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0 22:4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赖 晨


·“福文化概论·

 

39.明确为民谋福造福的基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我们党坚持的理想就是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幸福的新生活,党的初心使命便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本价值遵循。

 

    (一)谋福的主体——人民大众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自 1921 年诞生以来,便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题写在党的旗帜上。回顾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都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并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展望未来,我们党在发展与进步的道路上,还要继续践行为民谋福的宗旨。

 

    (二)谋福的对象——全体人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是党的根基和力量所在。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拥护,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执政,换言之,中国人民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因此,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诉求便是坚持为全体人民谋幸福,而不是仅为个人或少数人谋私利,立党为公是建党宗旨,执政为民是党的目标。

 

第178页-145.PNG


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在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群众是革命事业的积极支持者和热情参与者;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依然是建设事业的热情参与者;在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是改革开放事业的有力推动者。人民是党的根基,党和人民是鱼水关系,是血肉相连的。

无论是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群众均竭尽全力支持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是鱼水相依的关系,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人民舍命保护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把自己的儿子送去参加红军,把最后一碗大米送给红军当军粮,把最后一寸土布送给红军做军服,把最后一点食盐调成盐水用来救治伤员。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仍然与党休戚与共,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严密封锁,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让中国拥有了 500 多种大中小齐全的工业门类,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日常生活所需,为改革开放积累经验、打下基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和政策,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广大群众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发挥首创精神,创造了辉煌业绩和宝贵经验。

2012 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成而未能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许多历史性成就。中国面貌再次发生划时代的巨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认为,为民谋福应该关照到全体人民和每一位民众,要为所有人民谋福造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

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三)谋福的目标——人民的美好生活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为人民谋幸福的现实目标是为人民谋求富足美好的生活。脱离实际、空洞地谈为人民谋幸福,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和态度。为人民谋幸福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应当表现为人民幸福的指数不断提高。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幸福的内容也因之发生变化。以前,党为满足人民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而努力,现在则为人民实现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奋斗。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包括:物质财富上的殷实,精神文化上的富足,政治生活上的清明,国家安全上的平安,社会关系上的和谐,生态环境上的舒适。可见,党为人民谋幸福的目标和标准,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提升和发展的。

为人民谋幸福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社会是由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组成的联合体。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促进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地发展,这展现了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的远大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四)谋福的基础——各项建设均衡发展

要实现每一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坚持各方面各项建设均衡发展,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生活充实满足、政治上民主法治、国家安全祥和、社会环境和谐稳定和生态环境舒适优美。

1.物质生活宽裕殷实

人民要实现现实的幸福,必须拥有宽裕殷实的物质基础,而这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物质上的匮乏和民生的穷困,是全人类的顽疾。我国从古代到现在 5000 多年间,人民群众一直在和物质匮乏和生活贫穷做艰苦卓绝的斗争,希图摆脱物质匮乏的桎梏。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要消灭贫困落后,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只有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才能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

2.精神生活充实满足

人民要实现现实幸福,除了物质财富上要求宽裕殷实外,精神上也要达到充实和满足,这是形成幸福生活的思想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说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人们在物质生活富足之后,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会随之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精神文化是满足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产业越发达,人民群众获得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便越丰富,其供给和保障也越有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体现国家的软实力。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文化繁荣发展将给人们带来精神满足。

3.政治生活民主公正

要让人民获得现实幸福,就要通过在政治上不断扩大人民民主,以夯实法治基础。“民唯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只有巩固它,才可以让政局稳定、社会安宁。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加强法治建设,为人民群众永久的幸福提供坚强的保障,要让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渠道参加到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活动中来。党中央强调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协商方式,拓宽民主渠道,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凝聚社会共识,体现民众意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原则。党中央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方针,倾听人民的法治诉求,加强法治建设,推动全党厉行法治,坚持走科学、严格和公正的法律程序,创建人人依法、守法的法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质,使人民群众真正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4.国家形势和平安定

要让人民获得现实幸福,就要保障国家的安全稳定,这是人民获得幸福的基本保证。有句俗话:“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可以想见古人对社会动乱的切肤之痛。所以,历朝历代都以国泰民安作为祈福的诉求和治国理政的目标。党中央一贯强调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主张国家总体安全本质上是人民的安全,始终强调要保持清醒头脑,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抵

制并化解各种安全风险,以完善的国家安全战略和策略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牢牢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百倍警惕地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享受和平幸福的生活。

5.社会关系和谐进步

要让人民获得现实幸福,就要保持社会和谐,在不同层次的民众生活中和大范围的社会事业中,让人们收获获得感和幸福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为群众增进福祉,谋求各种实惠和利益,设法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急事、难事、愁事和盼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坚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坚持倾听民意、慰藉民心、解决民忧、服务民生,最大限度维护人民群众的就业权、受教育权、医疗卫生服务权、社会保障权、养老权、住房权、生态权和社会公平正义权,竭尽全力解决各种突出的民生问题,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法,打造高档次的社会公共服务系统,实现人民共建、共享的目标,为实现人民幸福而打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