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3 00:1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慧瑛



——鼓山·涌泉

 

陈慧瑛

 

 

      鼓山,最有文化的风景

 

鼓山在福州市鼓山镇东南,山高997米,因山巅有巨石如鼓,每风雨大作,便簸荡有声,故名。汉代郭璞在《迁城记》里赞之:“右旗左鼓,全闽二绝”;宋代朱熹称之:“闽山第一”。由白云、狮子、钵盂、驻锡、香炉及主峰屴崱六峰组成,方圆43平方公里,四季林木常青、苍松滴翠、奇葩流红、岩秀谷幽,有峰、峡、岩、洞及溪、涧、瀑、泉共300余处,名胜古迹遍布全山,自宋朝至今,皆为游览胜地,是福州“十佳”风景区之一。

我与鼓山,虽阔别多年,毕竟是老友,8月31日晨,出城十来公里,轻车熟路,转眼便到山下。纵然名山风景万千,“弱水三千,我自取一瓢饮”,情有独钟处,除绝顶峰、仙猿守峡外,也就是灵源洞,喝水岩、古道十亭、十八洞天中数景,以及其他山川难以比拟的诸多摩崖石刻。

绝顶峰即屴崱峰,西望郡城,远近村落如棋如画;东睨沧海,大小岛屿如螺如髻,天风浩荡,烟波浩渺,前次来游,见山崖石壁留下了历代官员、文人墨客诸多诗赋,元朝帖木儿的《登屴崱峰》:“绝顶一声长啸罢,海天空阔万山低”,明嘉靖福州才子林世壁的联句:“眼中沧海小;衣上白云多”,生动地描摹了绝顶雄峰的浩然大气,令人过目不忘。

古道依山涧而修。沿古道由下而上,北边是深涧,南边是悬崖峭壁。飒飒秋风里,攀山望水,我依次过第一亭、东际亭等,至半山亭,由一小径折入,便见达摩洞,有达摩金身塑像及高达6.6米巨幅“面壁”摩崖石刻。相传唐代鼓山涌泉寺灵峤法师初入山时,即在此煮食。有林尚铭题诗:“小洞悠悠日暮登,盘桓鸟道郁千层,岩头古佛无人识,疑是当年面壁僧。”颇具禅意。

达摩洞前面右侧,是巨石冲霄形如灵猿的仙猿峡。相传达摩禅师的肉特别香甜,要是能吃上一口,便可与天地同寿。为此,峡门之下,常有狼啸鹰翔,都想来食达摩肉。猿猴本有灵性,又参了达摩的禅经,法术了得,自告奋勇、餐风宿露地守住峡口,不让野兽飞禽伤害达摩,久而久之,化为石猿,这便是我梦中忠诚守峡的仙猿了。

达摩洞上方,有一片巉岩峭壁,凿岩为阶,蜿蜒而上,称“玉石云梯”,云梯尽头,有一巨岩凌空伫立,如苍鹰亮翅,人称老鹰岩。立岩头,可俯瞰福州全景。最难得的是,足下闽江如带、小浦纵横,涨潮时分,如雪的潮水穿行碧绿的水稻田间,字迹分明一笔不缺活灵活现地排出“福”、“寿”二字,真可谓天地奇观!难怪清朝诗人魏杰赋诗云:“远浦潮生字字明,图开福寿自天成。西方古佛称无量,东海神仙亦有情。”

一路走来,竟到灵峤岩。这是当年灵峤法师讲诵《法严经》的地方,山形逶迤腾挪,如龙行虎跃。在“龙腹”处,有降龙洞,龙头径对灵峤岩,有如与一群佛家子弟一起,听灵峤讲经,人们称之“神龙听法”——龙潜大海是自然规律,但神龙居然飞到鼓山上听法,那是何等神奇景观!

降龙洞之左,有伏虎洞,洞顶有巨石横空出世,酷似猛虎之首,此虎缩爪藏足,作俯首皈依状,“虎背”上有石如书卷,故称“伏虎驮经”,也是天造地设之作!

至于慈航架壑、老鹤巢云、仙人寄迹等等山岩洞穴,无不形神毕肖,且都与佛结缘。

我最喜欢的是——水云亭边山崖上题刻着“铁石梅花”的灵源洞。灵源洞两峰相依成峡,跨峡而建的灵源庵如一道飞虹,横卧喝水岩上。喝水岩实在是徒有虚名,并无流水。据说唐代以前,喝水岩水流丰沛、滔滔不绝。五代时,有位名神晏的高僧,每日在岩边诵经,厌烦水声聒噪,便运足神力,大喝一声“汰!”,从此,溪水改向东流,纵然天降大雨,喝水岩也无滴水。所以,喝水岩的“喝”,不是喝水的“喝”,而是大喝一声的“喝”。

喝水岩东边的水云亭,亭旁的崖壁倒是终年涌泉不绝,后人在泉口雕一龙头,泉水就从泉口奔涌而出,水云亭因此也称“龙头泉亭”,这脉泉水很神奇,水装满杯而不溢,若将一片铜钱轻放水面,铜钱也不下沉。所以,喝水岩的泉水流到哪里去了,竟成千古之谜!

清末当过宣统皇帝老师的陈宝琛先生,在喝水岩上建“听水斋”并写诗:“听惯田水声,时复爱泉响……”其实,此情此景,也只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但灵源洞两侧,荟萃了自宋以来摩崖石刻200多方,约占鼓山现存608方国宝级摩崖石刻的三分之一多,拥有有朱熹、蔡襄等等名人的墨宝,且真、楷、行、草、隶、篆诸体俱备,犹如一座天然石刻书法宝库,被世人美誉为“东南碑林”,这可真是不可复制的旷世文化瑰宝哪!

 

      涌泉,难以忘怀的梵宫

 

提到鼓山,无人不知涌泉寺,那是鼓山吉祥的明珠,万古千秋,护佑着晋安以至有福之州的风调雨顺百姓安康。

凡游鼓山,必谒涌泉寺,这是我几十年的惯例。

是日,来至山门亭,又见“无尽山门”牌匾和楹联:“净地无须扫,空门不用关”——“净地无须扫”是一种境界,“空门不用关”是一种情怀,在中华大地数不尽的名山古刹中,涌泉寺的山门无门独具一格。

涌泉寺位于鼓山之上,前望香炉峰,后倚白云峰,建于唐建中四年,占地约1.7公顷。据《榕城考古略》介绍:“有龙见于山之灵源洞,从事裴胄曰:‘神物所播,宜寺以镇之。’后有僧灵峤诛茅为屋,诵《华严经》,龙不为害,因号华严台,亦以名其寺。”传说建寺之初,灵峤向龙借地,并承诺:“借地一席,时还四更。”老龙想,一席之地,又四更即还,有何不可呢?谁知灵峤祭起一袭袈裟望天上一丢,刚好遮住白云峰,半座山成了阴影,于是便在阴影内建寺,又令不准敲四更钟,不敲四更钟,还地的时间就未到,寺庙就永远屹立在白云峰上。

可是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个小和尚不信“四更钟”的说法,偏偏在四更敲钟,结果把老龙敲醒,老龙记起还地之事,便兴风作浪,吐水成瀑,要冲垮寺庙。说时迟,那时快,灵峤和尚忙把《华严经》塞进老龙大嘴里,让老龙不能吐水,才保住了寺庙,从此寺称“华严”,是后来涌泉寺的前身。这传承千年的故事,为涌泉寺披上了一层神秘美丽、充满诱人魅力的面纱。

现在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着明清的建筑风格。寺依山偎谷、灵气氤氲,万木荫庇、四季葱茏,槛廊连缀,25座大小殿堂簇拥着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巨柱耸立,飞檐凌空,巍峨壮丽。

涌泉寺的另一特色是,见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此寺本在山中,访寺行香道上,游人、香客,与青山一路相伴。但走进山门踏上长数百米清净无尘、石灯笼引路的漫漫石板道,唯见翠树掩映、不见山影流岚。是日,涌泉寺大知客会朝法师到山门口迎我,我问寺庙方丈普法大和尚在否?会朝师告我:“云游去了,我来接待!”

我知道涌泉寺的“三宝”、“三铁”闻名遐迩,但以前总是行色匆匆,无法全部一饱眼福。此行一是虔心专程而来;二是天赐其便——是日风和日丽、寺中又几无游人、清寂雅静;三是有大知客指引讲解,于是、终于有幸一一参访拜谒。

涌泉三宝,指的是陶塔、血经、雕版。

涌泉寺门口,矗立着一东一西两座庄严秀丽的陶塔,东边名“东方劫千佛宝塔,西边名“贤劫千佛宝塔”。这对宝塔,平面八角九层,是我国现存的最大陶塔,原立于福州南郊城门龙瑞寺,1972年移至今址。此塔建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采用上好陶土烧制。连门窗、立柱、塔檐、斗拱、椽飞、瓦陇等,也都是用陶土分层烧制,然后拼合累叠而成,上施釉呈紫铜色,远看如同两座铁塔。每座塔的塔壁,均塑有佛像1038尊,塔檐塑有佛伽、力士72尊,塔顶有葫芦形宝瓶、塔基塑有金刚力士、狮子和各种花卉,各层檐角都有镇檐佛,真可谓富丽堂皇!我们来到陶塔下,听叮叮当当声声如环佩,抬头一望,秋阳下,塔檐上的风铎,在如水清风里摇曳生姿,那是令人忘忧的天上的音乐呀!

血经,是僧人刺血写成的经书。

涌泉寺中珍存着557册血经书,那是清光绪年间,华能和尚刺血、信士王谷楷书《大乘般若波罗密真经》;定慧大师刺血、克定书写《佛说四十二章经》等。我看放置玻璃柜中的血经,虽皆为红色,但色泽不同。咨询会朝师,方知要写成血经,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鲜血,为了不让鲜血过早凝固让字迹鲜红清亮,有的和尚几乎不吃盐,因为吃了盐刺出来的血易凝固,且写出来的字颜色锈红暗淡。数百册血经书,需要的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虔诚佛心和非凡毅力,血经的难能可贵处,也在于此。

涌泉寺的第三宝有两种说法:一是雕版,一是佛牙舍利。这两种宝物,涌泉寺都不可或缺。所幸,两样宝物我都参拜了。

从宋朝起,涌泉寺就开始刻经、印经,至清康熙年间,涌泉寺便成了全国出版经书的重要场所之一,截至1932年,共刻经书359种、大都精美绝伦。1929年,弘一法师来寺,见后大加赞叹,誉为;“庋藏佛典古版之宝窟。”寺中的藏经阁,目前尚存各种佛像、书画板片11375块,堪称一座佛经宝库。其中,《华严经疏论纂要》一书共120卷,是清康熙七年涌泉寺住持道霈,花费10年时间,在唐朝古佛学著作《华严书钞》、《华严经论》的基础上,重新删节订正而成,是我国佛学著作中的稀世珍宝。

在藏经殿正中,有一座释迦如来灵牙舍利宝塔,舍利塔中的琉璃瓶中,贮藏着78颗舍利子和1节象牙化石,会朝师告诉我,据说这是一位居士的祖先在家乡修塔时意外发掘出来的灵物,后来,居士把它们捐赠给了涌泉寺。

涌泉三铁,指的是铁树、铁锅、铁丝木。

涌泉寺方丈室前的院子里,有三株千年铁树,树高约3米,围径约2米,一雄二雌,灵气独钟,岁岁开花,雌树黄花似绒球,雄树花型如绒塔,是目前国内已知栽培最早的铁树。

涌泉寺铁树原本“种植最难长,每年只长一、二叶,向来不开花。”涌泉寺方丈至今历135代,第130代的中国近代禅宗泰斗虚云大师,与铁树最有缘。1930年,虚云大师在寺中为信众讲《梵网经》,方丈室丹樨两株铁树忽然开花,花大如盆,须瓣若凤尾,远近来参观者络绎不绝。虚云特地为此赋诗:“优昙钵罗非凡品,随佛示应现金花。世间彩凤称祥瑞,现则吉祥喜可嘉。兹山丈室两铁树,人言此卉向无葩。定是主林神拥护,故将仁寿放流霞。”虚云大师开创了千年铁数开花史,从此,涌泉寺铁树年年放花如锦,至今已逾80春秋。我边听铁树传奇,边与铁树合影,在灿灿秋光里,恬然安享一段美妙如醇的吉祥时光。

斋堂是僧人用餐的地方。“一锅煮千人饭,粒米大如须弥山。”这是涌泉寺的一大特色。

过钟楼,沿廊廡而上,走过几多殿、堂、楼阁,我们来到斋堂。斋堂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靠墙的建造于宋代的巨锅,大小不一,最大的一口口径达1.67米、深0.8米,称“千僧锅”。大铁锅煮斋饭,一个僧人持5米叉子,一个僧人地下送柴火,三千斤柴火烧热锅,水沸大米洒下锅,那一种叱咤风云的磅礴气势,我只在宁波隋朝古刹天童寺见识过。

在大雄宝殿的三圣佛——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背面,安放着一张看似普通实则非凡的供桌。这张供桌由鉄木和花梨木合制而成,称“铁丝木”,桌面长3米、寛0.5米、厚近1米,重达500斤,清康熙五年(1666年),海外华侨弟子高宁慈捐赠。铁丝木供桌有四个特点:遇火难着,入水即沉,阴潮晴干,不易腐蚀。我用手细细抚摩桌面,还是秋老虎施威季节,手心却感到丝丝透凉,触感如同玉石一般。据说,昔日,寺中僧众常以此供桌的变化,来预测出行天气,以决定是否得带雨具——鉄木干爽则天气晴好;鉄木潮湿则即将下雨。因此,这张鉄木供桌,又有“晴雨表”之称。

涌泉寺,佛语禅机、造化天然、传奇瑰丽,魅力千秋。除非你不来,来了,你就忘不了。

鼓山是有诗之山、有佛之景;涌泉寺是有佛之灵,有福之境。山水相依、僧俗同福,这便是鼓山和涌泉的神韵与诱惑!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