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山庄做乡客
——华安山庄漫笔
蔡天初
有约休闲山庄:土楼的居住艺术
从华安县城出发,驶向了乡村,穿过两公里长的红旗山隧道,不远处展现眼前的就是新圩镇观音山温泉休闲山庄。
遥遥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以纵横的原木板作壁支撑的圆顶木屋,壁连着壁,檐接着檐,依山而建,正笼罩在淡淡的晨雾中,散发出迷人的光晕。
在主人的指点下,凸出的观景台成为我到山庄后第一个参观点。站在这里观览,那碧绿如练的北溪在此扭成了一个大湾,对岸的鹰厦铁路线从山洞中延伸而出,不远处溪弯头上影影绰绰的古渡口,跨过山涧引温泉水入山庄的长长导管和白色泵房与绿林相依,远处新圩镇全貌依稀可见。山庄开阔腹地,面向远山如黛,近山滴翠,入目之景物都透着一种平淡质朴之美。
山庄经理汤小龙告诉我,这片山庄占据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创意有时却比风景更重要,否则山庄布局雷同没有特色。汤小龙从找地基、备料、下脚石、立柱,到门向位置以及屋内摆设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土楼式山庄建筑风格。木屋外观建筑,圆屋顶,小窗口,这些都体现土楼所特有的“土楼肌理”,主人风趣地称呼“木屋土楼”。
在这里,依山而建的几十座木屋间,均由一小段石阶路或木栈道连接。我沿着木屋平台边蜿蜒曲折小路,穿行于大大小小圆楼间,仿佛走进一个小村庄。在主人看来,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华安土楼建筑形态,既节约土地又适合聚族而居,具有非凡的功用。木屋冬暖夏凉,既实用又为山庄添加了一份柔美。
休闲山庄的开发契合了华安旅游资源的大开发浪潮。山庄的汤小龙说,自小跟着父亲做防腐木屋工程。当时,很多客户都要求看实地效果与质量,汤小龙为此萌发了盖几套防腐仿土楼木屋,作为产品样板演示的想法,这便是当年在观音山上修建山庄的初衷,跟现在做旅游大相径庭。本来是给旅游景点做防腐木屋配套,做着做着把自己“搭”进去了,做起了温泉休闲山庄旅游。从做工程到运营旅游项目,这中间的跨度不可谓不大。
这位年轻的汤经理有着自己的一番规划,正如山庄仿土楼的小木屋盖起来之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他以互联网兼容并蓄的思维来开发观音山旅游资源平台。免费让周边农户参与合作,打通整个旅游体验链条。具体做法是,山庄负责牵头,将客人带到农户家去体验消费,由农户来跟山庄结算,以此来保证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这个冬季,他已经跟观音山附近的农户谈妥合作,冬笋“挖宝之旅”就要正式推出,我相信,不仅是冬笋,春季的李子,夏季的杨梅,秋季的瓜果田园,让来山庄旅游的城里人亲近大自然,享受农家生活的乐趣。
山庄的规模越建越大,各方面的配套也逐步完善。针对不同的市场消费主体,近年在山庄园区内放置水车、拱桥、风车、凉亭、长廊,举办青少年夏令营、户外拓展,或老年养生,或公司、企业的团队活动,或家庭周末游。通过与自驾游网络群沟通、联动,以周末两天为主要消费时间,山庄正在超前建设汽车充电桩,迎接电动汽车时代的到来。汤总说,“消费主体不同,需求各异,要满足各自的需求,消费者才会自己前来。在这里不仅可以享受天然的温泉浴,还能品尝到农家番鸭、土鸡、溪鱼及时令果蔬等农家风味美食;可以在观景露台上自助烧烤,欣赏山间美色;可以散步、登山参加户外运动,走累了择一木屋亭台小坐;可以在木屋窗台前泡茶品茗,远眺自然天成的绿色群山。”这里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这两年,华安旅游经济越做越红火。二宜楼土楼、铁观音茶山、贡鸭山森林公园……华安的旅游资源不可谓不丰富,对于汤小龙来说,更是备受鼓舞。
在返回的路上,我回味着新圩村两委提出的“修古渡、建新圩”的发展思路,紧扣“乡村风情、山村风格、生态风貌”主题,深入挖掘文化美,发挥自然美,提升环境美,培育增收产业,扎实推进富美乡村建设,可以说,观音山休闲山庄是一个缩影。
有约麒麟山庄:东溪窑的瓷语
麒麟山庄在高安镇平东村坪斗自然村的麒麟山腰上,距离良马公路三公里,从县城驱车出发约一小时车程。
分三期建设的麒麟山庄休闲旅游项目已成规模,在青山绿水间格外引人注目。个性鲜明的建筑风格、古朴精致的装饰、功能齐备的设施和较高水准的服务,使这里成为中小型会议和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山庄还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县旅游局李荣来同志径直把我带到红军洞前,成为我上山庄后第一个踏足的景点。红军洞在山庄新建大楼后侧的山坡地,属大片头村的一处天然石洞,该洞穴坐西北朝东南,由数块巨大的黑褐色岩石堆砌天然形成。只见左侧巨石上刻着“红军洞一九三六年十月”,洞内巨石下掩藏着一处长约1.8米、宽和高各0.8米的槽池,洞外周围满是密集的毛竹林,山势陡峭。红军洞是两位红四军老战士邹天宝、邹天水当年珍藏革命文物的地点。1936年6月,为配合闽西游击战争,两人从闽西回华安,带回了“红军第四军汀漳龙联合赤卫队大队部”军旗一面、“红军第四军汀漳龙联合赤卫队”印章一枚,还有驳壳枪四支、步枪一支、子弹若干,以及红军大刀一把,斗笠、红军证章、袖章、传单等物品,分别藏于平东村的大片头和坪斗仔坂底坑两处洞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邹天宝和邹天水把这批革命文物献给国家,现珍藏于北京国家博物馆,当地人因此将两处洞穴命名为“红军洞”。
在这里,还有一个“休闲旅游+陶瓷文化”的示范景点。山庄负责人邹先生告诉我说:“发展乡村旅游,要与当地特色文化及大自然做密切接触。我们注重结合当地红军洞及周边东溪窑遗址旅游资源来建设山庄,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东溪窑遗址就在高安镇,窑场规模有十平方公里。东溪窑始烧于宋代,明中叶以后崛起,窑器纯手工垃坯,烧造的延续时间长,是明清时期漳州窑的窑口,也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外销瓷产地之一。山庄主人将山庄生活与制陶瓷文化相融合,让旅客体验陶瓷制作的整个过程和工艺。
我饶有兴趣走进山庄制陶瓷的工作坊,只见高大的架子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质朴陶器,前半部摆的是生活陶,有碗、盆、壸;后边就是创作陶,其中不乏大量的奇形怪状的抽象造形物品,又如花瓶又似笔筒,或者什么都不是。布置氛围让人像是置身特殊艺术品展览馆内的感觉,吸引人来此一起玩陶、赏陶、制陶。麒麟山庄柴烧窑于2016年12月25日由比利时盖窑大师Dr.LouSmedts监制完成。后由台湾柴烧团队稍加整理后,于2017年7月19日开始第一次正式烧窑。据介绍,当时,随着精美陶瓷从匣体取出,在场游客传来阵阵赞叹声,因为第一次烧窑,放入烧制的作品非常多元化,原材料采用各种不同土质及元素,用不同手法呈现出造型各异的作品,有茶碗、茶壶、花器、碟子等。烧制使用当地的木材,以桉木、松木及杂木为主,与惯用的龙眼木有不同的落灰层次和效果,烧出来的作品也大不相同,体现出独有的色彩和花纹。邹先生说:“探索麒麟山庄柴烧窑的特性也是此次烧制的目的之一。柴烧窑第一次开窑很成功,进一步丰富景区景观,提升山庄对游客的吸引力,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可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了我们信心。”
其实,瓷器的烧造是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的,当将一件瓷器放入窑炉中浴洗那1300多度的高温,没有人可以预料最后出窑时的面貌,但是我们却心存期待。用“凤凰涅槃”来形容一件瓷器的烧制成功是最为恰当不过的了!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领略也是一种美,了解是深入其中的有效方式。带着这样的美好,听取了负责人邱女士的详细述说,我才恶补普及了一下制陶瓷课。麒麟山庄柴烧窑的架构分为四个部分:火膛、窑室、烟囱、烟道。邱女士说:“窑的设计建构不单纯是技术问题,窑的型式更决定了火的路径,也就是决定了落灰、火痕的方向性。”更确切地说,窑对制作者有着不可变更的窑火风格,而适量的落灰及火痕决定作品的效果。因此,如果不求落灰及火痕,就没有必要千辛万苦地去烧柴窑了,这就是麒麟山庄柴烧窑独特的魅力了。
我总觉得,来到这里体验制陶瓷的乡客,应当有着格外的从容和自信,有这样一件自己亲手制作的瓷器,就算没有稀世珍宝,也算留下了难得的纪念,享受一下这里的陶瓷文化。
麒麟山庄居住的智慧、生活的乐趣、红色的遗址、制瓷的文化,不期而遇的就这样出现在我眼前,隐藏其中的风雅内涵与意境都一样牵动人心,成了山庄闪光点。
有约九且山庄:归来的五凤楼
那天,起个大早,县旅游服务中心李伟华主任陪同我驱车前往九且山庄。
九且山庄位于高安镇平东村九且自然村,素有“闽南小九寨”美誉的九且溪穿流而过,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贡鸭山下的一条溪流,全程九公里,汇入归德溪。我到一个地方,总喜欢了解地名的出处由来。果真取名“九且”有民间传说,说是九且旧称“古且”,先祖曾请九位风水先生择地建朝阳楼,此地形如田螺穴,群山环绕,背靠大崙山,得山川灵气,“点穴”取井,果然清冽甘甜,沿用至今。楼内子孙代代顺昌,农桑年年丰收,古且邹氏后人为感恩这九位风水先生,故将“古”字改“九”字,成“九且”。如今,九且古村中尚存朝阳楼、古炮楼、古井等古迹。李伟华主任说:“九且自然村原有住户30多户154人,有古楼房11座。因九且自然村地处山沟,交通不便,近年来村民都在山下建新房,目前只剩下几户人家住在这里,也就少有人知道。也因此,这里没有现代建筑,境内生态资源丰富,仍保持着原来的样子,是一处神隐秘境,仿佛是陶潜笔下的世外桃源。”
山川秀美的九且存在特有的灵性、别致的气息。放眼望去,整个村庄很小,蓝天白云,清风树影,四周群山环抱,山都不高,但层层叠叠,有远有近。在自然时序的更替中,深深浅浅的绿,使古村也分出了层次,慢慢地散发着湿润的光泽,多了一股纯朴原味,美得惊心动魄。
不过,伫立其间,对我来说,九且村魅力所在,莫过于那一座座鳞次栉比的土墙木屋。这些古厝都保留原来的土坯垒制的土墙和木板,只有少数几栋以石板为基青砖为墙的古宅,就像一张张记录岁月变迁的照片,拼凑出我对九且的独有印象,更引起我的兴趣。
的确,从古建筑文化的角度来拜访这里的古民居,就不难发现蕴藏其中的历史之美与魅力。据了解,这些古屋是清代、民国期间建造的夯土建筑,由“三堂两落”组合格局,对称分布,高低错落,屋脊曲张,飞檐翘角,如大鹏展翅,人们称“五凤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是一种瑞鸟,是百鸟之长,有凤即意味着吉祥,天下太平,还是政治清平的象征。五凤、五色与五行密切相关,即以东南西北中五方配五色和五凤,具有五行色彩和象征意义,
我走进五凤楼仔仔细细地看了好几遍,生怕漏掉什么细节。五凤楼端庄方正,中轴线上,前、中、后堂与轴线两翼横楼连成一体,前低后高,两旁侧房左右对称,进与进之间用侧廊或花厅相连接,精巧紧凑,站在二楼往外望,视野开阔,整座楼显得别致有序。所以有人说,五凤楼是中原建筑文化在福建乡村的传承,不仅有着夯土式建筑的独特工艺,在建筑形制、选址分布、命名等方面,也体现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
2016年开始,华安对县域内广泛分布的五凤楼,启动保护开发计划。九且山庄建筑项目是2017年华安现代服务业县级竞赛项目之一,占地500亩,计划总投资9600万元,综合打造一个集住宿餐饮、休闲度假、户外运动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山庄。该项目目前已完成多功能厅、游泳池、垂钓区建设,两栋民宿改造,三间KTV包厢装修。据了解,规划建设游客接待中心,还有户外拓展活动于一体的休闲广场,正在加快改造提升。
在九且村有一栋修复后的五凤楼,成了“样板楼”。外土内新,既古老又现代。无论构图,一砖一瓦都是尊重原始风貌,诉求最纯朴的自然。同时,从保护性修缮,到楼内乡村化的设计,都融入了闽南农耕文化、竹文化等元素。旧时村民腌制咸菜的陶瓮、石磨、养猪用的石槽等老物件,房间摆放木眠床,成了这栋五凤楼里最显眼的景观。包括周边留有一大块菜圃,一畦一畦种植各种蔬菜,乡客可下田劳作,陶冶身心,都精心设计。楼主人说,“这不只是劳动农耕,同时也是在按部就班耕耘自己的心。”
如今,九且山庄已初具雏形。五凤楼有望变身精品民宿,并被寄予撬动当地乡村游的厚望,叩开乡村民宿时代的大门。五凤楼民宿仅仅是乡村游中的一个节点,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增加流量入口,推动乡村游,并与当地旅游资源互馈互补,形成完整的旅游体系。华安因此提出“五凤楼+”的概念。山庄邹智勇经理说:“我们将以五凤楼为平台,结合不同村落的生态、文化资源,构建完整的旅游线路。能够让五凤楼的记忆世代延续的,永远不是商业的力量,而是传承的文化。”相信未来的五凤楼凭借着自身的优势与美誉,一定会迎接更多的五湖四海乡客前来。
在华安乡村,散落着超过1000座的五凤楼,它们的历史不少可以追溯至明清时期。2016年开始,华安对县域内广泛分布的五凤楼,启动保护开发计划。出台的《华安县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意见》提到,对初创五凤楼民宿改造项目,按规模大小和特色,达到相关标准的给予适当补助,以此来引进社会资本开发五凤楼。修缮完成后,华安还将对五凤楼周边进行整治,完善步道、水系、村庄环境等基础配套,完善硬件设施。五凤楼让九且的特色乡村旅游如凤展翅。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