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5 18:4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冬青



水陆双航的守护神

 

张冬青

 

 

一个首府之地号称福州,自有她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所在。这份当仁不让的底气里有三山两塔之间日夜蒸腾的地热温泉,有闻名遐迩的寿山宝石。更为得天独厚的是,这座省会城市位于千里闽江的出海口。北江滨沿岸18平方公里台江区内水网密布,内河纵横,潮汐推涌,其中的上杭、下杭、中亭以及周边的临水街区,古来即为舟楫往来的商贸重镇。明清年间,有文人诗赞:“近市鱼盐千舸集,凌空楼阁万山低”“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当年水陆双杭生意兴隆、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

台江,古称南台,因“面海临江”的区位优势,自古便成为八闽各地商品运入省城的集散中心。明清以降,大庙山南麓即为“江广三里,扬澜浩渺”的闽江,由于长期的泥沙积淀,形成了两道狭长的“沙痕”,成为闽江停泊船只和起卸货物的水运埠岸,称“上航”和“下航”,逐渐形成陆洲后,再演变为繁华的商贸街区,因“航”与“杭”同音,改称“上杭”和“下杭”。此地名沿用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史上潮来潮去浪涛叠涌日益红火的商贸活动,形成了“二横三纵”倒“日”字形葫芦状的双杭街区布局。“二横”即北为上杭街,南为下杭街。“三纵”即东从崎顶(古称横山铺,今属八一七中路南段)到小桥头;中从龙岭脚到妈祖道(古称油巷下,今称隆平路);西从海防前口(今称延平路)至舍人巷(今称白马南路)。

双杭两街,长约870米,路宽12—14米,最窄处只有4米;两街平行,由东向西,布局整齐,由诸多巷弄将两街连接,形成四通八达的街区路网。如水巷、汤房巷、南园巷、杨厝巷、白马巷、总管巷、金源弄、德发弄、野猫弄、灰炉弄、观音弄、碗弄、天福弄等,与三捷河相通。三通桥道、星安桥道、圣君殿道、妈祖道等,都是古河道渡口和道头(码头)。闽江上下游各地的货物都在这些道头起卸,送达双杭两街各货栈店铺,水运交通十分便捷。

双杭两街,路不长,街道窄,但这里却万商云集,久负盛名,商业氛围浓厚。尤其是福州“五口通商”之后,双杭涌现许多闻名遐迩的名店铺、名行栈,如黄恒盛布行、义美京果行、生顺茶栈、聚源发土产行、何元记糖栈、源泰海产干品行、广芝林国药行、瑞丰颜料行、黄懋源酒库、罗坤记新业进出口行、中华兴面粉行、文思烟草工业社、建新隆纱布栈等230余家。此外,还有许多钱庄、银行、保险公司、侨汇庄、当铺、汽车运输行、手工工场、同业公会、会馆、庙坛祠堂、名人故居、救火会等。双杭两街的商行、店铺、行栈、公司,鳞次栉比,星罗棋布,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呈现福州版的“清明上河图”繁荣热闹景象。

此外,诸多商帮之间为了同业利益,以乡谊为纽带,联络感情,互通信息,协理纠纷,促进商业活动,纷纷建立以商业功能为主,具有同乡会性质的地域性会馆,在南台共有24个,其中有一半在上下杭地区。如建宁、浦城、泰宁、周宁、南郡、建郡、永德、邵武等会馆。起初,商帮与会馆并存,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之后,会馆逐渐式微,而商帮仍继续存在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双杭地区坊间一向流传这样一首民谣:“龙潭坐化成正果,下杭建殿显威灵;葫芦嘴上潮双涌,涌出黄金滚滚来。”要研究探索明清以降上下杭地区“商帮”的产生和商贸的鼎盛繁荣,就不能不提到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又经明隆庆五年(1571年)重修,位于下杭路两座古桥(星安桥与三通桥)之间的“张真君袓殿”。祖殿坐北朝南,殿前横河面临台江商业区上下杭。西南走向千多米的星安河,西通三捷河、白马河,南通安远桥、万寿桥,双向流入闽江,水涨时潮头两进,在殿前合潮汇拢,形成“圣君殿水两头涨,不尽财源滚滚来”的独特水文景观。

张真君祖殿奉祀的是永泰县月洲人张慈观。他生于唐天祐年间(904—907年),出生农家,长大后当过佣工。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王审知开疆治闽伊始,闽中地区瘴气疠疫流行,茅草初垦,加上乡村暴徒四处扰乱,百姓深受其苦。张年轻气盛,体魄健壮,精习武术,且为人急公好义,慈心助弱,打抱不平,后被“闾山大法师”许旌扬的数传弟子收为门徒。张学法数载,艺成下山为民除害、驱鬼斩妖等,做了许多造福乡梓的好事,深受群众膜拜景仰。张曾在白云寺当头陀,及老,在闽清金沙溪岸大石上坐化升天。为纪念这位行侠仗义终成正果的勇善文士,于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在闽清金沙设立“张圣真君之堂”,在福州张活动和居住过的地方修建“张真君祖殿”。堂、殿建成,地方政府上报朝廷,皇帝嘉其恩义,赐张为“大化真人”,并“奉旨祀典”。从此群众称他为“张圣君”或“张真君”。这两座堂殿都有近千年历史。

明清两朝及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在此经商的福州及其他各地的商贾抱着祈愿“财源不尽滚滚随潮来”的心态,以此为“福地”和发财的“聚宝盆”,络绎不绝云集在上下杭地区,组成实力雄厚的商帮,进行频繁的商贸经营活动。他们都把张真君奉为“祖师爷”,称之为“商神”,顶礼膜拜,虔诚至极,并把福州商会、金融公会、商事研究所的会址设在祖殿内,以此为中心,再辐射到上下杭其他地区,分别成立各商业同业公会的分支机构。“张真君祖殿”实质上就是各商帮各行业在商务活动中议行论市、互通商业情报的信息发布中心。祖殿有如茫茫大海中一盏神奇的渔灯,吸引着波涛汹涌间成群结队循光而来的水族鱼群,张真君堪称水陆双杭的守护神。

这个深秋的一个上午,热情和善的张真君祖殿管委会主任、道长卓海柱,从陈文龙庙前小广场领我走过二墩三孔造型优美别致的三通古桥,沿草木扶疏的河南岸小道往西行走,沿岸可见几处两米多宽、古称道头的码头。微风吹过,依稀可见树影摇曳的斑驳石阶。又一小桥头,河岸几座高低错落的建筑显得陈旧破落,紧闭的门楼上方,“永德会馆”四个灰黑大字尚清晰可见。卓道长说,这里是建于明末清初的永春德化会馆,当年闽南山区的德化瓷器、安溪铁观音茶、永春的果品笋干等都从水路陆路源源不断运来此地集聚,然后再往全国各地或海外发货。当年星安河两岸,张真君祖殿周边就众星拱月般设立了数十家会馆,这里也可以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发祥地之一。永德会馆20世纪70年代被改造为草席厂,厂门口建了简易的水泥桥,便称草席厂桥。后来草席生意萧条,厂子倒闭,会馆空闲着,区里计划结合上下杭整体改造,对永德会馆等进行全面改建。

走过草席厂桥,右前方就是红墙灰瓦整修一新的张真君祖殿。殿前的空地上有供烧香祭拜的香坛。河水还算清澈,能见成群游动的小鱼。近岸的码头,几道石阶湿漉漉的。卓道长是住在附近的台江人,十年前从市丝绸厂退休。他少年时就经常在星安河里游泳,摸鱼抓虾,家中的饮用水都是从河里挑的。来祖殿进香的香客或商户有从东西两桥走来的,也有乘船直接从码头上岸的。这些年来,随着城市扩展,两岸楼房建筑密集,河道渐次淤塞,两水双潮在殿前汇流涌动的奇观是再也见不着了。

卓道长介绍说,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的张真君祖殿,几经重修,目前面积扩大到近千平方米,包括“娘奶庙”和“文昌阁”。现存的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式构架,完整保持了明代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被评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祖殿重檐叠宇,雕梁画栋,蔚为壮观。殿堂靠里两根盘龙透雕青石柱后的佛堂正中供奉凤冠顶戴、乌面乌须的张真君坐像,中堂上方木匾篆书“德为世重”,香烟缭绕中透出肃穆庄重。殿内18根石柱布局齐整,柱、础、廊皆保存完好。石柱联雕刻古朴,书法精妙,有“四绝”之说。

戏台联“卅三天演法,廿一史传奇”高度概括了戏曲剧目的内容,有法有史,有神有人。仙界的神通广大,人间的悲欢离情,一联尽收眼底。戏台联内涵深蕴,文字洗练,对仗工整。其短小精悍,在国内万千庙坛宮观中实为罕见。此为一绝。其他三绝为每联皆无年代献联信士姓名落款;近半数联楷书雄浑圆润遒劲有力,当出自一人手笔;联中巧妙使用叠字等,不一而论。

总之,从以上“四绝”和石柱联题刻的内容中提到如“风伯雨师”“电光云气”“道力本闾山”“法门生福地”等,通过歌颂自然力、神力、法力,以表达信众祈颂“护国佑民”“安人利物”的善良心理,同时也显示出道教文化玄妙神秘的色彩。

二楼一间窄长偏室内,白墙上嵌一方一米多长条石,用隶书镌刻“即云骈公所”几个涂金大字,两边落款为壬戌仲春、南北京果行立。卓道长说,这是清末商帮留下的历史遗存;双杭商贸鼎盛时期,福州商会、金融公会、商事研究所都在殿内设立;遥想当年长衫马袿各路商帮在此交流信息,决策议事,清饮阔论,谈笑风生,该有怎样的一番胜景。

简陋的办公室内,我看到一份道长前段交流出访的函件,上面写着:“致中国福州张圣君祖殿理事会台鉴:新加坡龙山岩理事会将于今年农历七月廿一至七月廿六,庆祝立庙一百〇八周年暨张肖章三圣君与众神千秋双盛典,挚诚邀请贵会同仁组团,莅临本庙共襄盛举,同欢共庆,顺祝贵殿香火鼎盛,道气长存。”卓道长介绍说,历史上许多有实力的商帮将商务扩展到台港澳及东南亚各国。至今海外有从双杭祖殿分香的“张圣君庙”60多座,祖殿与道长多次参加新加坡等地举办的张真君文化交流研究活动。这些年来,在海外打拼、业绩斐然的商帮及其后代,恋祖爱乡的情结愈浓,不忘故土神明的赐福,每到神诞与传统的节庆日,或祖居地举行各种招商引资和商贸交易盛会,大多会返乡参与,拜谒祖殿,洽谈商贸,投资兴业,并慷慨解囊扶贫助学,兴办教育和慈善事业,以回馈社会,造福桑梓。

卓道长告诉我,目前,台江区政府正着手对古老的双杭二纵三横街区进行大规模改造,既保留原有街坊的整体面貌,又具有古朴与现代建筑并存的新韵;既保存丰富的文物和名胜古迹,又与大庙山、彩气山、星安河山光水色融为一体,再现福州“秦淮河”的自然、人文和商贸景观。把上下杭地区开辟为集商贸旅游、购物休闲、饮食于一体的绝好去处,重铸圣君文化与水陆双杭商贸新的辉煌。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