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6 11:1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福建传统的福文化·


46.“闹春田”祈福盼丰收

 


在宁化,福文化浸润在街头巷尾、乡间村落,根植于客家人的衣食住行里,渗透在客家人日常生活中。在宁化传统古宅、祠堂庙宇、楼阁庭院、屋桥茶亭、宴席礼俗……随处遍布福文化的密码,无不折射出宁化客家人的生活观、价值观和幸福观。而在宁化客家祖地春节习俗中有一种鲜为人知的习俗,那就是正月初七石壁镇陈塘村的“闹春田”(当地亦称抬“五谷神”)。这种传承几百年的罕见的民俗“福”蕴丰盈,让人眼界大开,趣意盎然。

闹春田时,先是喧天的锣鼓声和鞭炮声,个个村民脸上写满笑意,户户八仙桌上摆满了烧卖、鸡、鸭、鱼、肉和各种腊味等客家美食,点烛焚香,敬祀神灵。

浩浩荡荡的游神队伍排子锣鼓开道,后面紧跟着舞龙队、古事队、花船,而后前后4个客家汉子抬着金身闪闪、慈眉善目的“五谷神”菩萨,伴随着锣鼓的节拍缓缓前行。村道两旁人山人海,巡游队伍走田间、进万家,给村民带去新年的问候与祝福。

游完村庄,便开始“游田”了。这比“游村”更为热闹,更为精彩,更为有趣。巡游队伍来到一丘新犁的方形水田里,一位长老大声悠长地吆喝道:“恭请‘五谷神’下田!”此刻锣鼓四起,鞭炮齐鸣,礼花绽放,4名客家汉子便迅速抬起“五谷神”菩萨,跳下田埂,冲进水田,和着鼓点节奏,在烂泥田周边狂跑飞奔。接着30多个客家小伙子尾随冲下田去,抓起一把把烂泥互相对掷取闹。摔泥巴、泼泥水、摔跤打斗……小伙子们纷纷追赶着抬菩萨的人。见有人摔倒了,旁边的人就会迅速上前接力,抬起菩萨继续狂奔不已。有的满脸泥浆,有的成了泥人……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兴高采烈,戏耍不停。水田中打闹的人情绪高涨,沉浸在无比欢快之中;田岸边围观的人群也激情满怀,欢声笑语,时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锣鼓声、掷泥声、喝彩声、欢笑声交织一起,水田一时成了欢乐的海洋。如此打闹十几个回合,大家全身泥污、筋疲力尽时才肯作罢,上了水田。他们坐在田埂上稍作休息,恢复体力后再战。直至抬“菩萨回宫”,才算游田结束。第29页-37.PNG

第29页-36.PNG

第29页-35.PNG
















闹春田场景


民间认为,稻、黍、稷、麦、豆五谷之神是主管农事的,抬“五谷神”游田是为了保丰收。游田、打泥巴仗是为了让菩萨高兴,好庇佑地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这种人“神”同乐,游田打泥巴仗时,无论踩坏庄稼、人倒神跌,都不介意,而是高兴。

闹春田习俗已有数百年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庙会),即使刮风下雨都照常进行。村民们通过“闹春田”这番戏闹,迎接春耕生产的到来。

细究“闹春田”之俗传承主因有三:一是与信仰世俗化的佛教有关。佛教自唐五代传入宁化客家,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民间信仰的主要对象是诸如老佛、二佛和吉祥大佛等世俗化的地方佛。而老佛、二佛在客家地区的主要职能是祷雨救灾,保禾(庄稼)护水。二是与宁化客家人,尤其是农民盼粮食丰收的心愿有关。客家先民谋生以“农耕”为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到头在田地里辛勤耕种(主要是稻谷粮食),总希望粮食能丰收,能吃饱饭,过上幸福好日子。三是与宁化民间信仰地方俗神有关。宁化客家人对佛教的信仰基本上以生产、生活的实用功能为主,带有功利色彩。他们需要有能够保护农业生产丰收的地方俗神,而主管农事的五谷神(菩萨)正应了这种要求产生,因而得到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