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0 23:1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蔡天初



话说福清南少林

 

蔡天初

 

 

微信图片_20250410235801.jpg

福清是我常来常往的地方。我未曾与福清南少林寺谋面,但10年前却在字里行间“读”识,全因我时任全国武术协会副会长,又在福建省体育局工作。

一切都还记得,1993年6月4日,经考古工作者调查、考证和考古挖掘,在福清高山镇少林自然村发现少林寺遗址。7月13日,《福建侨报》率先发表《福清也有少林寺》一文。此后无独有偶,由此引出福建省境内还有泉州的南少林“镇国东禅少林寺“、莆田的南少林“林泉院”。南少林与少林寺休戚相关,南少林武术早已不是少林寺的专有名词,作为南少林故乡和南拳发祥地的福建,拥有福清、泉州、莆田三座南少林寺,令我深受鼓舞,欣喜不已。

更难能可贵的是,泉州、莆田、福清政府都予以高度重视,20世纪90年代末,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三地陆续在被战乱焚毁的遗址废墟旁重建了南少林寺。2000年7月16日,在福建省第5届武术协会换届会上,我写下“三花并蒂,传承南少林禅风武韵”,以示贺忱。

继后,又有专题报告:仙游的九座寺、东山的古来寺、诏安的长林寺也发现有“南少林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由于人员迁徙、地域名称和管辖范围的变动,致使南少林遗址始终谜案重重,南少林活动的范围远不止这几个地方。其实,那座座神秘的“南少林寺”,同一个名字、同一个家园、同一个乡音、同一个梦想,都是福建南少林的化身和见证。

10年后的2013年冬,我随省作家采风团“走进福清”。当然,我最想去的便是在福清东张镇的南少林寺。至诚朝圣,细细地赏析与探究,对福清南少林寺就会有个全新、生动、立体的感觉。

 

 

福清南少林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始建于唐代,毁于战乱。1994年11月,福建省宗教局和福州市政府先后批准福清市在遗址旁重建南少林寺。

从城关出发到东张镇有20多公里省道,从东张镇濑底村溪西到南少林寺终点,“濑少公路”全长约10公里。沿途经过玉林、少林两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是通往南少林寺的唯一通道。我们选择好时间点,清晨驱车前往。

福清南少林寺坐落少林自然村崇山峻岭之中,沿途群山雄浑巍峨,内含溪、涧、瀑、流、泉等各种形态的秀水奇观。那山、那水、那风,装点得如同国画大师李可染笔下的山水画。一路上,我一直默读这块天蓝水净带有神秘色彩的土地,给人无尽的遐思。微信图片_20250410235811.jpg

微信图片_20250410235827.jpg

福清南少林寺(毕耕  摄,下同)

  进入寺区,我小心翼翼地穿行。这里,真令人想不到,无论地形或地貌与妇孺皆知的河南嵩山少林寺,竟然如出一辙。寺院依山九层起势,背倚着与北少林同名的嵩山五老峰,四周有九座山头,簇拥成圆形,其状如莲花,也同样统称九莲山。说来也怪,寺前也有一溪横卧,溪水清澈见底,令人称叹!十分有趣,福清、泉州、莆田三处南少林寺地理十分相似,寺院都建在群山合抱成莲花状的“莲花”中心,并且寺前都有一条蜿蜒向南流的溪河,巧合成了福建南少林禅寺的独特风韵。

  进入寺院,必先上新建的长约200米悬索钢桥。站在桥上面,稍稍有点摇晃,颇有眩晕之感。桥下是清澈如镜的水面,把寺院、山林映入水中,散发着大自然的气息。这里,由于山高谷低,时有氤氲雾气从幽谷中袅袅升起。据说,这里的雾,春如海,夏如烟,秋如絮,冬如磐,神秘莫测,让人惊奇叫绝。桥头立柱上的楹联:“一脉通南北九州禅武双嵩岳;两山共春秋四海慈云舒众生”,读来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迎面就是广场,矗立一座乳白色的大牌坊,上刻“南少林寺”四个刚劲端庄的金色大字。中轴线上,建有十二生肖道、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达摩殿、高大的观音石雕像及附属客厅、僧舍。整个寺院建筑群,全是乳白色的墙基,红色的墙壁,金黄色琉璃瓦的屋盖,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

  殿内,清静肃穆,香火弥漫中,每个角落都显得那么古朴,那么庄严。眼前一尊尊佛像,一块块题匾,一本本经书,都需要细细体会与辨识。也许,多待一会儿,多有一点禅心,就能多沾一点佛气。

  福清南少林寺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寺里寺外留下不可忽视的大量珍贵文物,可看的实在太多。

据考古研究发现,由于南少林寺位于山谷,溪流交错,交通不便,南少林寺僧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高山峻岭中,开辟出以南少林寺为起点,沿山峦逶迤而出的四条对外通道和十几座风格各异的石板桥,留下令人赞叹的文化遗产。研究这些道路和桥梁,对于探索南少林寺的历史及其影响,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少林村“两委”十分重视文物保护,新建了花园式、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出土文物陈列大楼,其收藏品十分丰富。其中,我认为最珍贵的是,原在寺前400米远的少林桥上的一石梁,上面刻有“少林院沙门谨募众缘,舍造下洋石桥一间……”的铭文,这是一把打开少林寺鲜为人知的宝厍的钥匙,非常难得。

南少林寺感觉很远,又很近。陪同我的东张镇干部小林告诉我,早在2007年,濑少公路就列入福建省农村公路网建设项目,随着东张镇实现公路硬化村村通,交通便捷的南少林寺,已名传遐迩,成为一大朝圣旅游热点。

 

 

福清南少林寺,水光潋滟,山色空濛,山与水、寺与人、禅与武在此相互交融,用古代戏剧家李渔的一个名句来形容,我看再贴切不过了:“足下起祥云,到此者应带几分仙气;眼前无俗障,坐安后宜生一点禅心”。

“武艺出在少林中”。在历史的演进中,禅武同修,南少林的僧人将北少林的功夫糅合进南方拳术,创建了蜚声海内外的南少林拳。此后,南北少林并驾齐驱,驰骋在中国的佛教界和武术界,渐趋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随着南少林寺院遗址的发现及大量相关文物的出土,“福清也有南少林”的说法越来越得到各方的认同。武以寺名,寺以武显。据“福清南少林武术研究会”的研究成果,可以认定,福建南少林拳是盛唐时期自北传南,与南拳相结合所形成的。在浩渺的武术历史长河中,福清融会历代拳师智慧与心血,孕育出风格独特、流派纷呈的南少林武术,因此,福清南少林武术扎根于民间,技艺在民间,高手也在民间,有旺盛的生命力。

  据介绍,2004年5月,福清市南少林武术研究会成立,研究会专家和一批热心者走访众多老拳师,从中发现了许多珍贵的南少林拳谱和武医秘籍,有些拳谱和武医秘籍已有几百年历史。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一些已成为绝响,难以复原,令人痛惜不已,这样的危机感可能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感受得如此紧迫。

  让人惊喜的是,研究会80岁的会长吴昌安先生四处奔走,寻访到隐于乡间、被誉为“南少林活化石”的103岁老拳师张本利。相传,张本利的师父傅昇华,是南少林高僧林如的嫡传弟子,张拳师能演示28种南少林拳套路和6种兵器。幸运的是,吴昌安会长用一招一式一张照片,记录下张本利老人5套拳种的招数和36张鸣鹤拳、36张龙拳、36张飞鹤拳、24张八步莲、72张罗汉拳的照片。吴昌安老人说:“罗汉拳其实是108招,但是老人年纪大了,下盘动作打不动,只能记录到72招。”更让吴昌安担心的是,禅宗要靠口传心授,2013年10月,张拳师离开了人世,用文字照片整理记载很有限,无法传达拳种里的禅宗,令人扼腕痛惜。

  陪同我采访的主人,说有一幅名为《白莲堂》的南少林寺历代拳师图,并取来印刷品给我观赏。这幅图是出身福清武术世家的王志强保存的。王志强祖父王白水是清末福清著名拳师,曾创办“白莲堂”镖局、拳术馆和青草药馆。王志强的父亲王其珠自幼习武,在福清颇有名望。王志强也从小学习鹤拳、刀法、棍术等,现任福清南少林武术研究会副会长。《白莲堂》拳师图在王志强家已经珍藏100多年,此图上半部分主要是南少林寺历代拳师图,包括南少林著名武僧铁杖、铁柄、铁珠、铁鞋等人的画像,南宋初年福清少林院高僧“铁鞭韶师”就是一个史有明记的武林高手。下半部分是少林伤科秘籍。此外,王志强家中还珍藏一幅手绘的“十二段锦练习图”,这幅“十二段锦练习图”,记录的是一种坐着练习的内功拳法,十分罕见。

  据说,拳师林坤顺家也藏有少林寺拳法图解,他今年83岁了,自幼拜妙庆拳师习武,他师傅送给他的拳谱,在他手里已经珍藏70多年,成为福清拳坛历史的见证。

  中国武术门派、套路众多,蔚为大观。据统计约有129种。《中国武术史》记载有46节75种、器械有27节,拳术命名更是众说纷繁。福清南少林有多少门派和套路,我没有统计。可喜的是,福清拳谱和拳医逐步得到挖掘、抢救。最令我感兴趣的是,福清南少林抢救出仿效飞禽走兽的飞翔、跳跃等动作的“飞鹤、宿鹤、食鹤、鸣鹤、地术拳、龙拳、禅宗罗汉拳”等拳术套路,继承了少林北派的精髓,又吸收了当地的实战拳法。福清拳法和器械中,有不同风格、特征与内容的派别,或者说每一流派中,都有着鲜明独特的拳械方法和内容,标志着拳种练法,已经完全形成。

回眸历史,福清南少林一路走来所呈现出的武韵少林风,是福建南少林的鲜明写照。应该说,福清南少林不仅有“寺”,也有“拳”。璀璨斑斓的福清南少林拳,在中国武坛上熠熠生辉。

 

 

福清南少林武学与禅学的自然融合,承载了千年的古老文化,让人想起少林寺著名的传说“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受电影《少林寺》根深蒂固影响,想象中,福清南少林寺也大有深山古刹大兴练武之风的神秘吧!

微信图片_20250410235841.jpg果不其然,在寺内,挂着一块“南少林寺武僧团”牌匾,特别引人注目。在练功坪上,只见砖铺的地面上留下两行锅底状圆坑,一个个间隔约2.5米,是众僧苦心学艺、两脚长年踏踩而成。这时,自幼出家为僧、精通武艺的释明心师傅,向我介绍正在练功的一位师傅和两位学徒,让我难得欣赏到福清南少林的真功。

少林寺释永国住持,2000年8月,应福清市宗教局及佛教协会邀请,任重建寺第一代住持至今,今天,我有幸亲耳听他介绍:“南少林武术历尽沧桑仍保留着修炼心性的禅机,‘百脉真气淌,微末藏禅机’。福清南少林寺在一期工程竣工后,便恢复建立了南少林武僧团,武僧中有三分之一参加过重大国际武术表演并获奖。”他认为,“武学与禅学紧紧结合,以武传禅,以武修禅,以禅悟道,既包容武术技击功能,又获得禅定内修效果。”

耳闻目睹,我感受到“武以禅名,禅以武扬”的博大精深。千年来,武术史虽历经曲折坎坷,然而,却能矗立苍穹,经久不衰,衰而不灭,演绎历史,自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和规律。也因此,对南少林遗址之谜的深入研究,能让福清民间武术得到复兴和繁荣。

  据了解,福清江镜镇玉桂村的少林武馆,有40多年历史,82岁的郭增兴是当地的拳师。每年的寒暑假,他都会开办武术班,教村里的孩子武术。在少林武馆的墙上,挂着门规和武德,“习武之人尚德不尚力,惟有德者,力虽逊于人,而人心帖然”,这是郭增兴给学武者上的第一课。郭增兴老人擅长龙桩三战、刚柔掌、四门棍等武功,晚上还会与70岁的徒弟陈家增对格流水棍,让人眼花缭乱。陈家增是郭增兴老人的得意弟子,按照惯例,因忌惮“徒弟打师傅”,师傅的武术传授总会“藏底”,但郭老对偏爱的3个弟子却是例外,他认为习武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因此,对徒弟毫无保留,在当地传为佳话。又如,正在福清市区的西门街道行医的唐圣龙,曾在新厝镇塘头村的武馆教学,经常游走于乡间教授各类拳种,如今主要替人推拿看诊。唐圣龙擅长三剑、单鞭罗汉、大小罗汉、铁罗汉等拳种,这些拳种有百年历史。在他的医馆内,有一块“福清南少林功夫训练馆”的牌匾。他说,训练馆已经获批,随时能开张。在福清,像他这种武林高手还大有人在。

  说到福清南少林拳,总绕不开宗鹤拳。宗鹤拳是中国有影响的一个武术流派,2013年刚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国家级保护名录。福清市宗鹤拳协会,在武馆里挂有一幅方世培的画像,两侧对联写着“刚柔虚实定心神,吞吐浮沉功练气”。身为宗鹤拳第五代传人的方长灿、方长玉兄弟,为了把祖先方世培开创的宗鹤拳传承下去,成立协会、办武馆,给每年从海外前来寻根拜祖的武林人士提供交流的平台,也让更多人了解宗鹤拳。宗鹤拳协会成立以来,已举办三届海峡两岸交流大会,赴台湾参加两届武术表演,成为两岸民间武术团体交流的桥梁。

  还是那句老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些海内外武林高手到福清寻根问底,武术爱好者慕名前来学拳习武,福清的民间拳师、武僧团经常为来访的国内外嘉宾献演精湛的少林武功,声名远播,使这里氤氲着浓郁的武术文化氛围。南少林武术作为福清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薪火传承1000多年而不息,不但折射出独具特色的地域特征,更加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这次在福清采访,才注意到一个过去被忽视的现象。福清南少林武术与医术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很多密切的联系。常言道武术与医道不可分,习武者也往往以医道为业,“擅武功,精医道”。2007年福清南少林武医科研组成立,大家同心同德,自费投入活动基金,积极奔走各个乡镇,配合乡村武医师,对中华传统武医遗产进行抢救、挖掘、整理,为福清传统武医的发展做出贡献。医武兼修,南少林武医同样是一门传统医学。福清民间广为流传的青草药疗伤和十二时辰点穴与治疗等医术,均被民间普遍采用,至今仍在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近年,福清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以挽救、保护,并把武术工作的重点,从农村民间引导到学校及城市中去,取得很好的效果,得到社会的好评。

  确实,近些年,福清南少林武术团体和武术爱好者,积极参加各种武术交流比赛活动,均载誉而归。如在福州举行的福清南少林武术文化展开幕式上,来自咏春拳传习所、宗鹤拳协会等机构和福清民间的拳师,现场表演宗鹤拳、少林罗汉拳、硬气功、熊虎拳、锄头法、五行拳、鸣鹤拳、咏春拳等丰富多彩的武术套路,赢得满堂喝彩。福清南少林武术协会自2004年成立以来,先后派出上百人次参加武当山国际武术健康大会和福州国际空手道武术交流比赛;2013年11月23日,在福清市开赛的第七届华夏南少林武术大赛,吸引了海内外100多个武林团队,1000多名武术好手参赛,作为东道主的福清,派出顶级武术团队参赛……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10月21日,福清南少林武术文化展在福州三坊七巷宗陶斋展馆开幕。文化展内容丰富多彩,主题为《玉融武韵少林风》,展室分“发现少林”“少林武术”“玉融武韵”“传承弘扬”四个部分。通过展板展示、实物陈列、场景设置、武术表演、3D画布、多媒体播放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南少林寺的悠久历史,向参观者充分展示了福清南少林深厚的武术文化。福清市委常委叶友琛表示:“福清南少林武术文化展的举办,将进一步扩大福清南少林武术的影响力,提高福清武术各流派的凝聚力,对弘扬民族正气,续写引领风尚的南少林武术文化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深远影响。”

本文原载于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