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烧茶桥”
黄锦萍
一座桥,一口锅,一桶茶,也许这只是乡村常见的一个生活场景,却成为松溪渭田项溪村的一个文化符号,一个世代相传的民间习俗。
什么样的桥走过650多年,从溪桥走成“烧茶桥”?什么样的一口大铁锅,烧了650多年的水,依然滚烫如初,保持着项溪人的温度?什么样的一桶茶,喝了650多年,喝过几个朝代几度春秋,依然滋润在喉回味甘甜?
如果我告诉你,这座“烧茶桥”的诞生是因为一个爱情故事,你是不是想探听一下缘由?
传统古村落——渭田镇项溪村
相传公元1370年,也就是明朝洪武三年,项溪有位以种茶为生的姑娘,跟着哥哥嫂子在白马山下种茶,她边种茶边读诗书, 是方圆百里不可多得的美人加才女。姑娘心地善良,在茶山采茶时,看到前往白马山祈福许愿的香客行路艰辛,看到田间农人劳作口渴,便在路边搭建草屋,时常烧些茶水,无偿供过往行人解渴。一天,一书生进京赶考,路过草屋休憩时,但闻茶香弥散, 顿觉神清气爽。姑娘见是读书人来喝茶,甚是欢喜,便与书生讨教诗书。书生见姑娘才学不浅,也出题试探,姑娘对答如流。书生暗喜,暗立誓言“如若金榜题名,必来迎娶”。姑娘见书生知识渊博,风度翩翩,心想“若能嫁得书生,此生足矣”。离别之际,姑娘拿出自制茶叶赠予书生,并嘱咐读书困乏时泡开饮用。书生甚为感动,作别姑娘,踏上白马山。
书生在久福寺祈福之后,到山崖边上欣赏美景,见崖下有一石头酷似人状,便捡起石子许愿道:“石为媒,我投石三下,若能投中,今生必娶烧茶姑娘。”说罢投下石子,果然投中,冥冥之中仿佛得到神助。书生即刻进京赶考,一路上夜夜苦读,困顿时便取出姑娘相赠之茶饮用,倦意顿消。之后科考揭榜,书生如愿以偿,高中状元。为了信守诺言,书生急匆匆赶到项溪迎娶心上人,有情人终成眷属,“媒人岩”的传说也由此而来。因邂逅而相遇,因喝茶而结缘,后人为纪念这段姻缘,在项溪村通往白马山的村道上,也就是原来的草屋位置,修建起一座长16米、宽4米的“溪桥”。从此,桥上烧茶者从未间断,路人停歇在此喝茶早已成为习惯,这便是“烧茶桥”的由来。
从传说变成现实,延续了650的光阴;从愿望变成习俗,浸透着村民650年的薪火相传。项溪村游彩山书记带我去看“烧茶桥”,正是农闲时节,烧茶尚未开始。走进“烧茶桥”,我看见正面石门上一副苍劲有力的对联,对联上写着“清泉滋万物,香茗润众心”,表达了这座桥的寓意。桥上长条大板凳,可坐50多人;有一口烧柴火的大铁锅;两个装茶水的大木桶,桶沿上挂着几个装水喝的小竹节,一看就是就地取材的手工做,农人智慧。烧茶的铁锅、锅盖等用具,都是从村民家中募集来的。
游彩山是“80后”,祖祖辈辈都在项溪村生活。他告诉我, 这里自然形成的村民聚集地,一定有它的道理。每年农历四月到十月期间,正是农忙时节,在田间劳作的村民早出晚归,靠的是两条腿走路,刚好烧茶桥位于项溪村的中部,旁边都是大山,还有千余亩农田,所以在周边劳作的村民,都喜欢在这里避风、避雨、避暑、休息、聊天。烧茶农户当天要挑百来斤柴火、一斤多茶叶,到这里烧六大锅开水,一般要烧半天,阴雨天和农忙也从不中断。就是遇上夏收大忙,轮到烧茶的农户即使劳力再紧张, 也要挤出一两个人来这里烧茶,好像做的是自己家里的事。附近下蓬、潘源、溪边三个自然村的240多户人家,都会主动轮流到这里烧茶。
村民程代柏的父亲程方福健在时,是项溪村推举出来的头茶烧茶人,30多年没有中断过烧头茶的重任。18年前,老先生去世,游辉荣接过班,成为每年头茶的烧茶人。游辉荣说,烧茶桥上的锅、灶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会用溪中的山泉水将茶锅和锅盖认真刷洗,然后点上一膛炉火。松溪有丰富的竹木资源, 即使在资源匮乏的年代,也不用为耗费大量的柴火而担心。烧茶单也是我每年备一本,今天我烧,明天传给你,好像约定俗成, 这一传又传了19个年头。游辉荣认为自己是老党员,每年烧头茶是村民给他的荣耀。
程章磊是宋代“程朱理学”奠基人程颢的第三十四代裔孙,他1978年离开家乡,40多年后回乡看见烧茶桥的故事还在延续,很是感慨,烧茶传统在客观上的需求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神奇的是,这种传统不是做一年两年,而是一做就是几百年,也不是一户两户在做,而是家家户户心甘情愿地去做,这已经是奇迹了。
项溪村下派第一书记张世辉探讨了这一“烧茶桥”现象:从一个人到一个家族,从一个家族到整个村落,从一个小善到一个大善,成为一个习俗,一种文化,影响了整个村落世世代代的村民,让整个村落拥有乐善、好善、从善的文化自觉,温暖了项溪的岁月,中国传统文化之乐善好施美德,在闽北的绿水青山间延续,感动了无数人……
项溪村烧茶桥
我们找到了“烧茶文化”的根基。据项溪望族程氏宗谱记载:宋徽宗宣和年间,宋代理学大儒程颢的后人为躲避战乱,由建宁府迁至松溪县项溪村定居,繁衍生息至今已三十一代。据不完全统计,从南宋至清代,宋嘉定十一年,程颢第十一代程士汤高中进士,官至河南监察御史;第十二代程衣佩为浙江丽水县令;第十三代程论为常州通判,程咏为千总;第十五代程尹盛中中乙酉科(元至正五年)解元;明清时期,官居八品以上有十六人,举人、贡生等更是不胜枚举。项溪村那么多学子考取功名,实属不易和罕见。明朝崇祯辛已年间(1641),为表彰项溪村学子的勤奋和努力,崇祯皇帝御赐项溪村建造东南西北四座“封门”,并御笔亲书“伊水流芳”四个大字,勉励项溪村学子再接再厉。至今保留下来的西门和北门两座封门上,依稀可见“明崇祯辛已年间”字样,因是皇帝勉励学子勤学上进,故被称为“状元门”。御赐封门,见证了项溪书香代代流传。项溪村民特别敬畏文字,书写了文字的纸,只能扔进字纸篓,不能扔进垃圾桶; 只要纸上有一个字,就不能带进厕所。废纸只能燃烧,不能扔弃、污秽。在项溪村程氏祖宅中,我发现了遗存几百年的大量田地契约等文书字据,验证了项溪人敬字如神的精神传统。几百年来,这些文书字据早已失去价值,但是后人不敢扔弃、也不敢燃烧,就一直珍藏在阁楼上,而且大都保存完好。
项溪村学风浓厚、村风淳朴,从这里走向世界的项溪籍人才更是灿若繁星。山川毓秀、人杰地灵的项溪村,尊师重教、乐善好施的精神在这里生根,桥茶文化正是这种精神最好的传承。
如今的松溪正赓续“桥茶文化”的精神血脉,将田园观光、农家乐休闲、凤溪漂流、木屋餐饮和住宿融为一体,把项溪打造成桥茶文化与程朱理学研学、观光休闲相交融的特色旅游之地,并积极实施省级传统古村落提升项目,加大保护活化利用,让古建古宅“活”起来,促进松溪生态游、乡村游和乡村振兴的发展。随着集新时代文明实践、闽北松溪讲习班、湛卢书香于一体的“三合一”服务点的建立,项溪书香弥漫,传递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恰如源源不断流淌的“状元泉”水一般,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项溪人,涵养着项溪村的乡风文明, 助力项溪和美乡村建设。
漫步在干干净净的项溪村,你会感受到程朱理学对这座小村庄的滋养。流淌的溪水、游动的鱼群、滚动的水车、苍翠的树林,当我们饮过状元泉、走过状元道、穿过状元门、品过状元茶、许过状元愿、尝过状元糕——这一切与“状元”为主题的精品旅游路线,让我回想起公元1370年,“烧茶姑娘”与书生“因邂逅而相遇,因喝茶而结缘”的美丽传说。沉浸式体验这座因山而秀美、因水而灵动、因祠而厚重、因文而扬名的传统古村落, 你会发现这里的“状元”遗风一直都在。
耳边回荡着村民们原创的民歌《烧茶桥》:白马山下烧茶桥,溪水清澈群山绕;六百年来如一日,烧茶送水不停脚,你送我送家家送,代代相传育善苗——听着这首像清泉一样流出来的歌,一定是孝善文化的美德,让这里的天格外地蓝,水格外地清,让这里的空气透着远离世俗的甜。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松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