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5 17:3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建 梅



小巷深处有人家

 

   

 

 

 

到一个城市,最爱在小街小巷中穿行。

只有深入到一个城市的毛细血管,你才能真切地感受这个城市的温度。

福州是一座有着两千两百多年建城史的城市。早先城区面积狭小,从汉末冶城到西晋末年建的子城、唐末的罗城、五代的平城、北宋的外城,到明洪武四年(1371年)的府城,才圈定了明清两代城区的范围。府城北跨屏山,南绕乌山,于山,设七大城门,即今相沿所称的东门、南门、北门、西门、水部门、汤门和井楼门。大至是今天南街为中心的鼓楼区范围。

近代鸦片战争之后,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原被称为“城外”的台江、仓山地区,因为地扼水陆交通要津,逐渐繁荣起来。仓山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和居民区,城里与仓山、台江之间经由狭窄的茶亭街一根扁担挑起来。到今天,人们还习惯性地把到鼓楼说成“进城”。两千两百多年居住在此的福州人与这片土地已经相生相息,从而形成了一种叫“文化”的东西,说不清道不明,可真实地行走其间,就能深刻地感受到,每一条街、每一条巷、每一面墙都可能深藏着时光的诉说。

刚来福州时,南后街还没有今天这般齐整华丽。它隐藏于城市的高楼之后,是一条狭窄不平的小道。街边的店铺都是简陋、破败的,那些建于明清的一百多年的老房子挤挤挨挨地靠在一起,相互支撑着不至倒下。临街的一间作为店面,店里卖的是便宜但款式新颖的时装。许多年轻的女孩淘衣服都到南后街。

在这些店面之后,是低矮的旧式民居。曾经去过一个朋友家中,一个明清风格的四合院,和他一起居住在这个院子里的大概有五六户人家,他们共同租住在一起。这些老房子里住的多是外来的打工者,电动车、自行车和各种杂物堆放在有限的空地上,有的家中没有厨房,灶台就搭在屋檐下。炒菜,刷锅,谁家的小孩子追逐着碰到了停放在院子里的电动车,报警器呜啦呜啦响个不停……一个大杂院,热闹倒是热闹,但总不免有些杂乱。

 微信图片_20240605174304.jpg


                               微信图片_20240605174318.jpg

福州三坊七巷(毕   摄)

2006年开始,以南后街为中轴的三坊七巷修复保护工程开启。经过几年的整治,三坊七巷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许多国内外的游客都慕名前来参观。南后街改造成了文化休闲步行街,两旁破落的古宅全部修复,一些名人故居、园林都恢复到了它们鼎盛时期的样子。著名的三坊七巷是已成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可以说是古城福州的标本。但在这三座坊七条巷以外,还有一些隐于闹市的小巷弄,人声杂踏中充满了更接地气的市俗烟火。

 

 

从南后街出发,过杨桥,往西湖,可经元帅路、卧湖路,也可从通湖路经善化坊再到西湖。在这些小巷中穿行,听叮当的自行车骑过,看街两边小摊小贩小店铺,更可感受市井烟火。

元帅路因元帅庙得名。这元帅是谁呢?

——“佛号歌舞菩萨,道称会乐天尊”,这元帅竟是主管歌舞娱乐的戏神。何以称之为元帅呢?原来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宫廷乐师,其俗名雷海青。传说安史之乱中曾救过唐玄宗的命,而且是死后显灵。见安禄山叛军追之将至,雷海青在空中显圣,率领神兵点火煽风逼退追兵。安史之乱平定后,李隆基敕封他为梨园总管。其后,南宋高宗赵构又封他为田都元帅。逢年过节、元帅诞辰,庙内外演戏、评话、伬唱,热闹非凡。

元帅庙毗邻三坊七巷,门前原有一条南北走向通达闽江的内河,水陆运输对接方便,河两岸通称“元帅庙河沿”,附近的双抛桥有两个码头和木材市场,是福州城木材运输和加工的集散地之一。1975年,河道被填平为路,因庙取名,才改称为“元帅路”。这条路街边有各式各样的小店,卖菜的、修车的、钉鞋的,还有手工旗袍店、包子店,弥漫着浓浓的市井气息。

近两年,慢悠悠的元帅路又换了新颜,沿街店面统一装了店额,招牌也选用仿古木色,字体、大小都统一设计,整饬不少。一些参差不齐的搭盖被拆除了,路面也宽了,并且分为三道,中间行机动车,两边则铺上砖红色路面漆,印上自行车标志,专供骑行。走路累了,可以租一辆便民自行车;渴了,路边买一杯奶茶或烧仙草;饿了,街边来一份拌面扁肉,感受地道的福州味儿。

与元帅路十字相交的鼓西路是福州著名的花市一条街。路边小吃店、外贸服装店、香烛店琳琅满目,但最多最扎眼的还是鲜花店。街道两旁隔几步就摆满了鲜花,店铺里花摆不下,都摆到店门外了。透过玻璃门向店内看去,几个小姑娘正在修剪花枝,旁边有扎好的捧花,有瓶花……整个画面美得像一幅油画,爱花的人到了这里是走不动步的。

从鼓西路踅出来就是白马路了,如果不留意,大概不会注意到一条非常狭小的支巷——善化坊。拐进去却别有洞天,几乎就是瘦身之后的南后街了。和南后街一样的白墙青瓦石板路,一样的骑楼凉亭美人靠,挂着竹帘的古玩店、首饰店、钟表店,小小的,一间挨着一间,让人充满了探究的好奇。与南后街不同,这里几乎没有什么游客,炎炎夏日的午后,坐在门口发呆打盹的大爷,拖着人字拖的小孩儿,街边捡食垃圾的小狗,榕树上叫嚷的知了,让时光都慢了下来……但如果周末来这里,看到的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了。因为紧邻着藏天园寿山石交易中心,这里也是寿山石交易一条街。两旁摆成一溜的四方小桌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寿山石,有未经雕刻的原石,也有成品石钮石章,卖石的、买石的、观石的,都围着小桌子,人声鼎沸。

 

 

说福州是一座古城,其实也有它时尚与现代的一面。从南后街口步行十分钟穿过吉庇路就是津泰路。这条街不长,一公里左右吧,却是福州有名的时尚名品街。装饰豪华的店面里陈列着昂贵的品牌时装。津泰路位于安泰河沿岸,对岸是即将作为漆艺创意文化园区的朱紫坊,与南后街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同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7月,这里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国际漆艺文化双年展,来自国内外众多杰出的漆艺作品在这里展出,加重了福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含量。津泰路与朱紫坊一河相隔,但早年的津泰路因为缺乏整体的设计与规范,整条街看上去风格各异、色调杂乱,与它作为商业和文化街区的功能不相符。从2013年10月开始,鼓楼区对津泰路实施整治,一些违章搭盖被拆除,街边楼面也装上统一色调的护栏。原本破旧的外墙统一整修翻新,穿上新的“外套”。人行道路面也进行了修整,雨污管网统一布线,缆线入地,并规划安装了夜景灯。整治完成之后的津泰路焕然一新,古典又现代的骑楼,五彩斑斓的夜景灯,橱窗里时髦的模特,街面上行走的摩登女郎,无不散发出时尚气息。

 

 

一张白纸好画图,改造一座旧城比新建一座城市更考验智慧。一座两千两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如何焕发出她新的活力呢?

位于市委对面的乌山社区,原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市直机关单位宿舍,裸露的红砖墙,已经生锈的铁栏杆,以及那些刷着暗绿漆的木质窗框都充满了80年代的怀旧感。当城市的发展如同时光机一般飞速向前,这几幢老旧的红砖楼房却一成不变地矗立在乌山立交桥畔。在来去飞驰的车流映衬下,竟有些时光错乱之感。如何让这些老旧民居焕发出新时期的新面貌,让居住其间的人们不至被时光遗忘?富有才华的设计师们在不改变原建筑结构的情况下,增添了装饰性的立体绿植,由上到下妆点墙面。靠楼道的红砖墙外再加上一层钢架镂空护栏,既可遮挡空调外机等杂物,厚重的洋红漆,让建筑整体看上去古朴大气,又充满了设计感。居民们自己搭盖的凉棚拆除以后建成微型广场,大妈们便有了跳舞健身的地方。原来有的榕树四周加装了防腐木花台,散步累了坐一坐,也可以起到加固树干的作用。福州是一个台风喜欢光顾的城市,有了这花台,大榕树或许不会被吹得东倒西歪。小区空地上用灰砖错落砌成的风景墙搭配景观竹,平添几分江南的秀气与文雅。

乌山小区外围的东西河,是连接白马河与黎明湖的内河支流。早年间的东西河堆满了垃圾。如今,河道疏浚完成,沿岸还修建了木栈道,居民们吃完晚饭可以沿河岸漫步,走到黎明湖。对于附近的居民来说,改造后的黎明湖真正成了自家的后花园了。

听上了年纪的老福州讲,黎明河这一带过去长期以种植水稻、荸荠、莲藕、茉莉花、蔬菜和养鱼业为主,原先有大小鱼塘好几十口,盛产鱼虾、鳖、螃蟹等。鱼塘间隙地遍种荔枝、龙眼。这里出产的荸荠粒大皮薄,汁多味甜,畅销市场。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农业时代的田园风光已不可见,取而代之的是无序开发。至20世纪90年代,黎明湖曾被出租作为鱼塘,岸边也是烧烤摊档林立,湖水淤塞,一度沦为垃圾场。

2014年7月开始,黎明湖迎来了新生。市政部门先是对原有池塘进行排水清淤,增设了公园的水体循环系统,同时将这些水塘与东西河打通,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水系,并种植了大量的美人蕉、水生鸢尾、旱伞草、芦竹等十余种水生植物,提升水质,使湖泊具备自我净化能力,重建生态系统。为了与乌山景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吻合,黎明湖内建筑也沿用了福州明清建筑的风格,白墙黛瓦,曲线山墙,古朴典雅。园区内步行道采用花岗岩边角料以冰裂纹的形式铺设,缝隙间冒出草皮草尖,自然又富有生趣。园内大榕树、芒果树林立,又新植了绿柳、碧桃、鸡蛋花、石榴等观赏植物。午后徜徉其间,看红鲤争食、碧波初泛,如同走进一个水生植物的乐园。

福州这座城市正变得越来越美。街巷越来越整洁,街边风景越来越多。榕树就不说了,它已经长在了这座城市的肌理当中,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花花草草也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佛家讲,境由心生。殊不知这句话也是可以反着说的——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心情。当我们穿街走巷,不经意被谁家院墙上翻飞的三角梅所惊艳,或走累了在某个街边的花台上随性而坐静听鸟鸣,这便是一座城市的诗意所在。

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