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故里文昌阁
林思翔
连江县透堡镇风光秀丽,地灵人杰,是福建省首批六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由于宋淳熙元年(1174)透堡人郑鉴两优释褐(即释褐状元),成了连江县历史上唯一的状元,透堡因此名声远扬,被誉为“状元故里”,至今还留下状元街、状元坊、状元井等遗迹。
坐落于透堡登云桥古官道旁的这座文昌祠,飞檐翘角,气势轩昂,描龙绣凤,雄伟壮观。高大的正门上镶嵌着黄铜镂底的金字对联,曰:“背靠庐山志向高山凤筑书山文兴传九域;门朝马海胸怀大海龙腾学海人杰耀千秋”。大门两侧的“孔子讲学”“竹林七贤”等青石浮雕,让人一进门就感受传统文化的书香氛围。
前座大厅宽敞明亮,两旁悬挂着透堡古贤状元郑鉴和宋爱国诗人、画家郑思肖画像。后座大殿供奉着文昌帝君、孔夫子、朱夫子,以及状元、榜眼、探花。还有一位人称“王县长”的清初连江知县王孚。据传当年“皇纲”被劫,冤及乡民,地保张公信为保护村民慷慨赴死,知县王孚也吞金而亡,从而保护了乡民。这位为民请命的县令,得到万民敬仰,百姓世代祭祀,也被请进文昌祠陪祀。
透堡文昌阁(作者供图)
透堡文昌祠是在孔庙旧址上重修扩建的。孔庙始建于宋,毁于明初,后屡建屡毁,20世纪80年代又毁于火灾。透堡是文化昌盛之地,不仅出状元,历史上还走出了一批进士、举人,以及七品及以上职位官员。乡民认为,这与孔庙的教化、熏陶有关。正如祠内碑记所述:“知识之开乃自教化,教化者莫先孔圣,人文关乎气运,气运盛衰乃帝君主之”。他们觉得,文脉必须赓续,文化之乡不能没有文明标识。于是,村民林则海、刘玉铿翁媳俩主动向乡亲劝募资金,在原有基座上简单修复。后来,林则海孙林福珍、林福平慷慨捐资近200万元,加上村民赞助,计近800万元,投入修复。经过数年努力,终于在孔庙原址上复建了文昌祠,成为一处讲学、授业、祭祀、弘扬传统文化的场所,也成了透堡这座历史文化名镇的地标性建筑。
文化名镇文人多。自唐末以降,透堡走出进士45名,举人29名,七品及以上官员33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宋代及以后的。这对一个小镇来说非常不容易。建于宋代的孔庙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他们的启蒙养正都与孔庙的教化熏陶分不开。
文人中最著名的当数“两优释褐状元”郑鉴,他在南宋孝宗朝任著作郎、太子侍讲等职。他刚正不阿,力主抗金,与朱熹等爱国志士结为莫逆之交。因触及时弊,为当时的宰相韩侂胄所厌恶。郑鉴屡乞外出,后任台州知州。病逝后,朱熹亲撰祭文,赞其“有古诤臣之风”。
朱熹不仅与郑鉴是好友,与郑鉴家乡透堡还有一段渊源。南宋庆元四年(1198)“庆元党禁”期间,朱熹来到连江丹阳,隐居宝林寺讲学。有一天,官府派兵到丹阳抓朱熹,他闻讯逃到透堡住了下来。据说,朱熹过透堡凤溪时,远远听到对面乌山境村传来琅琅读书声,遂将村名改为“馆读”,并在此传授学问。数百年来,馆读村一直珍惜这个朱子赐给的散发着书卷气的名字,使文脉传续。朱熹的赐名,也为透堡增添了文化气息。因此,透堡人更加感念朱子,把他与孔夫子一起恭祀在文昌祠正厅大殿。
爱国情愫也在文脉赓续中代代传承。郑鉴曾孙郑起,年轻时曾考功名,不第,遂弃举潜心穷理尽性之学,束躬修行,在浙江、江苏等地讲学,人称“道学君子”。郑起常教诲儿子思肖修身养性,注重文学,热爱祖国。郑起为人方直严毅,与人交往言不及利,语不阿媚。居家不蓄银器、古董,唯世藏古今书数千卷。这位以讲学为生的学者,人赞“人物昂然,气节挺然,议古喻今,无不的当。”深受人们尊敬。
郑起的言传身教,使其子郑思肖成了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画家。郑思肖的爱国心志人所皆知。宋亡后,他改名思肖,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终身未娶,将家产捐给寺院,接济乡亲。他擅长绘制墨兰,画中的兰花花叶稀疏且不画根土,寓意南宋土地已被掠夺。饱含对南宋怀念与爱国之情的诗集《心史》,藏于苏州承天寺眢井中,直至明崇祯十一年才被发现。“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直接抒发恢复大宋的志向。《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以菊花自喻,彰显宁死不屈的气节。
文脉在传承,爱国的传统也在透堡发扬光大。郑思肖身上闪烁的爱国精神在明代透堡抗倭斗争中化为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倭寇登岸入境,大肆残杀、抢掠,无恶不作。透堡人民团结一心,修筑城堡,护卫家园,“透堡”之名由此而来。后来,当倭寇大举侵扰马鼻、透堡时,戚继光率领大军,在两乡人民大力支援下,歼寇400多,平息了倭乱。透堡人在戚家军安营扎寨的地方建起“保民堂”,感念戚家军保境安民的丰功伟绩。这也成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在近代史上,透堡还是辛亥革命勇士的出发地之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透堡人黄忠炳与好友郑瑞声、黄克安等在透堡棋盘堂秘密组织“广福会”,切磋武艺,商议反清大计。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为“光复会”,会员发展到300多人。宣统三年(1911)春,孙中山决定在广州起义,“光复会”积极响应,遂由吴适率领“光复会”成员20多人,从透堡棋盘堂出发,抵达广州,编入黄兴领导的第一路“先锋队”,冲入总督署,与清军血战。这次起义72位会员英勇就义。在这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连江人占了10位,其中黄忠炳、王灿登为透堡人。孙中山先生在讲到黄花岗起义烈士时,赞誉“粤有花县,闽有连江”,这是连江的光荣,也是透堡的光荣。透堡人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作出了积极贡献。
土地革命时期,透堡成了一面红色旗帜,邓子恢、叶飞等来到这里开展革命活动。透堡知识青年杨而菖在家乡成立连江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连江县第一个农会,带领农民举行了连江乃至闽东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暴动,成立了连江历史上第一个红色政权——连江县苏维埃政府。由于这几个“第一”,透堡遂被誉为闽东和闽中革命重要策源地之一。透堡赢得了光荣,也付出了重大牺牲。如今尚存的许多革命遗址,在默默地讲述着透堡这一段艰难而光辉的历史。
状元故里,红色沃土。文脉绵绵,弦歌不辍。文昌祠见证着。
(原载于福州日报2025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