下,来到了琅岐岛吴庄村的白云山下。

琅岐岛素称闽江口明珠。琅岐岛人文荟萃,宋兵部尚书王祖道、宋参政林存、明礼部尚书陈文肃等人物是琅岐岛古代史上的重要“符号”。

这一棵“傲冬树”,故里相传就是王祖道手植的。在斜对面的山脚下,还有一棵,都是六七人合抱的大树。顺着村主任的手势,远远的,树影朦朦胧胧。

吴庄村位于琅岐岛中部,为山地丘陵地貌,时见香蕉丛、龙眼树,总面积61万平方米,由吴庄、洋下、坂顶、郑前、王厝前、坂头等6个自然村组成,全村1830户,6300多人,旅居海外的“三胞”有3000多人。

王厝前的“傲冬树”东侧,是一处房屋废墟。废墟背山面水,芳草萋萋。村干部说,这就是王尚书的祖居地,后来,他们王家都搬到浙江杭州去了。

王家祖屋废墟前有一条溪流,浅浅的,且狭小。据说,过去可以通船,直达闽江。

当地民间故事说,王家搬出王厝前之后,南宋吴庄有一位太尉,姓吴名龙山,其独女赛英,惠质兰心,才貌双全。吴太尉以“妙联择婿”,招赘了福州晋安林秀才。林姓枝繁叶茂,是当今吴庄人口最多姓氏,另有张、朱、郑、田、冯等姓氏聚居。吴庄林氏宗祠内第一副石柱碑联曰:“庄以吴名饮水思源不忘本也;祠称林氏开枝发叶取其昌乎。”

关于王尚书,村里有许多他读书科考的传说。大体上与其他“大人物”的传说同一版本,略有变异。村民们为王尚书等兴建了一座规模很大的“四将宫”。每年元宵期间,有“迎神”活动,周边百姓云集,从正月十三日到十七日,吴庄村要摆宴四五百桌。

村民说:“福州的万寿桥,就是我们村王尚书建造的。”

 

万寿桥的前世今生

 

闽江,穿行无数重山复岭之后,来到福州地界,至此江阔水深。

福州解放大桥,横跨两岸,入夜江风徐来,霓虹灯闪闪烁烁。有多少人知晓,此地此桥,有着极不平凡的前尘往昔。

宋代,闽江自仓前山直到小桥头,江面分成三段。“日暮归路偏路远,途穷唤渡过江边。”江涛阻行程,舟楫载渡,多有不便。

《三山志》记载:“南台江广三里。元祐间,江沙颇合,港疏为二,中成楞严洲。郡人王秘监祖道为守,造舟为梁。”彼时,福州知州王祖道以120只木船架设浮桥,铺厚木板,宽一丈一尺,两边设扶栏,建有亭子,供行人憩息。台江水急,每船皆用粗大藤缆分别紧固于江中18根石柱上。绍圣六年(公元1094年)浮桥完工,王祖道撰文记载,并把余钱三千九百万缗,分给城郊三县僧寺,“俾岁取息,以待缺敞修建。”《闽都记》说:“宋元祐间,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二顷七十二亩,备修桥费。”

流急浪高,浮桥被冲垮了。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王祖道再任福州知州时,又募建石桥,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浮桥改成石墩桥。

石墩桥无护栏。有诗说:“危桥临中流,浊浪击寒石。策杖此经过,跳墩谁停立。”江阔水深,桥长且窄,往来行人还是很危险。

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万寿寺僧王法助立志改建石桥,历时十九年竣工,此为万寿桥。“酾水为二十九道,一百七十丈有奇”;“翼以石栏,南北构亭。”

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陆游调任福州决曹,掌管刑狱。这年深秋的一天,他前往南台山天宁寺,踏上了浮桥,颇为感概,写下《渡浮桥望南台》诗: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元至元年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了福州,领略了这座浮桥的美丽。他在《游记》中称赞说:“这城的一边,有一条一英里宽的大河,河上有一座美丽的长桥,建筑在木筏上面,横跨河上。”

对于王祖道建桥事迹,福州的一些志书讳莫如深。明万历癸丑年间,喻政主修纂的《福州府志》记载“(万寿桥)仍积其赢资及故端明殿学士王君某田之岁入,岸南北为寺。”这个“故端明殿学士王君某”,其实就是王祖道。在同一部志书中,喻政把王祖道列入了“邪佞”部分。

 

王尚书的升迁足迹与拓边

 

《宋史·列传第一百七》记载了王祖道的升迁足迹:宋治平二年进士,当过韩城尉,知县,司农丞,监察御史,户部吏部员外郎,左司谏,秘书少监,汀州、泉州、福州、海州、桂州知府,龙图阁直学士,兵部尚书,端明殿学士,刑部尚书等官职,可谓从地方到中央,从中央到地方,经历丰富。大观二年,卒,赠宣奉大夫。

《宋史》对王祖道的地方政绩,记载不多,重点是记载他“拓边”时“夸大其辞”的始末。笔者多方搜集资料,尽可能地打捞起一些历史长河中的其他记忆。

王祖道任监察御史时,疏奏:“陕西四十二将,河北京东府界三十七将,皆朝廷所选择,其中尚有庸才。其余淮、浙、福、建、荆、湖、交、广虽有团结训练之法,而未见教练复查之实,望下诸将考核,除去病弱,此今日兵防之要务。”

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王祖道入京,为户部员外郎,转吏部员外郎。在此之前,都水使者吴安持倡回河之议,适黄河壅决,淹没清丰、内黄等县,举朝大议,分东流、北流两派。朝廷令王祖道察看,王祖道上奏,说:元丰中,议设深州于饶阳、安平,当时河水北流,不过偶逢事机。其后主张东流的人,违背神宗皇帝备边之旨,反说移州三十万众之费,可以回河,此议遂止。后傅潜因深州残破,故请移州。今黄河又北流,深州每年所用粮草、兵夫甚多,可以此费作移州之用。今请朝廷特令迁徙州民,亦治边之策。哲宗采纳了这个建议,擢升王祖道为左司谏。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记载:“元丰三年九月四日,御史王祖道言:‘太常丞汪辅之除广东转运副使,辅之即乞分司致仕,朝廷为改成命,令依旧为开封府推官。臣窃以平日无事差一监司,听避免而不行,万一二广有边陲之警,朝廷何以使人谁肯为陛下行者望从辅之之请。’诏许辅之分司。”

福建清流县的建置,和王祖道有关。地方史志记载,清流县本唐长汀、宁化二县地。旧有清流驿,属宁化,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提刑王祖道行部,憩于驿,爱其山水清澈,且以宁化疆土旷远,统理尤难,遂析其六里,并长汀三里,置清流县,属汀州。

王祖道还奏请设置海南镇州。《续资治通鉴》记载:宋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建镇州于黎母山心,赐军额曰靖海。用知桂州王祖道策也。”王祖道为何插手海南政事呢?万历《儋州志》说:“宋大观三年,提刑王公祖道渡海观风,谓黎地广袤,都县稀疏,奏请立镇州于深黎,地名龙门。”不过,这个镇州仅存在四年便被罢废了。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说:“大观三年,王尚书祖道奏于黎母山心龙门设镇州,以龙门名县,移琼管司在镇。四年,丁兵死损,遂废,复以琼管司归琼州。”《宋会要辑稿》叙述镇州被废的原因是:“出差货物不多,并深在黎峒,中间别无人旅往还。”

王祖道知桂州时,在桂林城留下了一些政绩。《桂林大记事》记载:“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知桂州王祖道于城北开朝宗渠,引漓江水入西湖,通阳江。是年桂州置武学。后范成大、方信孺先后引朝宗渠水入西湖,得七百亩浩瀚水面。”位于泉州市东郊的洛阳江上的洛阳桥,是我国古代第一座跨海巨型石梁桥。王祖道任泉州知州时,极重视洛阳桥“种蛎固基”的保护工作。北宋婺州人方勺在《万安桥》中记载:“即多取蛎房散置石基上,岁久延蔓相粘,基益胶固矣。元丰初,王祖道知州,奏立法辄取蛎者徒二年。”

福建莆田人蔡京当权时,锐意开边。王祖道知桂州,积极响应。这是一段颇为复杂的历史。《宋史·列传第一百七》有一段结论性的文字,引录如下:“祖道在桂四年,厚以官爵金帛挑诸夷,建城邑,调兵镇戍,辇输内地钱布、盐粟,无复齐限。地瘴疠,戍者岁亡什五六,实无尺地一民益于县官。蔡京既自以为功,至谓:‘混中原风气之殊,当天下舆图之半。’祖道用是超取显美。张商英为相,治其诞罔,追贬昭信军节度副使。京再辅政,复还之。然其所创名州县,不旋踵皆罢。是后庞恭孙、张庄、赵遹、程邻皆以拓地受上赏,大抵皆规模祖道。祖道起冗散,骤取美官,而朝廷受其敝云。”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海外黎蛮》言:“昔崇宁中,王祖道经略广西,抚定黎贼九百七峒,结丁口六万四千,开通道路一千二百余里,自以为汉唐以来所不臣之地,皆入版图,官僚皆受厚赏。”

藏励和等编《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第117页记载:“王祖道(宋)福州人,字若愚,第进士。徽宗时累官秘书少监。知桂州。蔡京开边。祖道欲乘时缴富贵,诱王江酋杨晟免等使纳土,夸大其辞,设官置城邑,辇输钱粟,实无尺地一民。官终刑部尚书。”

 

 

 

历史很复杂。王祖道关心民瘼,建桥有功,是可以肯定的。明何乔远《闽书》、清林枫《榕城考古略》、清林春溥《榕城要纂》等地方史志都记载了“郡守王祖道”建桥的历史,颇为详实。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第二十五《秩官》记载说:“王祖道,朝奉大夫,绍圣元年润四月十三日到任,置南台合沙桥。二年十二月除吏部员外郎。民立祠于浮桥南济川亭。”浮桥南济川亭之祠,早已荡然无存了。联想到王祖道故里吴庄的“四将宫”和元宵期间的民俗盛况,感慨良多。为官做一些好事,造福于民,老百姓是不会忘记的。

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