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2 23:3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朝晖



永不疲倦的歌者

 

林朝晖

 

 

福州有着深邃而广博的民俗文化,倘若你感兴趣,可到乌山道山观讲堂、南仙茶摊等地方看一看,听一听,那里有闽都乡学讲习所的专家,从多个视角和不同侧面形象生动地讲述闽都文化。

毫无疑问,闽都乡学讲习所已成为传播闽都文化的主阵地!

 

坚守:永不气馁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在鼓楼区文明办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到福州民俗文化专家方炳桂家里采访。

其实,在来方炳桂家采访之前,我在电脑前打入“福州民俗文化方炳桂老师”几个字,电脑里立即跳出一行字:方炳桂,“中国好人”荣誉获得者,福建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福州市文明建设顾问,首届道德模范,福州市民俗研究所顾问,2010感动福州“十大人物”,福州人民广播电台“左海乡音”主持人……

继续搜查,方炳桂接受各种媒体采访的报道跃然纸上,特别是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记者专程采访他。

我迈进了方炳桂的家门。方炳桂老人看到我,朗朗笑道:“欢迎军旅作家来敝屋做客。”

方老生于福州,长于福州。他是一位视民俗文化如生命的人,与他深入交谈后,我才算明白,这一切都缘于他那扎根于心底的信念:保护福州民俗文化,守住福州的根!

方老1930年出生在郊区一个制作面饼世家,幼年时期时常走街串巷,民间文艺和市井生活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从事工会职工教育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南下干部做报告说普通话,福州人听不懂,方炳桂被请去做翻译,把普通话翻译成福州话。

在翻译的过程中,方炳桂发现福州话与普通话,不仅在语音上相差很远,很多用词也是完全不同的,如何准确而通俗地把普通话翻译成福州话呢?这道难题激发了方老研究福州话的热情。那段时间,方炳桂爱上了福州话,对福州话的产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从福州话的来源中领悟到福州民俗文学的博大精深。

以后的日子,他喜欢一个人到福州的各个角落走一走,听一听街头巷尾的福州评话,看一看福州的美丽风景。福州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自然风光优美宜人,人文历史积淀深厚,数不清的民俗俚语在巷家园间流淌,方老从中吸取养分,那浓浓的福州乡音温暖着他的心扉,他深深地爱上了福州的民俗文化,爱上了这座古城。有些时候,看到福州民俗受到很大的破坏,甚至有些长在福州的年轻人不会讲福州话,他心如刀割。

树高千尺根难忘,燕飞千里终还乡。作为一名福州儿女,方老觉得自己有义务担负起保护福州民俗文化,守住福州民俗文化的艰巨任务。他对福州话研究的兴趣慢慢地发展为福州民俗文化研究的兴趣,开始撰写方言文艺作品和民俗研究方面的文章,一些作品陆续在《福州晚报》上发表。

1990年,方炳桂从福州一家国有企业退休后,开始不遗余力地宣扬福州文化。他在“左海乡音”节目,开辟了“往事琐谈”“彩伯讲故事”“戏文故事”等栏目,电台成了他传播福州民俗,弘扬民间文化的重要阵地。《福州晚报》副刊还专门为他开辟了专栏——《故事画廊》,他的《郑唐伟》《闽海魂》《乌龙江传奇》等根据民间故事改写的长篇故事,相继在晚报连载。

近几年,方炳桂老先生还倡导开办光饼节、“拗九”孝顺节、邻里节等福州特有的民俗,都得到福州市政府的支持。他和朋友们在福州市委文明办和鼓楼区文明委大力支持和协作下,建立了闽都乡学讲习所,坚持每周一次走进课堂、小区、单位,宣讲福州的传统文化。他说,愿在有生之年尽最大努力,把福州的传统优秀文化传播出去。

“有人问我,你这么多年纪了,都80岁过了,为什么还这么做?我说,‘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一本说不完的书,我愿意一生一世守候着它。”方老风趣幽默地说道。

方老的不懈努力终于使之在新闻界出了名。无论广播、电视、报纸,编辑记者们遇到与福州民俗有关的问题,总会想到找他。而他也总是有求必应,自称是一个“可爱的老头”。

 

传承:永不疲倦

 

一个城市要找出她独特的、蕴涵丰厚的民俗文化并不难,但是要能延续到今天,并且不断传承、丰富、超越、创新,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作为民俗文化的领头雁和守护者,方老投入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福州市委文明办和鼓楼区文明委给予了强有力的扶持,他们对弘扬传承闽都传统文化,做了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设立了闽都乡学研究会专项经费,并以“弘扬乡俗文化,提倡爱国爱乡,促进社会和谐”为宗旨,立足鼓楼,面向全市,创立了闽都乡学讲习所。

闽都乡学讲习所设在乌山道山观,汇集了四十多位讲师,他们中有福建省文史馆原馆长卢美松、福州市文联原主席陈章汉和方炳桂等一批省、市民俗专家倡导成员等。他们的工作便是传承闽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团结闽都文化爱好者,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弘扬福州文明精神。

传承不是一个口号,而是要扑下身子,永不疲倦地努力工作,对此,闽都乡学讲习所专家们体会最深,2007年,闽都乡学讲习所成立以来,他们风雨无阻坚持为市民举办公益文化讲座。

以下是我采撷的几个文化讲座——

方炳桂的《我们的节日——端午节》,让听者了解福州古代的风俗习惯;陈章汉的《闽都文化的特质说》,让听者领略了闽都文明之风采;卢美松的《福建建置沿革与著名主政官员》,让听者走进福建历史的天空;林山的《闽都文化的道德正能量》让听者感受了福州文化的源远流长;黄安榕的《胡也频的不朽人生》,让听者感悟到福州革命前辈的不朽功勋;唐希的《攀讲福州温泉》,让听者对福州的风俗习惯增进了解……

闽都乡学讲习所成立以来,专家们共为市民举办公益文化讲座两百多场,一堂课就是一道风味独特的福州菜,一堂课就是一抹福州亮丽的风景,一堂课就是一曲悠扬动听的福州歌谣。

在推广市花茉莉花文化,保护恢复福州茶摊民俗文化方面,闽都乡学讲习所专家们不遗余力,他们与第一家福州茉莉花茶文化——南仙茶摊资源共享,许多专家都志愿到南仙茶摊做主讲嘉宾,在那搭了个平台,传承福州文化。

在福州市民中推广福州话,也成了闽都乡学讲习所一项重要的工作。为此,方炳桂撰写了《福州话拼音读本》,王可铨整理出版了《福州方言字典》兼具字音、字画和部首检字法,借用现代汉语拼音以及国际音标给福州话注音,并在讲习所里开办福州话公益学习班。

闽都乡学讲习所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受到了福州市民的欢迎,这让方炳桂等专家倍受鼓舞。方炳桂老先生等人倡导在闽都乡学讲习所的基础上组建闽都文化志愿者团队,很快便得到了热烈的响应。福州市委文明办、鼓楼区委文明办、福州大饭店、南仙茶品有限公司、同利肉燕老铺等均予以经费和场地的大力支持。福建汉服天下、源脉温泉、三坊七巷管委会和喜娘协会主动承接活动项目。

经过几年的发展,闽都文化志愿者团队已有12支小分队,志愿者千余人。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街区文化活动,提升街区文化品位,扩大福州的“全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影响力。

伴随着闽都乡学讲习所和闽都文化志愿者团队的茁壮成长,更多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推向大众。除了春联欢乐送、九九乌山登高节等“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活动外,还开展“立夏风味小食节”“冬至团圆节”等独具特色的活动,并以传统的拗九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为契机,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宣传和倡导福州人爱国、爱乡、友善、和谐、敬老爱幼等优良传统。

福州民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吸引了中央电视台记者的目光,在南仙茶摊拍摄四集纪录片《茉莉窨城》,并将原创的福州话歌曲《茉莉情》作为片尾主题歌:“依妹采花在洲中,依哥撑船来接妹。又白又香茉莉花,运回家……”让全国观众领略到福州茉莉花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挖掘:永不停息

 

伴随着闽都乡学讲习所的成长,更多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推向大众。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弘扬社会正能量,推进福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福建,把民俗文化更好地推向社会,他们准备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下大力气挖掘:

一、宣传福州文明。倡导弘扬和传承闽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福州人的自豪感,最终是为福州持续文明服务。今后,要下功夫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合力。

二、深入社区基层。今后的讲座和活动,尽可能扩大辐射范围,除了在鼓楼区道德讲堂固定授课之外,还要进一步深入社区基层,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将文化送到家门口。

三、培育人才梯队。目前的讲师主要以退休的民俗文化学者和专家教授为主,平均年龄较大,必需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培育人才梯队,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讲师队伍,便于受众年龄多元化、老少皆宜、雅俗共赏、贴近生活、衔接地气。

四、倡导志愿服务精神。闽都乡学讲习所是闽都文化志愿者团队的重要实践平台,闽都文化的具体活动主要依托志愿者团队开展和推广,今后,要将闽都文化志愿者团队逐步规范,抓好志愿者注册,纳入统一的《福建志愿》网络平台。

五、出版更多成果。闽都乡学讲习所的每一堂讲座,都是专家和讲师们精心准备的,必需完整地保存讲座的资料,包括影像、录音、文字,安排专人认真记录和整理资料,出版更多的成果。

数千年前,在今日闽江两岸栖息着的福州先祖们,一代又一代,怀着希望,寻着梦想,辛勤耕耘,不屈不挠,开拓进取,擎起了一片东南胜景。今天,有一群福州人,为了让丰富而厚重的福州民俗文化在整个城市的历史文脉中传承和发展,他们在福州的天空里,放声唱起了民俗文化之歌。这带有“虾油味”的福州歌声,经久不息地回荡在福州的上空。

本文原载于《走进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