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8 00:0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冬青



寿

 

张冬青

 

 

凝结与流变

 

寿山石矿床(点)分布于北起墩洋,南达月洋,西自汶洋,东至连江溪岸的20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之间,主要分为:高山、金山顶矿带;老岭、松柏岭矿带;虎口、金狮公山矿带;旗山、加良山矿带;黄巢山环形矿带和寿山溪田黄石矿带。寿山石按照矿物构成又分为叶蜡石、地开石、高岭石、珍珠陶石、伊利石等。寿山石就有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绚丽。据相关部门探测数据表明,可供开采的叶腊石(寿山石母矿)储量有2500万吨以上。品类主要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100多个品种。

寿山石文化可以上溯到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1958年《考古学报第二期》发表福建省文管会曾凡的《福州浮村遗址的发掘》称:在浮村新石器时代出土有25种石器。经福建省地质局鉴定,有燧石、寿山石、页岩、矽质叶岩、砂岩、石英岩、金云母砂岩、玛瑙、滑石等9种。以寿山石为最多。其中寿山石质的石器有石镞,磨制而成,两面有脊,柳叶状,横断面作扁菱形,残长4.4厘米、宽1.5厘米、厚0.5厘米。此外还有石凿两件、残石器9件。石器的形状如斧,顶刃同宽,面微凸而底平,磨制得十分精巧,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这便是寿山石文化的初期,即寿山石磨制文化阶段。

寿山石的雕刻文化始于南朝,距今约1500年。1954年在福州仓山区桃花山前福建师范学院工地南朝墓葬中出土用寿山老岭石雕刻的石猪一件,高1.1厘米、长6.4厘米,平地卧伏状,雕工极简,为雕刻的原始阶段。

唐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加上宗教的昌盛,风景秀丽的寿山,也和各地名山一样,大兴寺院建筑。先后在芙蓉峰山麓创“延庆禅院”;九峰山建“镇国禅院”;寿山村置“广应禅院”。据传,当时住寺僧侣利用寿山石刻制佛像、香炉及念珠之类宗教用品,除供寺院使用外,还当作礼品馈赠香客。从此,寿山石雕刻品开始著名于世,流传各地。

从北宋至南宋,随着我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福州成为东南沿海“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重要城市。寿山石雕在这个历史条件下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除了雕刻各种欣赏品外,还大量雕作殉葬品。近年来在福州、闽侯等地宋墓中出土的寿山石俑,为研究寿山石雕历史和艺术特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据清高兆《观石录》:“宋时故有坑,官取造器,居民苦之”、“宋坑造器,民劳百之”的记载和参证其他文献资料,可推断:寿山石雕发展到两宋,从业队伍已经形成,并且设有专供官府使用的雕刻作坊。雕刻内容以石俑最为突出,其他还有人物、动物、器皿以及嵌饰各种什器等。在技艺上,题材广泛,风格严谨,形象生动,刀法简练,充分体现了宋代艺术匠师们的高度智慧。并且开始形成独特的地方风格。

元、明之间,民间采用“花乳石”,刻制印章。寿山石为“花乳石”中的一种,更具洁净如玉、柔而易攻的特色,备受篆刻者赏识。戴启伟《啸月楼印赏》认为:青田、寿山、昌化等石,自元人王冕创始利用。黄宾虹《古印概论》则说:“寿山石发明于元明之间,最初有寺僧见其石有五色,晶莹如玉,琢为牟尼珠串,云游四方。好事者以其可锓可刻,用以制印。”寿山石章在明初已负盛名,可以得到佐证。

清代初期,是寿山石雕的昌盛时代,雕刻艺人根据原石的形状和石质的优劣,因材施工,分别雕琢印章、文具、人物、动物、饰物、镶嵌等。印章钮头的形式多样。据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记:乾隆皇帝用过的一套“宝印”就是用一整块田黄石分解刻成3颗印章,并由3条活链条连结而成的。

清朝也是雕刻名手辈出的时代。康熙间的杨璇、周彬,雕刻艺术,冠绝当时。他们的许多佳作由地方官吏承办进贡宫廷秘藏。嗣后又有董沧门、奕天、妙巷监等人,均以善刻印钮闻名于世。同治、光绪年间,有潘玉茂、林谦培2人,继承杨、周遗法,各自发挥,自成体系。潘玉茂及其从弟玉进、玉泉,在福州西郊凤尾乡传播石雕技艺。而林谦培的学生林元珠,则在他家乡福州东门后屿乡一带授徒传艺。他们继往开来,促使寿山石雕在艺术风格上形成“西门”和“东门”两个流派。

“西门”流派艺人主要集中福州西门外凤尾乡一带,店肆则分布于总督后“省府路”,以刻制各种印章为主,有兽钮、薄意、线刻和平首、博古、浮雕等多种技法。雕刻兽钮擅于依势构思,注重传神;修光皆用弧刀,不留棱角。作品纯朴浑厚,潇洒超脱。薄意的布局清雅逸致,富有诗的意境。金石书画家对此类作品格外欣赏。

“东门”流派从业人员众多。福州东门后屿村素有“石刻之乡”称号,雕刻工人多集中于此。其他还包括横屿、樟林、秀岭等村。雕刻内容广泛,除制作印章外,更多利用石料自然形态、色泽,雕刻各种人物、动物和花鸟圆雕,或制成其他小摆件。修光喜用尖刀,精巧玲珑、矫健华丽。作品雕镂结合,追求装饰效果。产品主要供出口及陈列欣赏。

民间传说是口口相传的重要文化遗存。当地流传一则《陈长寿巧遇神仙》的民间故事:据说过去北峰的寿山不叫作“寿山”。山下倒住着个樵夫叫“陈长寿”,十分喜欢下棋,而且棋艺很高。有一天陈长寿上山,看见两个老人在一块大岩石上下棋,就站在旁边看得入迷。两个老人觉得有趣,便说:“先生,难道你也懂得下棋?”陈长寿点点头笑着说:“颇懂得一些。”两个老人都高兴起来:“那好,我们同先生下几盘棋。”想不到,下了几盘棋,陈长寿都赢了。老人说:“想不到人间有这么高的棋艺。今天我们都输给了你,没有什么好送,这一盘棋只就给你吧!今后你不必去砍柴了,自有好日子过。”说罢化作一阵风都走了。陈长寿知道两个老人必是神仙,忙收拾了残棋,跪在大岩石上朝着苍天叩谢仙人的送棋之恩。陈长寿依然没有忘记砍柴,但心里还想着下棋的事。一不小心,袋子里的棋只都掉到地上去了。正想捡起来,说也奇怪,一颗颗的棋只忽然间都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小石头。小石头长大石头,大石头生小石头。他捡着捡着,怎么也捡也捡不完。陈长寿并不贪心。他捡了一些小石头,便挑一担柴禾回家,对妻子说了神仙赠棋的事。妻子说:“你真傻,这些石头说不定都是宝贝,可以卖许多钱。明天你也不用去砍柴。我们一起到山上去捡石头。”第二天,陈长寿夫妇果然都上山捡石。这些石头看着捡尽了,可是第二天又会生出许多石头,尽够陈长寿夫妇来捡。话说陈长寿捡了许多石头,放在担子里挑着到福州去,果然卖了许多钱。从此不再砍柴为生。陈长寿在山上捡石发了大财,出了名。以后这座山就用他的名字称“寿山”。那些小石头也称为“寿山石”。此则民间故事亦仙亦凡,表明了仙凡同道,智者之间皆能惺惺相惜心灵相通;致富靠的是智慧和勤劳的道理,也为“寿山”地名的由来找到恰如其分的出处。

 

中国寿山石交易中心

 

2000年,由鼓山镇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的“中国寿山石交易中心”在“东门派”的发祥地落成。2001年以来,鼓山镇所在的晋安区连续四次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06年,寿山石雕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年,晋安区被评为全国首批特色产业基地。

晋安区文联原副主席余斯伟、鼓山镇文化站站长林银陪同我走访中国寿山石交易中心。我们来到位于福马路前屿470号的交易中心所在地。面对城市主干道福马路的五层大楼颇有气势,宽敞的门枋上“石出寿山,艺出鼓山”几个红底金字格外抢眼。一楼的数十家寿山石店铺鳞次栉比,每家都有文雅别致的店号,诸如“雅石斋”、“集珍苑”等等。我们走入工艺美术大师陈万春工作室。几十平方的空间里,四围的博古架上,琳琅满目整齐有序摆放着各类寿山石雕。年届花甲的陈老师面容清癯儒雅,沉静谦和,忙着为我们烧水泡茶。墙上一块写着“授予陈万春中华传统工艺大师称号”的牌匾,是2010年由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工作委员会授予。

我们的交谈在随意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林银站长从事基层文化工作三十多年,自己也爱好寿山石雕刻,对寿山石文化的传承发展有较深入地研究了解。林站长颇有些感慨介绍,新时期寿山石文化的发扬光大,有三个人物起到了关键推手的作用。第一位是当地文化乡贤方忠珪先生。1942年出生的方先生是鼓山镇后屿村人,早年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擅长工笔花鸟;几十年来不遗余力专心致志潜心于寿山石文化探索研究,在省内外,国外相关报刊发表数百万字论文,评价文章,出版专著有《福建寿山石》、《寿山石志》等,对寿山石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方老现为福州寿山石研究会顾问。第二位是文革前后担任多年樟林村党支部书记的冯志殿。樟林村是“东门派”寿山石雕的基点村,当年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掌握寿山石雕的祖传技艺。1936年出生土生土长的冯志殿解放初期参加工作,文革期间先后担任樟林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书记、东风公社党委副书记等。其次,破四旧立新风,革命造反甚嚣尘上,寿山石雕也作为“封资修”的产物受到批判,冯志殿总是千方百计鼓励转入地下的寿山石家庭作坊生产,保护一批寿山石雕民间老艺人免受冲击。1980年冯志殿调任鼓山镇党委书记,着手大力发展包括寿山石雕在内的乡镇企业,坚持乡办、村办、户办和联办,多管齐下,兴建寿山石雕一条街,并选派一批青年往福州雕刻总厂跟随东门派大师冯久和等学习寿山石雕技艺,巩固壮大了寿山石雕队伍。第三位是1996至2008年担任晋安区区委书记的陈吉,陈吉书记在跨世纪的十多年里,把寿山石雕作为晋安区主打文化产业,品牌产业来抓,努力做大做强。自1999年至2003年间,晋安区先后四次精心组织寿山石晋京参评由中国宝玉石协会等发起的“国石”评选,参评的石种中有昌化鸡血石、新疆和田玉、辽宁岫玉、浙江青田石,河南独山玉、内蒙巴林石等国内名石,每次寿山石都名列前茅。第三次评选国石活动于2001年10月17日在京举行,在场的19位专家依据以下标准:质地细腻、温润,资源储量丰富;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加工性能和,经济效益显著;社会认知度高,海内外享誉恒久,对寿山石进行评议,一致通过寿山石为“石中之王”“国石”第一候选石。2001年4月,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在晋安区挂牌成立,陈吉担任首任院长,林恭焜、方宗珪、郭功森等为副院长。首批聘任研究员30多人。2000年2月,由福州市政府主办、晋安区政府承办的“国石候选石——寿山石珍品展”在京举办。同年5月“中国寿山石交易中心”在鼓山镇落成,期间由晋安区政府主办首届寿山石文化博览会,推出七项系列活动。2001年1月,晋安区被文化部授予“中国寿山石民间艺术之乡”。2002年5月,寿山石文化村的标志性工程“中国寿山石馆”建成对外开放。2001年2月,陈吉任主编的《中国寿山石文化大观》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近40万字。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序言中写道“该书堪称寿山石文化之大全。对于提高寿山石文化研究的系统性,打好寿山石文化品牌,推动寿山石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这一阶段是寿山石产业的鼎盛时期,陈吉对寿山石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谈到眼下寿山石市场普遍低迷的情况,陈万春先生有几分激动地说:前些年,政府花大力气推动寿山石文化产业,大多寿山石从业者都在其中受益,好些人赚了大钱。要振兴寿山石市场,要靠寿山石业界的共同努力,譬如历年评获的百多国家级省级寿山石雕大师名家,每位都能出相应资金,精心筹划组织宣传推介,分期分批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甚至海外举办寿山石精品展等活动,扩大寿山石的影响,拓展寿山石更广阔的市场。

五楼的办公室里,中年的寿山石交易中心主任瞿述勤正与一伙人热烈交谈之中,有美术学院教授、晚报记者、青年石雕师,见我们到访,瞿主任搁下话题过来接待。瞿主任介绍说,交易中心经营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精品展近6000平方米,目前共有经营户280多家;中心是福州市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集寿山石学术研究、培训石雕技工、举办精品展览、提供雕刻创作,开展经营销售、原石交易及开发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唯一由政府创办的寿山石交易与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交易中心近年来多次牵头组织往北京、杭州、大连等地举办寿山石精品展,2015年10月福州全国青运会期间,与相关单位联合举办“携手青运,弘扬国石”青年雕刻精英大型展示会。去年以来,与福建师大美术学院等联合举办中国石雕高级研修班,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山石雕培训班等,下一阶段,正筹划准备引入10家台湾青年文化创意企业入住交易中心。

 

 寿 

 

这个深秋的上午,我们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距福州市区40多公里的寿山村。

数百米长的寿山古街就座落在群山环抱的峡谷盆地之中,古街一色的白墙青瓦建筑,街两旁都是当地石农开的寿山石店铺,秋阳和煦,游人不多,古街显得格外清雅宁静。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大山深处蜿蜒流来,溪流拐弯处有片芦苇丛生的荒滩。年轻的女导游告诉我们,这条溪流人称寿山溪又叫“田黄溪”,小溪流域主产寿山石中奇珍异宝“田黄石”。如今,田黄石经历长期反复掘采,已基本消失殆尽,那片芦苇荒滩就是当地政府保护下来硕果仅存两亩田黄产地。

导游领我们参观寿山溪畔的“中国寿山石馆”。上下三层的展馆内灯火通明,布局井然有序,图片、文字、实物、声像等一应俱全,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精品展示部分,一件题名《求偶鸡》的五彩寿山石雕让大伙两眼发光。该石半米多见方,有红黄黑、瓷白多色,中间瓷白部分镂空雕成鸡笼,一只母鸡正从栏格内伸头仰望,笼外几只大红公鸡正以各种姿势低头对视,整个场面意趣盎然,动感十足。导游饶有兴致地介绍说,这是寿山石雕大师陈敬祥老先生的早年得意之作。1955年雕成之时取名《群鸡》。1957年便被选送北京参加全国工艺美术界艺人代表大会展览,以后就陈列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等人参观后都赞不绝口。全国美协副主席华君武说:“这鸡笼雕得精绝了。笼顶的公鸡颜色也美极了;嘴往地上啄,尾巴翘起,这姿势也美丽极了。它似在向笼里的母鸡求爱,那笼边的几只公鸡也扑刺刺地,似也沉浸在爱情的狂热中。我想把作品改名为《求偶鸡》,似乎更恰当些。”于是《群鸡》改名为《求偶鸡》。当年陈敬祥还没结婚,他的《求偶鸡》一成功,就艺名大振,成了许多姑娘心上的“白马王子”,其中有个木画老艺人陈庭朗的千金陈仲英。陈仲英羡慕陈敬祥的才情,有事没事就喜欢同陈敬祥谈《求偶鸡》的事。篆刻家周哲文看出其中的意思,穿针引线,最终让两个青年人走在一起。一件寿山石雕成就一段美缘佳话,让大家唏嘘感叹不已。

 

穿越百年的时空对话

 

文至尾声,欣见《文化生活报》日前报道,由福建博物院、《福建寿山石志》编委会、海峡都市报联合主办、文化生活报等单位协办的“寿山石回故乡展”将于2016年9月30日在福建博物院展出,此次展览将持续100天,到2017年1月8日结束。另外为迎接这百件故宫典藏的回乡“省亲”,体现寿山石故乡的寿山石文化传承之源脉,本次展览还专门挑选100件的近现代寿山石名家雕刻作品和故宫展品共同展出,让皇家御用之物与民间艺术精品来一番穿越时空的对话。100件的故宫博物院寿山石雕珍品,100件的近现代名家寿山石雕刻代表作品,100天的展期,这3个响亮的100,为本次展览的预热掀起了阵阵狂潮。此次“寿山石回故乡展”的重器有当年乾隆皇帝御用的田黄三链章、清代著名寿山石雕刻家杨玉璇的田黄石渡海达摩像等。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寻常百姓家”,寿山的血脉交融汇聚,我们对这次从故宫到故乡,寿山石“国宝”回娘家省亲,多少代寿山石雕艺人的百年穿越时空对话充满期待向往。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