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3 22:0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杨国栋



神奇的汰口古兵寨

 

杨国栋

 

 

 

汽车在蜿蜒曲折的山道上行驶,车窗外密密匝匝的树木流泻的翠茵如绿色浪潮似的在眼前翻卷,突然发现一棵数百年的古枫树叶以其金黄灿烂偏红的颜色在冬日苍茫的阳光下随风摇曳,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妍美景色即刻进入脑海。下车伊始,又发现这深山老林中一簇簇三角梅,盛开得特别光鲜艳丽,给我留下了寒冬林区依然充满生机活力的诸多感慨。

随着华安县沙建镇陈宣委手指往东北面一挥,我终于看见了裹着神秘面纱的汰口古兵寨全保楼。楼不算很高,不到20米;门面也不华丽,石墙却坚硬如磐。史料记载:汰口古寨古称“桃源口古寨”,始建于14世纪中叶,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是华安乃至漳州地区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古寨的神奇魅力主要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兵寨建筑风格。它坐落在一座龟形山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溪,长约84米,宽约46米,建筑面积3800多平方米。兵寨命名为“全保楼”,大约是保护全寨人安康圆满的意思。寨内侧门写着“百谷朝宗”四个大字,表达了后人对先祖的敬仰膜拜。我们一行从正门进入,踩着鹅卵石铺就的通廊式庭院。住房中走出一位老妇,告诉我们这条街叫作“天街”。大概是兵寨建筑在这里最高山峰,与苍空连接,故而名之。这里的住户也就是所谓的“天上人间”了。古寨的两边全是房子,内侧为20间对称的平房,外侧是上下各22间的两层楼房,形成既对应又错落有致的奇异建筑布局,二层楼房绕着古寨呈长形状,整座楼内“二条巷道三个寨门四排房子”,被先人称之为“地巷”。查阅华安建筑资料,唯汰口古兵寨形成这种特异的风格。

然而,华安地方提供的资料让笔者看到,这种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曾经影响了华安境内的诸多土楼建筑样式。迟于古兵寨三四百年而建的二宜楼,建造者蒋士熊先生曾经到汰口古兵寨参观取经,部分建筑布局仿照古兵寨与沙建镇岱山村齐云楼样式建造。由于整个兵寨建筑恰似一个大印章安放在一只巨型乌龟上,形成了独特的“金龟背印”,寓意吉祥如意、长寿安康,故而深得古今建筑家赞赏。又因为历代寨主均为庄氏家族后人,其先人在建造兵寨时主要考虑到军事防卫之功用,故而具有粮草储备、刀枪剑戟等兵器布防的仓库。一旦外敌或山中匪徒入侵时,寨民们可以全力应战,起到保卫山寨生命安全和物质利益不受侵犯的作用。

 

 

坐落在冠盖云天、苍翠馥郁的大山深处的汰口古兵寨,地处于波浪激荡的九龙江下游。汰溪作为九龙江的分支水流,就像一串银色的粗大链条缠绕在汰口古兵寨的山腰间。这就为近700年来古兵寨生存的子民,提供了充足的饮用与耕耘庄稼的净洁水源。走进古兵寨那间最宽敞最庄严肃穆的厅堂,可以看见厅中央悬挂着一位古代将军的画像。“将军浓眉大眼,身材魁梧,玉树临风,头戴一顶熟铜狮子盔,脑后镶嵌一束鲜红灿烂的红缨;身披一副铁叶攒成的铠甲,腰系一条镀金兽面束带;右手插腰,左手紧握一柄青铜宝剑,目光犀利有神,显得威武雄壮。”(引自杨跃平《撩开汰口古兵寨神秘面纱》一文)原来,这位大将军,就是南宋末年声名显赫的江苏淮阴总兵庄公望。

庄公望出生于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是福建省永春县桃源名门望族庄森的第十三代孙,晋江青阳庄古山第四个儿子。庄公望自幼勤奋好学,文武兼备,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飞刀舞剑马上杀敌。他为人侠肝义胆,对元军入侵充满愤恨,又书写檄文表达对杀敌的见解和方略,以及忠于朝廷的忠勇血性胆气。朝廷觉得庄公望是个了不起的文武之才,便赐予庄公望进士出身,让他到军中服务,带兵打仗。庄公望不负皇恩,不辱使命,多次指挥兵士奋勇杀敌,取得胜利,当上了江苏淮阴总兵。他所带领的宋军,成为南宋末年最重要的一支抗元劲旅。

在那个风雨飘摇、漏船遇浪的时代,元军坚硬的铁蹄从北往南一路奔袭扫荡,大势已去的赵家朝廷一路抵抗却节节败退。庄公望审时度势,明知不可为而强硬为之。他遇见了同样顽强抗击元军的宰相文天祥和福建莆田籍抗元名臣陈文龙。庄公望竭力赞成文天祥和陈文龙关于将南宋小朝廷建立在福建福州的主张,主动率领他的军队为朝廷撤退转移保驾护航。是时宋端宗赵昰于景炎元年(1276年)被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拥立在福州称帝。庄公望指挥的军兵把守着福州的北大门,防止来犯的元军入侵。因福州守城官员放弃防守杀敌,军力薄弱的庄公望在福州组织的军兵虽顽强抵抗依然失守。庄公望便上奏朝廷,提出往东南面的泉州退守,那里是他的祖籍地,名门望族多,富庶人家多,忠勇之士多,完全可以聚拢民心,提振士气,以便再战。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深表赞同。陈文龙认为莆田是他的故乡,他可以在莆田组织军民抗击元兵,也可将莆田作为泉州的拱卫。庄公望和张世杰兵分陆海两路向着东南面的泉州撤退。陈文龙本可与元兵大战一场,却因内部出现通判曹澄孙出降为元军打开城门迎敌,陈文龙被动应对,战败被俘。张世杰驾船出海路联系手握两千多海上武装力量的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未果。庄公望陆路行进至泉州,却受到庄氏家族和百姓数万人在城外欢迎。庄公望族亲庄弥渊变卖所有家产,得银数万两,全部用于购买武器,组织数千义勇加入张世杰、庄公望抗击元军的行列。朝廷为了鼓舞奖掖庄弥渊,授予他“挂印大将军”名号。只可惜,庄公望在泉州当地招募的军兵和庄弥渊组织的义勇兵,虽忠心耿耿护卫小朝廷,却因军兵无实战经验,加上缺乏训练,仓促应战,损耗巨大,战死沙场者众多。没过多久,泉州也落入元军之手……

忠耿情怀和视死如归精神的庄公望,护送着被大臣们拥立的赵昰小皇帝和卫王赵昺继续南撤转移。他和军兵们战至龙海境内,死伤者无数,血流染红了山野和海疆。庄公望的妻子盛氏和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庄守圻、庄守埏、庄守址也跟随到了龙海。庄公望知道后果的严重性,无奈只得交代后事,命一名手下忠勇之士遣散所有随军家属子女。家人离开之后,庄公望骑着高头大马,手提青铜宝剑,一路向元军杀去……

元军组织数倍于庄公望的庞大军兵将宋军团团围住,终因寡不敌众,庄公望被元军刺伤数十处,血水淋淋,最后脑袋被砍下,照样直起腰端坐在马背上呈杀敌状。庄公望的部下看见将军已经战死沙场,就拼命将庄公望尸体与头颅抢回。尸体抢到了,尚有余温,却不见了脑袋。下属向小朝廷禀报。小皇帝赵昰和大臣们听了无不动容。小皇帝赵昰悯其忠烈勇毅,于是含泪赐予庄公望金头一个,给予厚葬。谁知,在运送途中又被元军抢走了金头颅。小皇帝赵昰于是赐予庄公望锡头颅一个,进行安葬。故而,闽南百姓又称庄公望为“锡头将军”……庄公望战死于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年仅47岁。

 

 

历史的苍凉如尖啸风浪,在斑斑血迹的怒吼中透着愤慨与悲壮。庄公望战死沙场的消息很快被他的妻子盛氏和三个儿子知道。他们在呼天抢地的悲凉恸哭声中再度逃亡,却因连续不断的战乱而走失散了。盛氏和三儿子庄守址流落在长泰县的欧山,二儿子庄守埏逃到了平和县一个偏远的山寨,而大儿子庄守圻却跑到了华安县的汰口山寨。护送庄守圻一道沿九龙江北溪上溯逃往山野的还有其他数人。他们一道看中了这块既隐蔽又宽敞的山头,用银两购买下来居住开垦。

苦难改变人生走向,逆境练就生存才能。原本儒雅胆小的庄守圻,因了这场旷世未见的宏大战争当中父亲战死,一夜间仿佛长大成熟了。他隐姓埋名,为的是不让当地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世。他跟随父母在江苏淮阴长大,母亲又是山东泰安人,对祖籍地闽南语说得不太好,他便下苦工勤学勤练。是时,元朝的军兵还在不断地追杀与其作对的宋臣宋军残部及其家属子女。为了生存下去,庄守圻学会了耕稼种地,侍弄秧菜。随着年岁增长,他娶了当地华安女人为妻,生儿育女,过着与常人完全相同的生活。只是,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自己忠勇刚烈的父亲和慈爱善良却毫无音讯的母亲和弟弟,就眼泪哗哗哗地流个不停……

晚年的庄守圻,积攒了许多的银两,加上几个儿子年轻力壮,也就萌发了在汰溪边上的汰口营建山寨 的想法。一方面为的是几个儿子娶妻结婚之需,另一方面也为了抵抗时不时前来骚扰的边地官家军兵。极其聪明敏慧的庄守圻,集合北方和南方不同的建筑风格和优良构架,自创出一种既可民用,又能战备防守,打击外围侵犯之敌的兵寨。上层为方形建筑,红墙黑瓦,屹立在寨门之上,看上去很像城头堡。基座宽大平整,由大量花岗岩石头垒成。房屋中间空旷见天,十分通透光亮。屋檐下可见若干大红灯笼,经山风吹拂而轻轻摇荡,给古山寨平添了许多喜庆色彩。而屋内长久烟火熏燎的墙壁,显得古朴淡雅、满目沧桑。雕刻着麒麟以示吉祥的石窗,寓意着建造者对未来生活的良好希冀期待。而石臼、石墩、石磨、石板……系列巨石材料的选择,显然表达了建造者对于闽南建筑善用石材的喜好。如今,庄公望的后裔依然在这个建筑风格奇特的古兵寨里享受着祥和安居的美满幸福生活。

 

 

走入古兵寨的后山,我即刻跌堕于浓荫密布、古木参天、花草葳蕤、枝繁叶茂的苍翠中,片片绿茵流泻与东向西流的汰溪相互交织映照,彰显出这片颇见原始森林风味之山河的清新清丽清亮。依据庄公望、庄守圻后裔庄瑞珍老人的介绍,古兵寨四周生长着无以计数的香樟树、大榕树、古枫树、古松树。龙眼树。最古老的一棵樟树,已有860年树龄,依然虬枝苍劲、绿叶婆娑。既便到了寒冬腊月、霜天冻日,山峦上依然绿浪翻卷、苍翠葱茏、虫鸣鸟叫,可谓四季如春、生机盎然。古兵寨曾经遇过一次超强台风袭击,只是掀走了十几片屋瓦,并未伤及兵寨根基。古山寨虽说数百年来几乎都与外界隔绝,然而进入新时代川流不息的现代资讯信息如春风吹入,也让寨中年轻人心动,外出城里谋生也就成为常事。听了老人的介绍,笔者发现新的花木品种也在这里生根,在大片大片的翠绿中看见了紫薇、三角梅、山茶花、郁金香等时兴花卉在严冬里绚烂绽放,这无疑为绿茵包裹的古兵寨做了最好的花团锦簇的色彩点缀。

古兵寨四周之所以有这么好的生态,源于庄公望、庄守圻父子的二十多代后裔们持续不断地对于地理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古寨里很早就有保护树木的传统美德和良好风俗,后来又由庄守圻一脉的长房长孙们领头立下不能随便乱砍乱伐的禁令。加上年复一年的春季植树造林,山头茂密叠翠、绿荫连绵,也就不在话下了。古寨里至今还留存着一个字迹模糊斑驳的“禁伐碑”,是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月由庄午、庄才、庄张、庄印四兄弟共同设立的。八十多岁的庄水淼老人介绍说,祖上建立的这个“禁伐碑”,明确要求所有当代人和后来人要保护好树林,不准乱砍乱伐。假如古兵寨因为台风影响或者暴雨侵袭有所损坏,特别需要砍伐粗壮的大树用于建筑救急,也必须全寨人中的权威人士集体商讨决定,否则谁人一旦乱砍乱伐,必将严惩不贷,逐出山门,永不回寨。多少年多少代,庄氏后人谨记先祖教诲,严格执行禁令,确保了这片山林树木的繁盛和生态的向好。他们还组织旧时代的乡勇、新时代的民兵,主动承担保护山林的职责。曾经有山匪看见汰口兵寨古木苍天,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就几十人成群结队地前来偷偷盗伐。被巡视的兵寨兵勇发现后,先是喊话警告,继而对不听喊话的山匪进行坚决打击。山匪见兵寨人多势众,又有锋利的兵器,也就在大打几个回合后逃之夭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兵寨也发现外村人前来盗伐山中林木,被巡逻的民兵们发现后,立即组织男女老少前往制止,结果吓跑了盗伐者。此后,很少有人再敢打这片芳草深深、树木苍翠的山林的主意了。山林因了自然生长而茂密连片、郁郁葱葱,成为了山寨寨民的“长生林”。

由于生态极好,汰口山野及汰溪河流间年年都引来无以计数的鸟群光临。扑楞楞的山雀以其清脆稚音叫醒清晨;灵动的山雉以其甜嫩的鸣叫催生花果;鹇鸟一群一群地早出晚归,寻觅食物;高贵的红嘴黑鸳鸯时而高空戏云,时而低飞撩水,鸣唱的华丽音曲仿如空谷足音,醉人心魂;最了不起的要数白鹭和灰鹭了,它们连续十几年来结伴群飞,展翅翱翔表演着高难度特技,并且长时间在此栖息,古山寨也就自然地成为鸟们最美满的生活之所和交配、繁衍、生长之地。

庄公望的大儿子庄守圻在世的晚年,对子孙心心念念的就是如何读圣贤书,走科考路的期盼,绝不能让暂时封闭的山寨成为文化孤岛。他的后人谨记教诲,决心像先祖庄公望、庄守圻那样刻苦读书。他们的后裔中也曾出过乡间贡生、秀才或举人。古寨里至今还保留着两根旗杆,汰口出祖惠州裔孙庄有恭,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高中己未科状元;乾隆七年(1742年)其弟庄有信荣登进士,系汰口支派,此乃宗支之光荣也。庄水淼老先生高兴地说,他们庄氏家族的族谱记载了这些光宗耀祖的事迹,故而使得庄公望后裔余脉的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好在有了这部浑黄浑黄的厚厚族谱,后人才得以知晓先祖的辉煌与荣耀。庄水淼老先生说,这些年东南西北的庄公望、庄守圻后裔都来到华安汰口古兵寨寻根,最常来的就是庄守埏、庄守址的后裔,他们以一睹族谱为快。从庄老先生的话语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华夏民族祖地文化的坚韧永固,以及根祖脉文化认同感的延续、加强与深化。

夕阳西下,云霞满天。望着渐渐消失在视线之内的汰口古兵寨,我的内心涌动着浪潮似的无限感慨。正如杨跃平先生在他的文中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一种超越时空的人文情怀,一种厚重深沉的文化积淀,一种魂牵梦萦的乡愁祖爱……携着这样的情感见识,在文学的园地里慢慢品咂,或可获取无尽的遐想与无穷的韵味……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