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市古街的岁月回想
张冬青
元代田园山水诗人黄镇成当年对家乡光泽山川八景有过桑梓情深的描述,其中七言绝句《龙滩棹歌》写道:“潺潺石滩急如弦,灵物曾从此处眠。最是短篷烟雨里,长歌一曲水连天。”诗人满怀深情绘就了家乡光泽城西古街市旁龙滩水岸逆水拉纤、船号震天的动人景象,令人扼腕动容。初夏时节,我有幸参与福建省市作家走进光泽的文旅采风活动,确定选题——走访不久前评获“福建省第五批历史文化街区”称号的茶市古街,我怦然心动,欣然前往。

光泽茶市街老宅砖雕
关于茶市古街,《光泽县志》里的记载尤为简洁:“茶焙街,县西北通溪,洪济桥至岭头界,又名茶焙市。”这个小满刚过的午后,我和光泽县文史专家张玉仁先生伫立县城通往西郊的洪济桥头。看去一脸和善的老张刚从县档案馆退休不久。一同陪同走访的还有杭川镇年轻的女宣传委员小范和光泽县文化馆馆长吕娇等。夏阳和煦,溪风拂面,脚下从武夷山脉深处奔涌而来的西溪穿城而过,一溪碧水哗哗流响。溪岸右向是楼宇接幢的主城区,左向黛瓦灰墙沿水岸铺展开来的一大片老厝街巷便是茶市古街,石迹斑驳的旧码头旁有三两垂钓的老人,下游不远处能见铁灰色连绵起伏的乌君山划破天际线的巨大山影。老张介绍说,光泽产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明代《八闽通志》载:“茶,光泽、泰宁二县为多。”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写到贾母来到栊翠庵,妙玉招待吃茶时,特提及产自闽地光泽的“老君眉”,可见光泽乌君山产的“老君眉”是清代颇为时兴的名茶。


光泽茶市街居民生活掠影
一行人从西头的春台桥步入古街。10 多米长的春台桥很有年代感,两边的桥栏已不复存在,赭红色的鹅卵石桥面锃光水亮,半弧形石砌桥拱几近与路桥平行,桥底的高原溪水激起白色浪花,在不远处与西溪汇合。老张且走且停,说起茶市古街的由来。相传明清时期光泽乡间一制茶手艺精湛的茶农看准了城西水岸的天时地利,遂搬迁此处开办茶叶商行。他广收四乡的青叶,进行焙制加工销往县城周边和外地,茶品口碑甚佳,供不应求;其手下的若干制茶徒弟也先后来此从事茶叶生意,茶市声誉日隆。由于此地是县城西路乡村和赣东北入闽的水陆要冲必经之地,周边的一些富贾商人闻香而至,纷纷前来择地建房置业。据说鼎盛时期,小街上各式货栈、客店、酒坊等商铺林立,热闹非凡。白日里人来车往,叫卖声声,夜晚灯火通明。这里成了光泽所辖闽赣交界的土特产农贸商品主要集散地之一。此地因茶而兴,始名“茶焙街”,之后逐渐衍变为“茶市街”。
我们沿青石铺砌宽近三米的古街往里行走。街两旁的住宅大多为砖木结构的单层铺面屋,木门灰瓦显得有些陈旧。间或能见保存完好的高大石砌门楼,门楣上依稀的题字,楼顶飞檐拱起的马鞍墙在午后斜阳里折射斑驳的阴影。有几处涂成暗红已然掉漆的木门和半截的铺板显见岁月磨蚀的丝丝木纹。老张说:“这些沿街的房屋早年间大多前为铺面,后为住屋或焙茶工坊,这些木门、窗板晚间关闭,白天营业时则拆卸打开。”我用手掌轻轻抚摩着铺板粗粝的纹理,感受老街茶商先人的辛劳,似乎板缝间就有焙熟的馨香徐徐飘出。
再往里,街右向一座高大的门楼赫然在目。此处门墙尤显宽大,两边影壁对称,石条砌就的门楼上方匾额“大夫第”三字仍清晰可辨;进门有宽敞的天井,中堂纵深,两边厢房,再转后,梁檐窗棂间诸多精美的雕饰仍保存完好。老张告诉我:“这座张氏大夫第始建于清中早期,历史上多次易主,茶市街像这般的古厝有 20 多座。”大夫第斜对面有座类似的古厝砖墙上挂着块金属牌匾,上头的几行红字如下:光泽县红军独立团团部旧址 / 团长彭喜才 / 政委孙华 /1933 年 4 月。老张介绍说:“当年红军独立团在此宅院驻扎经年,先后参与了攻打光泽县城、歼灭国民党邵武杨再禄团等相关战役。

光泽茶市街张氏大夫第中景
我们站在古街北向一跨街牌坊前,砖石砌就的牌坊呈半圆拱洞形,风雨剥蚀的拱顶依稀能见精美的蝙蝠、花枝等雕饰,正、背面分别书写着“顺化坊”“武林坊”字样。同行的县文化馆馆长吕娇说:“这里是当年顺化坊和武林坊之间的分界线,旧时的坊巷文化可见一斑。”
我们拐进朝向溪流的一条小巷去参观老酒厂。这家百年老酒厂解放初期经公私合营后便为国营酒厂,后经改制,现为光泽圣泽酒业有限公司所在地。沿溪岸砌就的围墙内,若干座 20 世纪中后期建造的单层砖混厂房显得有些落寞。年过花甲,一身碎花长裙的总经理龚晓英热情爽朗,引领我们四处参观。简朴的酒品展室里,橱架上琳琅满目,摆满酒厂生产的各类酒品,有20世纪70年代的简装米酒,更多的是近年生产的多种品牌的精装杭川米酒、白酒。100多平方米的库房里,整齐排列着许多酱紫色、半人高的大酒缸,似乎能听到酒酿在里面“咕咕”冒泡的声响,空气里弥漫着陈年米酒的醇香。酒厂所产的米酒原料采自本地山区无污染的稻米,用附近岭头的地下泉水蒸馏,传统手工技艺酿造,品质颇佳。其 50 度杭川白酒、40 度太白米酒等多次获奖;1988年12月,光泽蕲蛇酒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银奖。杭川米酒传统手工酿造技艺已列入县级非遗项目,龚晓英评获县级非遗传承人之一。龚总脸部和裙底露出的小腿有诸多显见的疤痕,她不待发问便有几分感慨地说:“我 1979 年 19 岁高中毕业,即招工进国营酒厂,分配在蒸煮车间。进厂不久,正在车间值班时祸从天降。因巨大的蒸锅铁盖破裂,里头 800 多斤的大米稀饭倾锅而出喷射至屋顶,我猝不及防被气流热汤掀翻在地昏死过去,全身烫伤面积达 80% 以上。我凭着坚强的意志起死回生,想到这是上天对我的磨砺考验,痊愈后更加坚定了毕生与酒为伍的信念。”我对眼前这位不甘命运沉沦、在逆境中努力奋发拼搏的女企业家充满敬意。龚晓英是茶市古街呵护成长的孩子,卓尔不群地诠释了古街人艰苦创业的质朴营商精神。

光泽茶市街木质雕花门窗
向晚时分,我们在街尾溪岸向古人在《龙滩棹歌》中写到的急流险滩行注目礼道别。夕阳晚照下,清澈的溪水流得更加湍急,翻卷的波浪像是一群群欢腾跃进的金鲤。我的脑海里瞬间闪回水岸边一长溜赤膊弓身拉纤的船工画面。一阵阵响亮的船号子绷紧了一道长溪,激起了一整条茶市古街的岁月回想。小范告诉我,杭川镇眼下正筹措对茶市古街进行文旅开发整修改造的一揽子计划。我想,春台古桥要尽可能恢复原先两水交汇的模样,最好能在龙滩旁矗立起一排先人逆水拉纤的群雕……如此这般,倘若衣袂飘飘的古诗人能于亮白风清夜举月归来,见到故乡老街的宝地重光凤凰涅槃,当会笑拂长髯,再吟长歌。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