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0 23:3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赖 晨


·“福文化概论·

 

41.中国共产党为民造福的基本方略

 

 

为民造福,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造福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为民造福,不仅体现在对宗旨意识和初心使命的坚守上,也体现在善于掌握科学方法,制定正确方略,坚持明确的目标导向,通过建构务实高效的平台,逐步实现为民造 福的宏伟目标

 

    一、突出目标导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为民造福目标在人民,所以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永恒的奋斗目标。为民造福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核心在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也就是增进人民福祉,这是为民造 福的落脚点。为民造福要集中在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上,所有造福措 施都要落实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发展经济 的根本目的,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为民造福要突 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要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物质财富的积累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要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 题精准施策,加大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改革发展力度,不断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开辟新途径。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推进各项工作。人民生活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社会安全和劳动生活环境等。高质量的经济生活,要求在社会人均收入提高的同时,保持相对的均衡,各阶层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应有过大的差距,以体现社会经济平等;高质量的政治生活,应当是公民享有平等的参政议政权利,实现人权平等,社会民主权利和自由程度提高,法律制度完善;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表现为人们享有丰富多彩又 健康有益的精神生活;高质量的社会保障、社会安全,应当表现为 社保供给提高,适龄人员充分就业,刑事案件发生率及离婚率降低; 高质量的劳动生活环境,表现为乡村振兴,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城市的绿化面积和环保水平,优化城乡的生态环境。提高收入分配,增进人民福祉。高质量收入分配的目标在于实 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为收入二次分配提供物质基础。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度,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手段的二次分配机制,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及阶层收入分配的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同时,要推动合理的初次分配和公平的再分配,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注意调节解决财富差距过大问题,形成高收入有调节、中等收入有提升、低收入有保障的格局。

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着眼新时代 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强调“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为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跨过千山万水,经历艰难险阻,我们对这一朴素的真理有了更深体会。当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亿万人民摆脱贫困、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中国之所以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其根本原因 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针。这是改革开放40多年历程的深刻启示。 在进入新时代以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会阻碍全体人民公平公正地获得美好生活,所以要继续推动高质 量发展,通过发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社 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为我们开创未来、造福于民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维护安定团结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力量,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聚集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才能完成 这样宏伟的历史任务。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实现现代化强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历史任务。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现代化建设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思想和法 治等众多领域的改革,涉及许多方面的利益格局调整,要处理好许多矛盾和冲突。如果处理不好,有可能迟滞现代化进程,甚至会酿成乱子。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的形势很好,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但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安定因素仍很多。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积极践行为民造福的初心使命,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同时,要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扶贫帮困,维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完成好各项任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提升国际地位

国家的实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科技、经济、国防等“硬 实力”即物质实力,还包括文化、教育、政治、法治、思想等精神 能力即“软实力”。目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各国竞争的优势不仅是劳动资源、原材料储备等传统经济因素,还包括人力资源的质量,核心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我们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不仅要大大增强我们的硬实力,还要大大增强我们的软实力,发挥我们在文化、精神方面的能力和优势,保障在国际外交关系和斗争中掌握主动权,团结更多爱好和平、民 主的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主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造福的初心使命,有能力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建设自己的幸福生活,不断深化改革,提高综合国力,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不断提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创新工作方式

 

)构建造福载体

为民造福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劳动热情和创造能力。纵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来自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我党践行为民造福使命的重要基础。 践行为民造福使命务求实效,力戒浮夸虚假和形式主义。要根据不同地区、部门和行业的情况,采取能吸引群众参与的形式,提出切实而有吸引力的目标,使具体的工作内容与扎实的劳动形式结 合起来,不断充实内容,更新形式。要把开展践行为民造福活动同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在城市中,要围绕建设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的目标,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使市民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塑造文明的行业形象、部门形象和单位形象。在村镇中,要以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建设新农村为目标,倡导创建文明家庭、文明乡镇企业、文明村庄和文明集镇,夯实造福的基础。

)利用典型示范

我们党一贯重视学习和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以此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在各个时期,我们党培养和树立了大批先进典型,为实现党的历史任务发挥了巨大的示范作用,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 神”“白求恩精神”,到“上甘岭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 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都是时代精神的突出代表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的许许多多先进集体、先进人物,是践行为民造福使命的光辉榜样。用先进典型的事迹教育群众,要比一般地讲大道理更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人们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因此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精神财富。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央电视台每 年评选出“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要用这种时代精神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把它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动力。

)树立良好社会风尚

中国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各地风俗习惯丰富多彩,蕴藏着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是珍贵的精神财富。各民族的良风美俗对为民造福的践行具有启迪和激励作用。这些风俗习惯等积极的文化取向推动民众对人生、家庭、社会采取积极向上的态度,启发人们辨识善恶,激发爱憎分明的情感趋向。人们在不自觉中接受良风美俗的影响和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起见义勇为的激情,激发为民造福的信心。 社会风俗习惯中包含着生动深刻的家国情怀、福佑百姓的信念,是为民造福的教育素材,是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中华民族的爱国 爱乡精神绵延不绝,世代传承,是民族凝聚力的生动表现。在各种节庆活动和日常风俗习惯中,福佑国家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如对先贤英烈的祭祀凭吊,寄托着人们对家国的深厚感情和对先贤的深切缅怀。这是对维护国家统一、抗击外来侵略英雄人物与高尚 民族气节的崇敬与景仰,是对我国传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传承。民间风俗习惯也是为民造福观念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各族人 民在长期的共同生产与生活中,形成各具特色的祈福迎祥的民俗文化活动。这些祈福、祝福的礼仪及风俗,也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教化 内容,如劝导勤劳得福,歌颂勇敢精神,倡导乐善好施、守望相助,批判自私享乐、虚伪欺诈,赞扬诚实守信,提倡尊老爱幼、崇德敬贤, 维护家庭人伦秩序,倡导文明礼貌、诚信友善等等。 民间风俗习惯有利于陶冶思想情操。民俗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繁荣民间文艺活动,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现象。这些对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创造幸福社会生活都会产生积极作用。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良风美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要教育引导人们从民间祈福造福文化活动中发掘积极因素,汲取精神力量,继承优良传统,摒弃落后和陈腐的因素,推陈出新,择善而取。从民俗文化中汲取超越时代而具有普遍意义的精华,以充实为民造福文化传统的内容,使之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