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11:2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志铭



厦门万石岩石刻文化

 

陈志铭

 

 

厦门万石岩植物园1960年建成开放,整个小岛万人空巷前往游览,我们全家也去了,那一年我小学六年级。记不清后来去了多少次。植物园最值得看的当然是植物,但万石岩石头也值得看。骆驼峰、象鼻峰、“万笏朝天”都是象形石,惟妙惟肖。

沿着万石湖南侧大道,我缓步走着,走过百花厅,走到棕榈园,走过新碑林,走向太平岩。左侧溪流潺潺,脚下绿阴匝地,有缓坡石阶迎人,左拐过石桥,走到万石莲寺。这儿的摩崖石刻不少,其中,邓会石刻是一首《七绝》:“石壁岩岩倚碧虚,桃花春色几枝余。西来祖意原无意,竹影声摇闲乐居。”据考,此系邓会于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写的。1656年至1660年邓会任思明州知州。他在厦门的石刻不止这一处,诗的高下且不说,但肯定有史料价值。出万石莲寺,继续向上走,过中岩,便走到“石笑”前。道两旁两座巨岩,顶着两块巨石,形成一座天然石门。石门上两片巨石,一端贴合,一端张开,犹如开口微笑。左侧巨岩上,前人刻下“石笑”二字,右侧石阶旁,有厦门市政府立的文物保护碑。不远处岩壁上,刻着清代台湾新竹人郑鹏云的隶书题刻《游太平岩经先世延平郡王读书处》七言绝句:“石不能言笑口开,读书深处有莓苔。草鸡莫问当年事,鲲海骑鲸去不回。”回首石门后面有二句七言:“石为迎客开口笑,山能作主乐天成。”清道光《厦门志》云:“太平岩,去城东二里许,在万石岩之东,中岩之上,旧为郑成功读书所。”这儿很静很静,连落叶也悄无气息,是不是阅读了一颗伟大心灵,顽石便留下蒙娜丽莎神秘永恒的笑影?

                    石 笑

微信图片_20251024133430_161_8.jpg再往前走,登石阶,拾级而上,到太平岩寺,进世尊殿侧的海云洞,洞壁刻“郑延平郡王读书处”。相传当年郑成功曾住太平岩寺,常率子郑经、郑聪在海云洞攻读。这儿天高云淡,林木青翠欲滴,虫鸣更显幽静。

读《厦门志》,知道万石植物园里还有郑成功的第三个读书处,在紫云岩樵溪桥高读岩。樵溪源于狮山,至今流水溅溅。横溪有石桥,过桥数十步,迎面可见一块巨石,清代人镌刻“琴洞”二字,巨石下是天然石洞。洞口不大,洞内颇为宽敞,洞中卧一长石,状若古琴,水流经石下,响声如琴音,袅袅不绝如缕,故名“琴洞”。《厦门志》云:“过樵溪其高处,即高读岩,相传为郑氏读书处。”现在已见不到高读岩,但琴洞仍在,樵溪桥仍在,樵溪桥旁有南明时期的摩崖石刻。因此,樵溪桥与高读琴洞于1982年被厦门市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秀才出身的郑成功饱读诗书,但在叱咤风云的岁月里,陪伴他的常常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戎马倥偬中仍手不释卷,拨冗孜孜攻读,经邦治国,文韬武略,都是他攻读思考的内容。

郑成功一生短暂,在世只有38年,但在厦门就待了15年!他把厦门(中左所)改名为“思明州”,设知州管州务,设六官管司务、察言、承宣、审理等各项庶事;改编军队,分陆军为左、右、前、后、中五个军,下分七十二镇,分水师为五个军,下设二十镇。他督造军械,造战舰二千余艘;严肃军纪,密切军民关系……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以厦门为口岸大力发展海上贸易,“通洋裕国”。以厦、金为主要抗清基地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对外贸易。那时从厦门前往南洋、日本的商船,每年不下七八十艘,贸易额约250万两白银,郑氏集团约可获利70万两,这笔收入成了扩展加强军事实力的款项。有人认为,那段时期厦门成为闽南最主要的港市聚落,郑成功是厦门港的奠基人,厦门港的兴盛始于郑成功。此言不虚。

郑成功能在厦门站稳脚跟,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便是杀郑联。郑联系郑成功族兄,1647年南明政权封其为定远伯、定远侯,掌控厦门。他拥兵自重,对百姓横征暴敛,以致民不聊生。其时,郑联驻军于万石岩。郑成功听取了叔父郑之鹏和部将施琅的劝说,计杀郑联,收编其军队。进而又收编另一个族兄郑彩的金门军队,从此以厦、金两岛为反清复台的主要基地。清康熙年间厦门海防同知姚应凤在郑成功杀郑联处的巨石岩壁上题写“锁云”二字,其意既明指万石岩云雾缭绕,又暗指定远侯郑联于此地被杀。

荷兰人开始殖民台湾的那一年,郑成功出生。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结束其38年的殖民统治,之后不久便撒手西归,享年38岁。难怪台湾人说,郑成功是为台湾而生的!

万石岩关于台湾的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

微信图片_20251024133428_160_8.jpg

澎湖阵亡将士祠碑

从太平岩寺往回走,拐进中岩寺山门,回望山门一侧,一通巨碑赫然夺目,上书“澎湖阵亡将士之灵”。碑旁巨石上有石刻,是曾任清溪(今安溪)教谕李铨的一首《七绝·癸丑仲夏谒将士祠有感》:“诸公死难报君恩,血战功成名久存。提帅有心怜将士,建祠崇奉慰忠魂。”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进攻台湾,澎湖初战受挫,后大捷,进逼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投降。施琅曾同郑成功起兵抗清,任左先锋,战功赫赫,后因与郑成功矛盾,生命受到威胁,叛郑降清。他多次上疏攻台,直至这一年得于成行。澎湖之战,郑军损失战舰200艘、伤亡万余人,清军将士阵亡300余人。参加澎湖战役的右营游击蓝理,因战功卓著,擢任天津总兵,后迁任福建陆路提督。康熙五十三年(1714),在他倡议下,在中岩建了澎湖阵亡将士祠。岁月无情,今祠已毁而碑仍存。中岩寺前,“玉笏”巨石上有石刻,系僧人衲果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所勒,讲述蓝理诸人为澎湖阵亡将士祠捐金置产之事。文中提到澎湖之役:“天锡忠勇,虎奋龙骧。倡忾犁䑸,血战拖肠。勘定澎台,四海威扬。”关于施琅,史界曾有争议。历史上,厦门小刀会就因愤施琅叛郑投清而捣毁其祠堂,如今厦门有将军祠地名,无将军祠之实。其实,评价人物,尤其是评价历史人物,要视其大节。何为大节?维护国家主权也。识时务者为俊杰,施琅从郑氏集团手中收复台湾,功莫大焉!

再往回走,可以走万石湖北侧的路,那条路经过郑成功杀郑联处的锁云岩,通往松杉园,路旁遍植各种竹子。我没有走这条路,此刻胸中涌动着一种崇高的情感,我想再游醉仙岩。

从远处某个角度看,醉仙岩像一匹骆驼,亦称骆驼峰,衬着蓝天白云,煞是好看。我曾用诗跟它对话。我问:“骆驼呵,勇敢的跋涉者,/你跨越万水千山,/落脚于此,把啥迷恋?”它答:“我迷恋东海——茫茫草原一片,/我迷恋厦门——绿洲上的花园。/当木棉树刚熄灭玲珑的灯盏,/凤凰木就抹红了半个蓝天。/嘟噜噜龙眼和荔枝垂下枝头,/看一眼都会甜透心田。/相思树四季舞姿婆娑,/向我歌唱永恒的春天。”我再问:“骆驼呵,战士的伙伴,/春天留住了你的脚步,/难道,一留就留了百年千年?”它答:“我不仅爱恋春天的容颜,/也酷爱斗争的火光硝烟。/你看山峰上浪花咬下的窟窿,/就知道历史曾是风恶浪险——/郑成功水操台与日月齐肩,/鹭江底湮埋帝国主义的刀剑,/炮弹深耕的土地一年三熟,/弯弯的海疆是把拉满的弓弦。”我又问:“骆驼呵,沙漠里的船,/你定居在东海之滨,/可把遥远的家乡想念?”它回答我:“我想念那儿的红柳和沙枣,/更沉醉特区宏伟的画卷。/辉煌的太阳从这儿升起,/中外企业家星光灿烂。/森林般脚手架直冲云端,/黄金海岸将名不虚传。/我更想亲睹五彩长虹,/从这儿跨架宝岛台湾……”

微信图片_20251024133434_162_8.jpg

长啸洞抗倭诸将唱和

过百花厅,往左拐,我走向醉仙岩。醉仙岩下,有醴泉洞,缓步而上天界寺。天界寺高,钟声悠扬,可飘很远很远,“天界晓钟”乃成厦门一景。从天界寺后石阶往上攀登,我想起1978年12月31日,我们厦门大学中文系朝花文学社张红、张帆、朱水涌、黄启章、伍林伟等八位同学偕游醉仙岩的情景。我提醒同学们看山顶岩石上浪花“咬”过的凹痕窟窿,说明地壳运动,厦门陆地上升,沧海桑田。记得当时我们讨论了文学作品《典型的细节》,谈论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兴奋,振奋。转眼间,时光已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八位同学中,伍林伟在昆明大学早逝,黄启章在省文化厅厅长任上往生,令人痛惜。当时我虽最年长,但也血气方刚,登石阶可以小跑,而现在,走一小段就得歇歇,气喘吁吁。终于登上峰顶,峰顶有洞,洞壁上有清人黄日纪楷书横题“长啸洞”三个大字,字幅约高0.5米,宽1.5米。黄日纪还在洞内题了一首《七律·登天界长啸洞》,颇为传神地概括此洞:“直上仙岩第一峰,俯窥沧海画图中。拍天浮白翻惊浪,落渚斜青度远鸿。洞止一拳容笑傲,石当四面尽玲珑。凭高忽作苏门啸,振谷鸾声透碧空。”长啸洞两头贯通,天风浩荡,飒飒有声。最令人热血澎湃的是崖壁上抗倭诸将的唱和诗。诗写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尽管岁月的侵蚀使字迹有些漫漶,但三首七律整体还是读得出来。时任神机营右副将军后军都督施德政奉命东渡澎湖抗倭,其诗云:“偏师春尽渡澎湖,圣主初分海外符。鼙鼓数声雷乍发,舳舻百尺浪平铺。争传日下妖氛恶,那管天边逆旅孤。为道凯歌宜早唱,江南五月有篿鲈。”参与征倭的将领李杨唱和:“樗才自分老江湖,袜线深惭佩虎符。舸舰森森鲸浪静,旌旗猎猎阵云铺。风生画角千营壮,月照丹心一剑孤。主德未酬倭未灭,小臣何敢辄思鲈。”南路参军徐为斌唱和道:“闽南要路险澎湖,元将专担靖海符。万里艅艎莹斗列,蔽空旗旆彩霞铺。鱼龙吞气烟波定,蜃螘驰魂窟穴孤。天子纶音勤借著,那思篿(莼)菜与江鲈。”守卫疆土,豪情万丈,壮志如虹,数百年过去,今天重读,仍感血脉偾张,后人读之,能不识其炽热爱国之情乎!爱国守国,万众同心,这便是中华儿女的血性。

晚年我迁居祖籍地漳州龙海角美,游万石植物园少了。下一次,我想从南门观海扶梯登顶进园,看不一样的风景。毕竟,此园有4.93平方公里,15个专属园区,8000多种树木,差不多可称万石万木了。万石岩中还有许多刻石,若有心探究,得到的不止诗文雅趣。

本文原载于《炎黄纵横》2025年第5期,作者为原厦门市文化局副巡视员、第十三届厦门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