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4 23:1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施晓宇



“万历三楼”品字开

 

施晓宇

 

 

楔子

 

在闽南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叫作“上坪”的地方,属华安县沙建镇管辖。上坪远离华安县城61公里(今有高速公路相通),距沙建镇也有14公里,距漳州市区却只有50公里。上坪原是一块默默无闻的山间平地,只因平地之上拥有明万历年间所建三座“品”字形排开的土楼昇平楼、齐云楼、日新楼而著名,人称“万历三楼”,亦称“上坪三楼”。“万历三楼”分属三个行政村:昇平楼属宝山村、齐云楼属岱山村、日新楼属庭安村。所谓土楼,我们知道,指的是以夹墙板夯筑生土而成墙体的两层以上楼房(一层的称作土屋),形似巨大碉堡,目的为抵御山林野兽、强盗土匪的侵害。福建等地的土楼兴建起于唐末黄巢造反,以及南宋政权由京城开封迁移江南杭州之际,漳州地区包括华安县的土楼兴建还与明末抗击倭寇袭扰有关。如明万历元年(1573年)《漳州府志》记载:

“漳州土堡旧时尚少,惟巡检司及人烟凑集去处,设有土城。嘉靖四十年(1561年)以来,各处盗贼生发,民间围筑土围土楼日众,沿海地方甚多。”

正是由于大批族群由河南等战火纷飞的中原一带向南方迁徙,从而创造出一座座壮丽的土楼。上坪的“万历三楼”就是位于闽粤赣三省崇山峻岭中土楼群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2017年12月7日中午,适逢农历节气大雪,我专程造访了“万历三楼”。导游员邹丽苹介绍说华安县上坪土楼群是“福建土楼发源地”,而上坪土楼群中最有名的就数“万历三楼”。这让我颇为吃惊,因为我听说福建土楼建造历史最为久远的是南靖县裕昌楼。为此我请教南靖县作家何葆国。他如实相告,旧版县志不见记载,但1997年新修订的《南靖县志》补入了裕昌楼的记载:

“裕昌楼,坐落在今书洋乡下版寮村上节社,建于元末,高5层共270间,是县内最大最古老的圆形楼。楼址原为沼泽地,初建倾倒,后在地基之下垫松木重建。今楼内回廊木柱大部倾斜。裕昌楼依山临溪,楼门前筑有围墙。楼内又建半圆形二层楼。有13口水井,均掘在厨房内……”

由于华安建县较晚,迟至1928年始建县,因而修志也迟。我查阅1996年版《华安县志》第612页,在第五章《文物名胜》第三节《古建筑》确切记载:

“齐云楼创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为目前省内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圆楼。”

而我曾听南靖县导游员斩钉截铁介绍,裕昌楼建于1368年。我换算了一下,乃元至正二十八年,是元朝存世的最后一年,《南靖县志》说此楼“建于元末”倒是不假。而齐云楼建于1590年,乃明万历十八年,则无疑是裕昌楼建得早,且早得多。

对此,广东省梅州市《客家人杂志》发表了《福建土楼发源地:华安上坪土楼群》的介绍文章,看法似不相同:

“上坪土楼群位于华安县沙建镇,是我国明确纪年最早的土楼群落,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被誉为‘福建土楼发源地’,主要由‘土楼之母’齐云楼、‘土楼圆明园’日新楼、‘土楼碉堡’昇平楼组成。”

2007年6月9日《厦门晚报》也发表记者刘丽英的报道《华安是闽南圆土楼发祥地》:

“‘福建土楼包括客家土楼和闽南土楼。华安是闽南土楼的发祥地。’昨天,‘中国·福建土楼建筑文化论坛’在华安县举行,土楼研究权威、福建建筑设计院原院长黄汉民先生抛出了新的观点。”

福建土楼的历史到底是华安县还是南靖县最悠久?又有第三家冒出来不甘落后,这就是闽西永定县。

2011年8月23日,记者王坤明在东南网报道:“今日上午,2011海峡客家旅游欢乐节暨福建土楼文化节新闻发布会在福州召开。以下是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记者:永定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发源地和核心公共区,如何利用这个世界级的品牌来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永定县人民政府代县长刘先裘:……我们要借助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这个品牌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将来,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按照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目标来打造这个旅游品牌。”

尚未走进“万历三楼”,我心中就埋下了疑问,究竟孰是孰非?莫衷一是。关于福建土楼的历史之最,我们姑且不下定论,就以平常心来观赏华安县的“万历三楼”好了。

 

“土楼碉堡”昇平楼

 

站在门牌为“宝山村上厝10-1号”、三层楼高的昇平楼大门外,我立刻被完全用花岗岩石条砌就的壮观外墙吸引住了目光。在这之前,我在永定县、南靖县所见到的土楼外墙都是用生土夯实筑成。果然,俨然坚固碉堡的昇平楼是全省唯一完全用石条砌就外墙的一座土楼——内墙仍用生土筑成,不禁对昇平楼肃然起敬。我认真看清大门上方门额的字迹:“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秀春旦建。”说明昇平楼建成于1601年。

我问导游员小邹,这座石砌外墙的土楼为什么名叫“昇平楼”?小邹回答,因为楼主纪念昇平公主的缘故。原来,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李豫的女儿昇平公主,于唐永泰元年(765年)下嫁给郭子仪第四个儿子郭暧为妻。“安史之乱”爆发后,时任朔方节度使的郭子仪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进而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758年,进位中书令。”所以作为郭子仪的后裔,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建成此楼时,以“昇平”命名之、纪念之。

直径45米、面积1709平方米的圆形昇平楼如今已经损毁严重,设有正门和侧门两个门,正门朝东,侧门朝南。当年建筑分作内外两环,为安全起见,外环高三层,内环仅一层,外环与内环之间是各家独立单元的小天井。而360度各个朝向的单元进深尺寸都是一样的,整齐划一,但单元之间的隔断大小比例却不一样,十分灵活,导致各个单元内部的空间也大小不一,体现出等级分明的尊卑长幼排序。我发现,昇平楼里的天井呈八卦形。残留的六根石柱上,都镌刻有文字,每根石柱镌刻的文字内容不同。譬如左侧第一根石柱上刻有“五代流芳广圃里”的字样,说明鼎盛时期,昇平楼里曾经五代同堂、其乐融融。

 

“土楼之母”齐云楼

 

告别宝山村的昇平楼,我们驱车前往岱山村的齐云楼。岱山村地处美丽富饶的九龙江北溪下游(北溪流经华安县城),是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的老村落。穿过岱山村,在村子北端,有一个小山包,闻名遐迩的齐云楼雄踞其上,门牌为“岱山村楼门前56号”。在齐云楼的楼基之下,环绕灿若星辰的众多小型土楼,居住的与昇平楼一样,都是郭子仪的后裔。有岱山村热心村民郭树土——自称为郭子仪长子的后人,专门拿来《郭氏四房族谱》原本,小心翼翼翻开给我看,证实了岱山村村民与宝山村村民一样,也多是唐朝功勋郭子仪的后裔。族谱的《岱山记题跋》描述了郭氏后裔定居岱山,建造齐云楼的历史,说明这座名楼果然由郭子仪的第27世孙郭文达的后人所建:

“唯东方一干迤逦行于中土而生峰者,岱山也。吾祖文达公始入昇时,择取而居之。嗣是子姓建楼之巅榜,其名曰齐云。世族环集于此,无复有他族。错处其间,固自成一家也。”

开初,我登上石阶就看见矗立小山包齐云楼正门两侧三米多高,用花岗岩叠垒的石砌墙基,十分牢固。绕到楼后,看见还是用花岗岩叠垒的石砌墙基,拿手丈量一下,只不过比前面略矮一点,就错认为这是齐云楼第一层楼的石壁,其实都是墙基。倒是在齐云楼的一层楼就开有窗户,为了安全计,通常土楼人家在一层楼都是不开窗的。估计也是倚仗齐云楼的石砌墙基高高在上,才敢开窗采光的缘故。东西向长22.6米,南北向长14.2米,呈椭圆形的齐云楼是用生土夯筑而成的两层土楼,我仔细辨认,墙壁的生土颜色深浅不一,看得出后人专门用心修葺加固过。有趣的是,环绕齐云楼,遍植闽南地区常见的龙眼树,一棵棵日久年深的龙眼树仿佛是齐云楼的忠诚卫士,拱卫着高高在上的齐云楼。

我在正门仰起头,看见齐云楼的门额右边镌刻:“大明万历十八年,大清同治丁卯年吉旦。”左边镌刻:“春(春后一字看不清)旦鼎建孟十月吉兴。”说明仰之弥天的齐云楼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竣工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夸齐云楼乃“土楼之母”,指的是齐云楼在上坪诞生最早。而且,我发现齐云楼安放正门门框的四块嵌石表面,刻有好看的回族特有花纹,因为大家知道,许多郭姓人家都是回族人。但齐云楼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楼中设置的“生死门”。西门名曰“生门”,婚嫁迎娶都从“生门”进出。东门名曰“死门”,凡是出殡送葬,一律从“死门”进出。这个内含玄机的风俗源自一个悲壮的故事,在福建师大历史系朱维干老教授所著《福建史稿》中记载了这个故事。

清咸丰年间,就是慈禧的丈夫爱新觉罗·奕詝坐龙庭的时候,齐云楼住满了郭姓人家三四百人,包括两个后生郭凸、郭好。他俩时常练武,一身好功夫。听说穷苦人的队伍太平天国的军队打到漳州,就召集十几名青年投奔太平军来王陆顺德的部队。可惜攻打漳州城的战斗严重失利,郭凸、郭好与大部队失去联系。他们救起来王陆顺德负重伤的卫队长,背回齐云楼养伤。不料这事被邻村的大财主知道了,跑去向官府告密。云霄厅巡抚命令总兵罗大春率大批清兵前来“剿匪”,卫队长不幸在齐云楼大门外抵抗时壮烈牺牲。在楼内四百多乡亲被楼外清兵团团围困的危急时刻,突然从楼外射进一支箭,上面的字条写着:

“罗大春已调土炮两门,明日击破楼墙,请速突围。族亲郭某某具。”

原来这位清兵姓郭,不忍同姓族人受剿杀,冒死告知楼里。郭凸想出一个好计谋。日落时分,他带领人马从面对大山的东门假装突围,给清兵造成乡亲们向东突围的假象。罗大春果然上当,认为楼里人这是要向深山逃命,赶忙加强东门的防守,把西门的重兵调往东门。半夜三更,突然东门响起一片厮杀声,郭凸带着不少人冲杀出来,罗大春慌忙到东门督战。殊不知恰恰中了郭凸的“声东击西”之计,郭好赶忙带着楼里的男女老少冲出西门,他带着乡亲们逃出了上坪。而此时的东门,郭凸等掩护的人全部战死。事后,郭好和乡亲们收殓了殉难的烈士,把他们从东门一个一个抬出掩埋。从此,齐云楼的乡亲把东西两门改称为“生门”和“死门”:婚娶喜事的队伍从西门进,送葬丧事的队伍从东门出。齐云楼这个特定的风俗一代一代传下来。打这以后,郭氏人家向外搬迁的非常之多,最多的是举家迁往台湾。如今,齐云楼已空无一人,寂然无声。

令人不解的是,在齐云楼的北侧,我看见设置有一个隐蔽的楼梯,通向地下的暗道,可以潜出楼外,供逃生使用。当年郭凸、郭好二人怎么没有带领乡亲从暗道逃生?唯一的解释是,估计当年这个暗道的出口处也有清兵把守,无法派上用场。

最后要专门说一下齐云楼外右侧的一块形似牛鞭的立石,到访者不要错过,其中也暗含有一个传说。我在前面已经说了,齐云楼是椭圆形的,奇怪的是楼内同样椭圆形的空地上没有铺设石子,而是用泥土夯实的平地。据说楼内的空地形似一头卧牛,有风水先生判断正中有一块“饱牛睡地穴”,倘若铺设了石子,会让卧牛睡得不舒坦。而齐云楼外右侧的立石,则是卧牛的“牛鞭”。至今在巨石之上,还可以清楚看见有四个凿孔——相传建齐云楼时,工匠嫌工地旁的立石碍事,要凿断打掉它。哪知在石头上凿到第四个孔时,有人惊呼楼中一孔供男女老少饮水的深井冒出血水来。这才知道立石不是废石,而是卧牛宝贵的“牛鞭”,工匠遂停止凿孔,并特意盖了一座木质凉亭将功补过,保护“牛鞭”。从此上坪一带的男女青年在结婚拜堂之日,都要双双来到凉亭里,无比虔诚地抚摸“牛鞭”,目的是祈求婚后子孙兴旺,故而人称“旺子亭”。这倒是符合中国的农耕时代,黎民百姓盼望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谁家添丁加口,劳力富足,谁家的春耕秋获就有了可靠的保障,粮食丰收指日可待。

 

“土楼圆明园”日新楼

 

告别岱山村的齐云楼,我们又驱车前往庭安村的日新楼。沿18级石阶拾级而上,在日新楼正门前拐弯处一个石砌平台上,我看见分列左右有一大一小两座旗杆。了解到日新楼的祖先在明清两代出过文武两个举人,相传文举人后来又考中了进士,所以一边的旗杆会更高更大一点。就在我抬头查看日新楼新挂上的门牌“庭安村57号”时,导游员小邹十分自豪地告诉我,这座土楼是她的祖先建造的。小邹请我注意观察,在进入日新楼的石阶两边石壁上,左右有两个孔洞,形似水牛的鼻孔——那是日新楼的两个下水道出口。

不过,我还发现一个奇特的景观,那就是日新楼的正门朝向东方——不像绝大多数楼房都是坐北朝南——正门朝向南方。此乃事出有因,与邹氏在清朝出了武举人邹朝龙有关。传说龙出东方,故而日新楼的正门就朝向东方——天天最早看见喷薄而出的朝阳。

原来,在庭安村,姓邹的人家是多数。而日新楼里,原来住户都姓邹,都是南宋福建省泰宁县状元邹应龙的后代,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迁到华安上坪,开始着手修建日新楼,一直到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才竣工,前后历时二百多年。竣工是在状元邹应龙的后代邹孟都手里,他的建楼功劳不可抹杀。因此,在日新楼的门额上,右边镌刻五个字:“万历癸卯岁。”左边也镌刻五个字:“仲春邹氏建。”明确告知后人,日新楼落成于1603年仲春时节。

如今坍塌毁弃、一片瓦砾的日新楼号称“土楼圆明园”,斜阳西照下,足见其当年的占地广阔,气势恢弘。1603年落成时,日新楼占地8.8亩,共二街三排,每排规整建有23间平房。至今在遗址之上,仍依稀可见早年井然有序的街道、气派非凡的门厅、花团锦簇的花园以及郁郁葱葱的树木。在上坪的“万历三楼”中,日新楼的占地面积最广、规模最大、地势也最高——相当于“万历三楼”“品”字形排列中,最上面的一个“口”字。对于日新楼如此浩大的工程,厦门大学黄绍坚教授在2011年写成《亦寨亦楼日新楼》一文中的推测我是认同的:

“真正展开大规模营建,我觉得应该是在明代万历年间。日新楼遗址中,尚立有一块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二月撰写的《庭安日新楼内大宗追来堂序》碑,其中提到‘万历间,裔孙知郑、濮二州事,孟都始建宗祠,修为祀事焉’,正好解释了建楼所需庞大资金的来源。”

时隔六年之后,我也看到了,高大的《庭安日新楼内大宗追来堂序》石碑就竖立在进入日新楼正门的左侧。右侧则竖立有同样高大的一块石碑,模糊的刻字可以辨认出一桩历史断案。讲的是邹氏祖先与苏姓人家的田地纠纷旧事,后经福建按察使和浙江按察使调解结案,勒石为证。据邹氏后人回忆,最多的时候,日新楼里大大小小一共住有五十多户、四百多口人——这是怎样人丁兴旺的一大家族人。

在夕阳的余晖里,我走出了日新楼,回首向日新楼投去最后一眼,然后登车离去。而沐浴在夕阳余晖里的“土楼圆明园”——日新楼则像一个迟暮而睿智的老者站在那里,似乎在向我招手道别,让人想起唐朝大诗人李白《送友人》的诗句: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