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7 16:4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福”

 

林思翔

 

 

福安是以诗得县,以福兴县。

宋淳祐五年(1245),闽东长溪县西北乡申请建县已20多年,因县治建在何处有争议,一直悬而未决。在朝廷为官的郑宷力主设县治韩阳坂。他利用亲近理宗皇帝的便利机会,呈诗曰:“韩阳风景世间无,堪与王维作画图;四面罗山朝虎井,一条带水绕龟湖。形如丹凤飞御印,势似苍龙卧吐珠;此处不堪为县治,更于何处拜皇都。”理宗帝阅后,深为所动,于是御批:“敷锡五福,以安一县。”析长溪县西、北乡建福安县,县治设在韩阳坂(今福安城关)。

理宗皇帝敷锡福安的“五福”,民间理解为福禄寿喜财五福临门,文人则解读为福天福地福山福水福安,说的都是福安是一块宜居宜业的风水宝地。

福文化深扎福安的土地上,深入福安百姓的心中,福文化活动在福安由来已久。从日常生活的问候话语,到节庆民俗的布置装饰,乃至建筑物的图案架构,无不融入福的元素,祈求修福、得福、安康幸福。

福安城南边有座山,叫天马山。山不高,却如天马横空蓄势待发。这座宽厚的屏障,挡住了南来的狂风暴雨,成就了城坂的山间盆地,庇护着福安城,人称“神山”。多年来,每逢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天,福安人便在山上举行祈福活动,因此天马山又被称为“福山”。

天马山也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名山。早在明万历四年(1576),人们就在天马山上建起了七层的胜志塔,与河对岸旗顶山上的凌霄塔遥相呼应,组成“雌雄双塔”的人文景观。古人赋诗曰:“天马峰头一抹窝,游人欲上藉藤萝。星辰去我头颅近,猿鹤依人格调和。高阁半空尘到少,深松六月夜凉多。烟霞境界非人世,为问回师老此何?”盛赞天马山的优美自然风光。山上还有历代建起的天堂禅寺、香泉寺、观音阁、三清殿、天马仙宫以及妈祖庙、城隍庙等建筑物,成了一方高僧大德与各路“神仙”的荟萃之地。天堂禅寺对联曰:“心安福地福安心,客上天堂天上客”,表达了当地百姓对天马山这座福山的由衷热爱与敬慕。

天马山秀色天然、风光旖旎。如今人们在青山翠野间建起了植物园,辟有山茶园、木兰园、丹桂园、竹园、月季园、香樟园、樱花园、枫香园和珍稀园九个专类园,各种植物琳琅满目,奇花异草争奇斗艳。走在山地小路间,但见绿竹成荫,樱花正艳,坡上不知名的花朵含苞欲放。春临天马山,分外妖娆。

立于天马山巅,俯瞰下方,“闽东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闽东革命纪念馆”格外醒目。纪念碑和纪念馆昭示着福安近现代光荣的革命史实。土地革命时期,福安是闽东的革命斗争中心,福安的柏柱洋被称为“闽东的延安”,邓子恢、陶铸、马立峰、詹如柏、叶飞、阮英平、曾志、范式人等革命先辈在这里领导革命斗争,许多革命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与福俱来”的福安,才有了真正的福。

天马山顶,建有一座“五福楼”,其命名来自当年建县时“敷锡五福,以安一县”而来,祈求福安全境“五福”永驻。楼宇飞檐翘角,雄伟壮观,“伸手可致飞鸟,凭窗可揽云岚。”楼上悬有祈福巨钟,声闻遐迩,波撼四方。“听黄钟大吕,祝美好人生”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也是福文化具有仪式感的一个表现。福安每年都举办迎新盛典,祈福钟为全市人民送去108声浑厚的福音。“天马载福,天风浩荡,金声玉振,福聚安详”,五福楼的祈福活动成了福安弘扬福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五福楼也成了福安最具代表性的地标建筑。

640.jpg

“全家福安艺起唱”福安平讲戏活动

农历二月二,是五福楼最热闹的祈福日。当天,祈福、接福、颂福,五福楼成了欢乐的海洋。但见楼顶福灯高挂,映照四方;楼前彩龙舞动,锣鼓喧天;楼台洪钟撞击,声震苍穹;楼堂挥毫泼墨,百“福”呈祥。如织的人流穿行其间,品福、赏福、赞福,满脸盈福,尽沾福气,幸福感满满当当。祈福祭文诵曰:“天心圣善,长佑福安。社会和谐,海国安澜。再愿赐福,万家平安。神功浩荡,共荐馨香……”二月二,上福山,登福楼,撞福钟,赏福乐,成了福安弘扬福文化的新习俗。

原载于《福州日报》2025年4月15日;图片来源于福安新闻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