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7 18:0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卢美松 晨


·“福文化概论·

 

33.福祉的谣谚举要(上)

 

 

对福祉的祈求,上古时代发祥于庙堂之上、王公贵族之中,但如孔子所言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或是由于君子的道德思想教化,或是由于民众的自觉学习传承,福祉观念逐渐扩散,深入于民间,正如古人所称“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福文化一旦进入民间,便迅速流传开来,承先启后,踵事增华。中 华的智慧和尚德传统,更孳乳并深化了福文化的内涵。

俗话说,福者百顺之名。人们用无数的美善之名诠说福祉的内容与含义,表达自己对人生、事业与家国的祝颂与希冀。这里我们挑出一些常见的民间关于福祉的谣谚俗语举例说明,以窥一斑。

第150页-126.PNG         

                                                                                                    李耕《五福图》

“五福百福全家福;千春万春满堂春”

这是春节时百姓之家常见的贺年楹联。由个人五福而起,扩大为百福乃至全家之福,可见期望之殷切。同时以“春”对“福”,既表达时令,也寄望于全年的美好年景,因为毕竟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由春天而起,播种一年的希望愿景,贡献四季的耕耘,收获全家的幸福。 

第151页-127.PNG

饶宗颐书“平安是福”

“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

这也是一副朴实无华的祝福对联,它道出了一条朴素真理,就是家庭和顺很重要,是合家获福的前提和基础。古人称“兄弟睦,夫妇顺”,家和万事兴,讲得就是这个道理。家人的平安是幸福的前提,也是幸福的重要标志,是金钱买不来的。

“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一联连嵌四个“福”字,足见人们对福的追求有多么强烈而执着。这里隐含了人们对自身所处之地的满足和自己身为居民的自豪,此联既夸所居为福地,也自诩为有福之人。福州是全国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会城市,古人称“江城福地”。据载,清代福州知府李拔,在府衙前手书楹联曰 :“九邑拱如星布,我疆我理,俾卤地岩城,具瞻福曜 ;三山环若屏依,克师克帅,望绿林丹荔,尽树棠阴。”既描绘福州地理形胜,又叙述当地风光特产,更表达自己努力施治、造福地方的志向和信心。福州是名副其实的福地佳城,秀丽的山川、温润的气候、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文氛围,构成宜居宜业的社区。单就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言,生活在“有福之州”的人,自有体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难以为外人道。

第152页-128.PNG 

黄均《麻姑献寿图》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福海寿山是中国人祝祷福寿之常用语,意思十分显豁,今人仍在用,意谓福气盛大如东海之水,寿命长久似终南山般长远而又坚牢。与东海有关的成语还有“海屋添筹”,也是祝人长寿之意。《东坡志林》记载:“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据说,东海经历一万年沧桑变化一次,仙人为之添一筹,藏于海屋之中,既称添筹已满十间屋,可见历时之久,寿数之长,表明古人历来期盼的是福寿的绵长与广大。晋葛洪《神仙传》载:“麻姑自说云 :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畔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可知古人早知自然及世事的巨大变化,故以之比喻亲者之长寿。海田的沧桑巨变更加显现海屋添筹的时长,这就是仙人的无穷寿算,古人的想象力让人惊叹。

“广种福田,莫问收获”

这是佛家主张的因果报应之说,与俗称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同类。人应多积德行善,因为福业相牵,布施行善、慈悲利生,多行造福功德,必有果报、善报。俗语有称“福善从知天泽渥”,即指上天给予善人以优厚的福报。当然行善重要的是种福而不在望报,这才是真心修德,否则只是市利之交,不足取。这与儒家主张的“不因果报勤修德”意同。

“洞天福地”“琅嬛福地”

道家认为天下有三十六个洞天、七十二个福地,均为自然善区福地。如宁德霍童山被誉为道教第一洞天,是道教南方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教祖演道之所。

道家自寻福地,以为炼丹修道之所。因为山川秀丽、清净无哗,最适宜修炼养生。后人常将清静之地、宁谧之所视为福地、吉区。道家鼻祖老子主张“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要过离群索居的生活。“琅嬛福地”传说是仙人所居多书的洞府,秘藏道书宝籍,中多外人无从阅读的秘籍,故称其地为福地。

                                                                  第153页-129.PNG                 

                   清紫檀框漆地嵌玉百福字挂屏

“立百福之基,在一念慈祥”

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佛相融的思想特点。佛教传入中国后,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与儒学相处融洽,因此互相适应,彼此吸收智慧。福本是儒

家的命题,因其修炼佛性也如儒家修养德性,故能相通,慈祥、慈悲云云,带有佛家色彩的语境,也与儒家的仁义、博爱相近,故而相亲而互补。立福之基在于慈念德行,顺理而成章。

第154页-130.PNG

清光绪白缎地广绣“三阳开泰”挂屏心

“三阳开泰,百福骈臻”

三阳开泰本指冬去春来,阴消阳生,世人庆祝吉祥康泰,希望多福并至家门,所以常作为春节匾联中的吉语。人情皆向往阳光明亮,厌恶阴暗幽黑。在阳春时节充满喜庆,共贺新年,故而对福瑞祺祥的期盼尤为迫切,不嫌其多,唯愿同时早来。

“福星高照,鸿运当头”

古人以木星、岁星为福星,认为受其照耀者有福,所以也奉之为幸运之神。因为其出现在东方,代表春天,万木葱茏,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福运济济,古人认为他是执掌农业的官,又认为其是赐福之星,如能当头驻留,自然会降福于人。古人以福星代表福运,是天人感应中之一说,其象征意义十分明显。后来道教宣扬天、地、人三官,以天官为赐福之神,民间多奉天官神或福、禄、寿

三神。不承想,人间也有“福星”,那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古人称“一路福星,又一路顺风,送远行语”,这是祝颂之词。《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神宗时,鲜于侁任京东路转运使,造福一路(路相当于明清的一个省),深受百姓爱戴,司马光说 :鲜于侁贤能,堪称一路福星,山东天灾严重,非他去救治不可,他是诸路转运使的楷模。故古书曰:“宋鲜于侁,人谓之一路福星。”《幼学琼林》有“鲜于子骏宁非一路福星?司马温公真是万家生佛”,皆指爱民的地方官。

          第155页-132.PNG

                      清南红玛瑙福星高照长命富贵银饰

                                                 第155页-131.PNG

潘西凤“自求多福”篆刻

“福在自求,天无可祷”

这句话出自清朝末代帝师陈宝琛之口。实际上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天命论”受到质疑,人们便已提出“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自求多福”“反求诸己”的挑战口号,强调人事作为。明代学者袁了凡更明确提出:“命由我立,福自己求。”明确告诫人们,不要指望天命恩赐,而要通过自身努力,以树立或改变现世的命运,以修德求福,积善获福,以为求得现实的福报。只有积功累行,才是真正的“天数不能限,风水不能囿”,这时先进的人们已经自动抛弃了“天命”说,强调要把命运操控在自己手中。

“福由心造,祸因贪起”

这是一条至理名言,福由人心自造,在于你需保持善念,驱除邪念,由此考验你的本心,是善心还是恶意,由此出发,就有了人的行为分别。看一个人的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其区别就是看其初心是贪心与否。荀子称“福莫长于无祸”,出于善心的行为自然无祸,出于贪心邪念则有无数恶行,或损人利己,贪图小利而失大体毁大局;或坑蒙拐骗,图财害命;或背信弃义,落井下石;或叛祖背亲,出卖灵魂……所以,汉代刘向也说 :“祸生于欲得,福生于自禁。”道德正是自禁的律条。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这是一则民间口语,表达的是受福不易,告诫人们要谨慎行事,努力求福。幸福不会无故自至,必有劳力付出,或修养德行在先,所以做人要谨言慎行,勤于修德行善,才有福报。灾祸之来,因贪而起,贪念生成,贪心不已,其败德之行不一而足,所以有灾祸不只单行,造孽至于无穷,祸患丛生。积德致福,须劳心费力,且持之以恒,非一时之功。所成实难,故称福无双至,可不慎欤。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这是一则流传甚广的寓言故事,众人多耳熟能详。北塞老翁走失马匹,亲友为之惋惜,老翁却不以为憾,反慰吊者曰:“安知非福?”不久马回,还带回一匹骏马,众人又贺,翁却道:“安知非祸?”果然,不久儿子因骑马而伤腿,众人又来吊慰,翁依然反问:“安知非福?”不久,胡人大举入塞,青壮年皆参战,死者十之八九,其子独以跛足而得父子相保。刘安《淮南子·人间训》的结论是:“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人世无常,造化弄人,这一故事正诠释了老子所讲“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的深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