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城 墙 记
冯顺志
在中国历史稍长的古城大多有修建城墙,从历史作用来审视,不仅是农耕民族为应对战争而修筑的设施,同时也是为了防御洪水侵袭的障碍性建筑。松溪古城墙也不例外。
松溪古城原有完整的城墙,城门在建筑特点与文化内涵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大东门,俗称城门洞,是松溪古时迎来送往重要之地。其正式名称“寅宾门”(后人因方言口音误读“城门” 洞)。城墙门额上镶有块石匾“寅宾门”,观古,让今人遐想纷呈。“寅”颇有一番深意,古汉语释义严恭寅畏,敬也,出典《书·尧典》“寅宾出日”之意,寓吉祥。另一层含义,出自王充《论衡·说日》“五月之时,日出于寅”。恭敬地迎接日出, 辨别测定出日和时间的变化,不难理解——迎着初升的太阳开始美好的一天,道出了松溪人热情、好客、向上的淳朴风尚。现今寅宾门与城门楼台已修旧如故,成为松溪一道景点,不少游客在此观光留影。
松溪古城墙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为知县徐以贞修筑,初立基础,适逢灾年而中断。明嘉靖五年(1526),知县闵鲁续建完成。城周围955丈、高1.6丈、宽1丈;开设四座城门,东门名“寅宾”,南门名“平政”,西门名“迎恩”,北门名“永宁”。嘉靖十四年(1535),知县黄金开设两座水门。清顺治初年(1644)再开两座水门。光绪二十年(1894)五月洪水,沿河城墙被冲毁。八月,知县王士骏主持重建,拆迁东门沿河水碓, 采集大石加固城基,发动各乡设厂烧制统一规格的城砖,于同年八月动工。全部工程包括重建东南河滨的全部城墙,整修加固西北面的旧城,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竣工。重建后城墙周长990丈、高1.6丈、宽1丈,共设八座城门,均建有门楼,并建有六座炮台。新中国成立后,拆除了西北城墙;东、南、西傍河的城墙保留墙体防洪。大东门(寅宾门)、小南门、小东门和大西门(迎恩门)的城门尚保留完整。清康熙版《松溪县志》松溪“城郭图”中,有具体的城墙、城门图,城墙围住的松溪县城疆域, 近似一个平行四边形。建筑遗存现状现存城垣、城门及城楼多为清同治年间知县王士骏主持修复建造,城垣墙基1982米。
寅宾门(朱建斌 摄;下同)
大东门(寅宾门),始建于明代,经多次修缮,现基本保留清光绪年间(1875-1908)建筑风格。城门坐西朝东,面阔14 米、进深9米。中间设拱门,门高3.8米、宽3米、厚3米。基础和拱门用条石砌筑,墙体用0.35×0.20×0.15米的一色青砖错缝叠砌。门额上嵌“寅宾门”阴刻楷书石匾,上款“知县浙合王士骏改建”,落款“光绪二十一年(1895)岁次乙未又五月吉日”。城楼面阔三间带两边回廊,进深四柱带前廊,抬梁穿斗混合式木结构,歇山顶。城墙上镶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立的禁碑一块,倭角、长方体,阴刻竖读楷书10行,约300字,记载修筑城墙的经过和禁止乡民在河道上游建水碓等。2011年8月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修缮。河头水门始建于明代,经多次修缮,现基本保留清光绪年间(1875-1908)建筑风格,保留清代光绪年代的城墙有60余米。城楼面阔二间约10米,进深四柱约4米,抬梁穿斗混合式木结构,歇山顶。
在当地旧志里有曾立在“寅宾门”下的禁碑一段关于城墙对御盗防洪和保境安民的碑文“……余于此役,以耐劳而始,以敛怨而终,事有备而无害,功罪听之吾民,惟民后之君子,于余所兢兢防范者,惜其成而善其后,是则余之所厚期而深感也乎”。的确,我们要感谢当年那位积极修建城墙的知县徐以贞,为了修建城墙,他起早贪黑亲自上工地督工,真可谓呕心沥血。六十多年后,这座坚固的城墙对抵抗倭寇并取得最后胜利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明嘉靖年间持续到隆庆、万历年间四十年,是倭患最为猖獗时期,史学界称“嘉靖大倭寇”。嘉靖四十一年冬(1562),一队浩浩荡荡的海船驶近浙江宁波海岸,一千多名倭寇蜂拥登上陆地,一路打家劫舍,大肆杀戮、满目疮痍、哀鸿遍野。倭寇由浙江转入闽东,攻陷福安、宁德,接着向闽北推进,屠城洗劫了寿宁和政和两县城,于十二月初逼临松城。松溪旧志记述了这段惨烈的历史,史称“壬戌之役”。
翻阅清康熙版《松溪县志》,在《御倭纪事》一文中,为400多年前的“壬戌之役”勾勒出一幅相当惨烈的战事场面和义士张德显赫战功,文笔沉雄豪放、情深意切:嘉靖壬戌冬十二月,倭夷屠寿宁、政和,杀戮大惨。松人逐为严备,团结守死……云梯云车至矣,方数贼飞梯而上,舞双剑入垛子内, 守兵惧而避,众且望溃乱,独勇士张德奋力当前,挥阔斧斫一渠魁落城。李仕清、朱蓬毛同时挥斧,各斫数贼落城,人心遂定。复拥而前,则垛上之大石下矣,云梯并贼成粉毁矣。(《御倭纪事》)
时光倒回到400多年前的隆冬,松溪东门城楼上民军旗帜猎猎,迎风招展。知县王宾率领县丞陈文明、主簿邓锡、典史区亮、教谕潘宇、巡检范洵、生员范茂生、陈椿等全体官员以及几十名兵丁急匆匆地登上堞楼城壕部署战守,查巡八门六炮台,部署兵力准备与敌寇决于死战。这时宽敞的城头通道上,迎面跪着一位三十开外血气方刚的请战青年,在他身后站着一队虎虎生气的人群,全是自愿参加民军的家丁后生,他们立下誓死与松城共存亡决心。此时王宾被子民们群情愤慨、同仇敌忾、斗志昂扬、严阵以待的场面感动了。他前去扶起领头的勇士,当即命张德为民军联队长。
坚固的城墙上热血沸腾的守军形成众志成城之势,倭寇见状不敢贸然大规模攻战,只是放些火铳试探城内动静。王宾下令不急应战,等待战机一举反攻。
古城墙舞剑
城垣外下沸沸扬扬的鲜血和呐喊持续了数日。次年元月初五夜间,倭寇乘守城民军久战困乏精神疲惫之机,突然发起强大攻势,在东门城墙上架起的云梯、云车强行攻城。数百名倭寇蜂拥爬城,并已有数十名倭寇挥舞倭刀爬入城墙垛内,一个个龇牙咧嘴杀气腾腾。守军一时回不过神来,仓促应战,眼看全线面临崩溃,县城即将陷落的危难时刻,张德率领二十余名勇士从河头城门急速赶来。张德手抡阔斧,振臂呼喊“胆大倭贼,前来送死”,一个劲步冲向前去,十几个倭寇纷纷倒下,接着勇士李仕清、朱蓬毛、范隆等人也同时挥刀冲上,各砍死倭寇数人。守军士气大振,奋勇拼杀,杀声震天动地,倭寇觳觫不已,嚣张气焰顿消。城墙上民军弓箭齐射,巨石硬木滚落城下,倭寇大片倒下。城门炮台火炮猛轰,从子夜到次日清晨,倭寇死伤惨重,不敢恋战败退到河东。张德在城壕与倭寇肉搏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经过一夜的殊死拼杀,直把倭寇驱出县境,松溪人民终于打败了倭寇,取得最后胜利,保住了全城一万多人的生命。在这场战斗中,守城军民死殒百余人,千名倭寇死伤过半。在殉难的英烈中,张德死得最悲壮,他与松城共存亡、慷慨尽忠的民族气节名垂千古。
“壬戌之役”不仅保住了松溪城和闽北一方的安宁,也为古代抗倭史写下一页光辉的篇章。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倭寇在闽东北连续攻破了好几个县城,而松城却没被破城,终取得最后胜利,除了有一批像张德一样与城共存亡的义士外,还有不容忽视的是这座高大坚固的城墙起到关键性的防御作用。几百年间,松溪古城墙起到了防御外侵、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作用。
我不由自主地朝着东门城墙外走去。当我走过一条被青苔湮灭的古石板之后已是落日时分,站在古邑沧桑斑驳的东门城垣下,晚霞晖暎撒满城墙,凝视着城门石匾上的“寅宾门”,一股安稳感殷殷实实地罩住了我,耳边回荡着那首激情澎湃、气势磅礴的歌曲《我的祖国》: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好山好水好地方,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是猎枪……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松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