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0 11:5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杨 纪

 

晋祠——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


杨     纪



晋祠1.jpg

晋祠

鱼沼飞梁.jpg

鱼沼飞梁

晋祠,坐落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是西周时期唐国侯姬虞的祠庙。姬虞是周成王的胞弟,封地在山西翼城,后来一支迁晋阳。为纪念唐叔虞修建了一座祠堂,即“唐叔虞祠”。后因国号“唐”改为“晋”,唐叔虞祠便称“晋祠”。

圣母殿是晋祠建筑精华。所谓“圣母”,指的是唐叔虞的母亲邑姜。熙宁十年(1077年),宋神宗为邑姜加封“昭济圣母”。殿前架起鱼沼飞梁,通会仙桥,筑金人台,金代又增建献殿,明万历年间,再建对越坊、钟鼓楼、水镜台等,形成比较完整的一组以圣母殿为主体有上百座建筑的祠庙建筑群。这一组建筑,布局严谨,结构分明,集宋、金、元、明、清各代建筑风格于一体,被誉为“国之瑰宝”。

圣母殿奇妙之处,在于宽广空彻的大殿内,没有一根明柱,仅在殿身四周设廊柱与檐柱,以承托殿顶屋架的重量。此法在建筑学上称为“减柱营造法”。圣母殿前廊廊柱盘有8条木质蟠龙,均雕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造型大胆、手法精致、栩栩如生,为中国现存木构建筑中最早的蟠龙大柱。

圣母殿前的“鱼沼飞梁”,用十字形桥梁横跨沼上,既均衡,又轻盈。 所谓“鱼沼飞梁”,是指沼中水流充沛,游鱼如织,故取名“鱼沼”。沼内立34根小八角形石柱,柱头以普拍枋联络,柱顶有柏木斗拱与纵、横梁连接,上铺十字形板桥,称为“飞梁”。两者组合为“鱼沼飞梁”。飞梁始建于北魏之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其构造是国内现存古桥中的孤例,极为珍贵。

舍利生生塔,是晋祠的另一建筑精华。唐武德五年(622年),大将尉迟敬德捐赠出自己的别墅,用来改建为寺院,唐高祖李渊赐额“十方奉圣禅寺”。原寺毁于金代战火,元皇庆二年(1313年)重修。解放初期,寺院被拆毁,现在看到的为近年重建。奉圣寺前院,南北廊陈列《华严石经》碑,是研究唐代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的宝贵实体。圣历二年(699年),《华严经》译就。武则天遂令书法家将《华严经》用小楷书于136根石柱上,又由工匠精刻成石经幢,珍藏于晋祠之北的风穴中千余年,直到1952年才被移晋祠内保存。

舍利生生塔,在奉圣寺浮屠院内,修建于隋开皇年间(581-600年),是奉圣寺最古老的建筑遗迹之一。供奉释迦牟尼“舍利子”,存于塔下地宫中,故塔名“舍利生生塔”。舍利生生塔,8角7层,高38米,伟然高耸,秀美挺拔。塔顶为琉璃葫芦形宝顶,八面镶嵌8条琉璃坐龙,造型精致,阳光下熠熠生辉,如若腾飞,为清代琉璃上乘之作。青色琉璃勾栏剪边,雕饰精巧,外表壮观。塔内有螺旋蹬道,通向塔顶,层开4门8窗,凭窗远眺,周边美景尽收眼底。一层塔门匾额写着“形明动化”四字,二层以上每层均有4块砖刻匾额,共24块嵌于塔壁上,这些匾额均为书法家杨二酉所作。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晚照之时,天生云锦,塔幻灵光,形成“宝塔披霞”的“晋祠八景”之一。

雪后晋祠.jpg

雪后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