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2 00:1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方友德



大学城在此崛起

 

方友德

 

 

 

八闽首邑闽侯县,自古以来就是一块文脉纵横、教化深厚的书香宝地。

福建师范大学是百年老校,已有110高龄。而闽师肇基,首开先河者乃清末帝师陈宝琛。陈宝琛乃闽侯县螺州人(螺州镇近年划归福州仓山区)。1907年,陈宝琛秉持“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温故知新可以为师”之宏愿,力克时艰,创办了“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开启福建省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之礼。嗣后,福建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省立师专相继成立,在历史长河中应势之需,汇聚融合,于是福建师范学院横空出世。

在电影《末代皇帝》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1908年一个冬夜,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下诏醇亲王立即把3岁的溥仪送来,要他即日登基。

在太和殿隆重的登基大典上,溥仪发现老师陈宝琛身上有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突然兴奋起来,争着去玩笼里的蝈蝈。他对殿下跪着三呼万岁的文武大臣,毫无兴趣。

陈宝琛,这位历经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直至民国的老人,在他家乡螺州,在闽侯县,乃至福建全省,都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1945年首演的闽剧《陈若霖斩皇子》戏本,描绘嘉庆年间曾先后任工部和刑部尚书(两个部长)的陈若霖,因为皇子洪杵见宰相之女李雪娇美貌,假传太后“懿旨”,把她骗入宫中,欲施非礼。雪娇不从,自缢身亡。刑部大臣陈若霖,不畏权势,几经曲折,判清冤案,斩了太子。这故事历史上末必真有,但说明当地群众对陈若霖为官清正,有口皆碑,历代颂扬。

陈若霖是陈宝琛曾祖父。皇上赠他许多“御书”,他在家乡螺州建起一座“赐书楼”,珍藏皇帝“赐书”,这是螺州五座藏书楼之首座。

清宣统三年(1911年),陈宝琛在毓庆宫为皇帝授读,赐紫禁城骑马,皇帝还赐给陈宝琛更多的御藏图书。第二座楼称“还读楼”,取义于“还我读书”,为陈宝琛所建。陈宝琛酷爱读书,搜罗有大量的民间善本、珍本,但因非“御赐”,便屈尊“还读楼”,其数量质量比“赐书楼”更为可观,为福州地区最大的一个私人图书馆。解放后这些图书多为福建省立图书馆和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所收藏。

1884年中法战争之后,陈宝琛被部议降5级调用,自此隐居不出20多年,建“沧趣楼”以自娱。楼内大量贮藏古玩、金石、书画,也是当时福建省内最大的一座私人博物馆。陈宝琛经常在这里接待福州地区的文人高士,如陈衍、林纾、严复等,或论文评政,或高吟浅唱。

1911年辛亥革命,溥仪被废,陈宝琛回乡建“望北楼”,坐南朝北,高挂溥仪盛服临朝的巨幅照片,大有“丹心朝北阙”的意思。“晞楼”为最后建成,坐西朝东,抚明月,迎朝晖。陈氏五楼大院之内,有回廊曲径,茂林修竹,大墙之外面临螺江,但见烟波浩淼,水色沧茫。彼岸有巍巍五虎山。

1931年底,溥仪在日本策划下潜赴东北,建立傀儡政权。陈宝琛曾赴长春规劝无效,自己拒任伪职,后于1935年卒于北京。

 

 

大学城位于福建省闽侯县上街镇,壮丽的旗山之下,乌龙江南岸,西邻京福高速公路,东邻国道,是福建省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是一座集教育、科研、文化、生态、生活于一体的新城。

大学城山水绿地环绕,充分利用现有湖面、水体、河岸线等自然条件,结合外围山水景观资源,建构城市绿色生态环境圈。远期建设目标中提出,上街大学城将与福州高新区联动发展,打造海西“智谷”和教育“高地”。

大学城容纳了众多高校,其中有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院、福建江夏学院、福州教育学院、福建华南女子学院、福建师大协和学院等。

用了一整天的时间,闽侯大学城之大、之美,才在我的脑海中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福建师范大学校园建设以学生为主体,校园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走进学校大门,犹如进入一个傍山依水、环境幽雅、绿树成荫、曲径通幽、空气清新、花香鸟语、富有人文气息的美丽公园,师大旗山校区位于福州市闽侯大学城南片,翠旗山脚下、溪源江之畔,这里是本科生就读的主要校区,并有四个研究生专业入驻。旗山校区占地约2804亩,现为大学本部。

校内的宝琛广场、桃李广场是主要的校园广场;广场周围有广袤的草坪,宝琛广场中间竖立着学校创始人陈宝琛雕像,是为提醒同学们认识本校悠久的历史,敬重前賢,珍惜当下,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更令我神往的是半月形的师大旗山校区图书馆,它是一座开放型、综合性、多功能的大型现代化图书馆,布局、设施、色彩运用都充分反映了百年老校的文化特色,并与旗山校区朝气蓬勃、大胆创新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它是福建师范大学富有个性的标志性建筑。

以现代主义风格设计的美术楼,主色调为灰色,窗户造型为菱形且大小不一,运用了美术特色的思维。它与另一座国际主义风格设计的音乐学院,是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艺术佳作。

旗山校区的知明楼、笃行楼、立诚楼、致广楼、图书馆等的建设与其百年校园文化和文明传承息息相关。

师大旗山校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很注重绿化,充分考虑到植物的形态、大小、质地、色彩、生长周期等特点,同时结合了单株、树阵,各种搭配组合在一起等方法,如东校门口正对大门运用了大棕榈来体现大学的气势磅礴。图书馆后面的桃李广场,以桃树、李树为主的树阵、竹子和山石相结合,形成了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提供师生们学习休息的充分空间。

闽江学院位于福州闽侯上街镇,福州大学城北部,校园占地170多公顷。建筑面积为7.6%,绿化率达到58.9%。它的绿化率是大学城里首屈一指的。校址西依风景秀丽的旗山,东面静静流淌着青洲河,校内河汊密布,绿树成荫,淡烟疏柳,清新宜人。学院校园结合当地自然地形地貌,引入青洲河水,蜿蜒水渠贯穿校园,成河成湖。优化校园生态系统,丰富校园景观。

校园里由许多小游园或者小花园组成,并有湖泊、河流、山丘等景观,杏花春雨,莺飞草长。供学生休息、静思和小组活动,是绝佳的学习和交流场所。

闽江学院采用核心型布局,主干道为校园中轴线,贯穿校园东西两端。以圆形的晨磬广场为核心,分布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通过有序的交通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楼以呈现英文字母C为形状,主色调为黄色,表达了地中海风格的特色。

闽江学院是一所市属综合类院校,历史较为悠久,如何表达学校“海纳百川”的文化内涵,反映学校历史文脉,创建新型的大学形象,体现学校的人文精神,是景园创作的着重点。

参观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和闽江学院的校园后,我忽然想起宋词中苏柳的不同特色。柳永词要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苏东坡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两个校园以不同的优雅风骚展示了大学城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福州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说过:“校园应是一本教科书,使每一堵墙都会说话。”由此可见,一个校园景观设计的特色对于一个大学的建设何其重要。

福建协和大学系创建于1915年的一所教会大学,是今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的主要前身。1951年1月,教育部决定接办福建私立协和大学和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成立“福州大学”。1953年“福州大学”改名为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福建师范学院改名福建师范大学。原福建协和大学如今成为福建师大的一个学院,在大学城里占有重要一席。

民国十一年(1922)协和大学择定福州魁岐乡为校址,于鼓山之麓,闽江之滨,建筑新校舍,大小数十座饶有东方古典风味的精致建筑峙立江东,背倚巍巍鼓山,面俯闽江之流,远山凝翠,江帆如画,不愧为一所庄重典雅的高等学府。

民国三十三年(1944)十月,福州第二次沦陷,魁岐乡校舍遭日军洗劫,留在校内的仪器、设备,无一幸存,连门窗地板也被拆毁,树木被砍伐三分之二;文学院被纵火焚烧,壁穿梯折,仅存外壳,其中以考古馆的损失最为惨重,馆中所存古物3600余件,包括夏、商、周以来的磁器、铜器、陶器、石斧等,是沙善德教授费数十年心血,耗巨资汇集的,均荡然无存。

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战胜利了,协大于十一月迁回福州。经过数月艰巨的重整之后,鼓山苍苍,闽水泱泱,终于重闻昔日的弦歌了。

1958年“福建农学院”从魁岐迁往福州西郊梅峰,原私立福建协和大学校舍由铁路部门使用。1970年,福州铁路局把大部分校舍移交福州制药厂使用

福建协和大学是人才荟萃之所,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先后在这里任教。如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郭绍虞,名儒陈宝琛入室弟子陈易园,严复的哲嗣、著名教授严叔夏,著名考古学家、甲骨文专家董作宾,著名历史学家傅家麟,著名黄麻遗传学者卢浩然,著名动物学家、两栖爬行动物国际委员会委员丁汉波,著名微生物学家、"庆大霉素"发明者王岳,著名昆虫学家、博士生导师赵修复,以及著名学者陈文渊、陈锡恩、陈兴乐诸博士。

协大毕业生在科技、农业、教育方面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的,就有郑作新(中国鸟类世界闻名的学者,曾被美国国务院聘为客座教授赴美讲学)、林兰英(著名半导体物理学家)、黄维垣(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唐仲璋(寄生虫专家,厦门大学教授)、唐崇惕(寄生虫专家、厦门大学教授)等。还有著名农业专家李来荣(原福建农学院院长,国际上著名园艺学家)、张先光(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教授,著名禽病专家)等。

曾任协和大学校长的陈锡恩(1902~1991),福州市人。格致中学毕业后,入福建协和大学就读,1923年赴美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就读,受杜威所赏识,得教育硕士学位。1929年归国,应聘为协和大学教授,先后兼教务长与训导长。1937年夏再赴美国,进南加州大学,完成其博士学位。次年即受聘于该校,讲授比较教育。斯时,日本正大举侵华,他分赴美国各地演讲,以提升美国朝野人士对我国抗日战争之认识。1946年,协和大学校长林景润因病,该校董事会即聘陈锡恩为校长。他向南加大请假一年来闽就任。南加大假期满后回美。迄1974年退休,在南加大任教逾30年。陈氏退休时,南加州大学以其有功于教育,颁赠荣誉法学博士学位。陈氏乐善好施,捐出所珍藏图书外,又捐出金钱创设基金会,以作为赞助中国赴美留学生。1991年5月,陈锡恩教授病逝于洛杉矶,享寿90岁。其夫人在他身后设置“陈锡恩钟文惠奖学金”,栽培至南加大就读的中国研究生(包括大陆和台湾)。

现在,福建协和大学的优良文化传统正由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进行传承。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成立的“协和文化寻根课题组”得到了福建协和大学校友的支持,使福建协和大学的文化得到延续。

福建华南女子学院1908年创办,迄今也有百余年历史。旧校区位于福州仓山,2012年部分搬迁至闽侯上街镇学园南路66号。福建华南女子学院是全国第一所民办女子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院设有英语、服装设计、鞋类设计专业;以及儿童教育、营养食品检验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家政、工程造价、公共事业管理、室内设计和涉外旅游管理专业。

华南女子学院1941年停办,1946年复办,1951年并入福州大学,1984年10月,校友余宝笙在80岁高龄,带领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校友复办了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1997年学院被评为全国民办高校先进单位。2004年民政部授予学院“全国先进民间组织”称号。学院理事长陈钟英教授被评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学院5名外籍教师获得“国家、省友谊奖”。

1985年起,学院通过各种渠道引进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外籍教师80多人,还分别同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美国普吉湾大学、美国世纪学院、芬兰瑞典职业技术学院、韩国梨花大学、日本和菲律宾的大学签订校际合作交流协定,选派教师到该院任教、接受该院青年教师前往留学深造。

福建江夏学院是省属公办普通本科大学,于2010年3月正式成立。是在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福建政法干部学院和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校主校区坐落在福州大学城新校区。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如论先生捐资4.6亿元,支持学校新校区建设。

江夏学院校徽整体设计以鼎为主体。“鼎”,古代视为立国重器,寓意高等教育为立国之根本,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鼎的上部铭文是篆书书写的校训“博学于文,修身以德”,体现福建江夏学院办学之目标。鼎的中足,有一个钥匙孔,寓意开启真理的大门,向着美好的前程迈进。

江夏学院校园活动十分活跃,组织经典读书月活动,主题是“我读《大学》,大学读我”,成立《大学》宣讲导师团,讲述“大学之道是什么?”学生写出心得,进行讨论。我想起2014年5月4日,习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学和同学座谈曾经指出,古人道,“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学校组建大学生艺术团,评选校园十佳歌手、啦啦操等系列文体活动,学生获得好声音福州赛区第一名、全国啦啦操三金一铜的好成绩。

 

 

福州大学城规划的最大特色是摆脱“小而全”的办校模式,打破校际界限,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让各所大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建成后的大学城不仅教学、科研和后勤服务等基础设施硬件共享,软资源也将共享。

福州大学城里的二十万莘莘学子、青春少年们,你们是有福的!你们可以选择喜爱的专业和名师,跨校到各大学去选修和旁听,学分记在自己成绩里;你们可以从电脑里查到所有大学图书馆的目录,文科生能读到自然科学的书籍,理科生可以畅读小说和诗歌;你们可以在学生大会堂里,聆听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师和名人高水平的报告和演出;你们可以到各处运动场和游泳池,去进行锻炼和健身;你们可以在各个学生文艺中心,发挥自己的专长参加演戏、朗诵或一展歌喉;你们可以在有医科大学和中医药大学教授专家出诊的学区中心医院看病就诊;你们可以在周围小饭馆和三二志同道合的学友加餐小聚,畅谈理想,挥斥方遒……

祝福你们!今天桃李芬芳,明日国家栋梁!

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闽侯》,本文稍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