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31 16:3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联勇

永春族谱里的感人故事


族谱中有关义救难侨的记载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族谱是对家族单调乏味的记载。其实,如果你用心翻阅,也可以从厚重的族谱中读到生动的历史。近日,笔者在著名侨乡永春县的两本族谱里,就看到了发生在200多年前的两则“义救难侨”的感人故事。

《桃源蓬莱黄氏族谱》为永春县湖洋镇蓬莱村一带黄氏的族谱,修纂于民国年间,谱名由国民党元老、著名教育家、书法家吴稚晖题写。该族14世黄廷阅(字泽观,号宏模),生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卒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族谱不吝笔墨,特地用了300多字来记载他的事迹:

公(注:指黄廷阅)少渡洋,年三十,买棹归,与黄梁同舟,固素昧平生也。梁患急症,一息奄奄。舟子将抛梁海中,公慨然止之,且曰:‘是人鼻息尚存,未必死;即死,而去陆已近,愿斥资瘗焉!’舟子曰:‘人死舟上,则舟不洁,能为设醮乎?’公亦诺之,因扶卧舱中。梁目虽瞑,公与舟子语,殊了了,旋而苏,公护之维谨,得不死。互谈间,知为荷属华侨、同邑卿园乡之宗亲也。德公再造,厚酬之,公弗受;邀至其家,亦固却。梁乃到湖(注:指湖洋)访公,见所居湫溢,馈金四百,命缮宅。公辞不获,以山地一所书契为质焉,梁笑受之。落成重访,怪公结构简陋,而公雅不愿多受人惠也。由是往来挚好。梁复购祖坟于德邑下摭,命公为置墓田,谒墓时,必造公庐,并示子孙订世交焉,可谓难矣!

以上记载的是,清乾隆年间,黄廷阅到南洋谋生,当他30岁乘船回国时,在船上碰到患急病濒死的黄梁将被船员抛入海时,慷慨出手搭救,并加以细心照顾。黄梁是“同邑卿园乡(现永春县石鼓镇卿园村)”人,“荷属(南洋荷属殖民地)华侨”,获救后多次要答谢黄廷阅,黄廷阅却“不愿多受人惠”。由此可见,在黄廷阅身上,体现了扶危济困和施恩不图报的中华传统美德。族谱中有了这样一段感慨:“谨按古人,一饭不忘,而施者亦无望报之念。……宏模公与黄梁之施报,事迹可风矣!”

同样,永春卿园黄梁的同族人黄际良,清乾隆年间,到吕宋(菲律宾)经商,来往于吕宋、广东和福建之间。到中年时候,已颇有积蓄,仍旧不肯罢手,继续来往奔波。有一年,他备足了货物,搭上货船离开大陆到吕宋去售卖。同船有100多名农民,是想到南洋去谋求生计的。货船顺利地航行了5天5夜,到了第六天上午,海上突起狂风,一时乌云满天,浊浪滔天。眼看货船有覆没的危险,船上水手只好砍倒船桅,船身虽然减少了阻力,但已失去控制,只好随风浪飘泊。海上颠簸了3天3夜,许多人都呕吐晕倒了,最后这只船被风浪直送到苏禄岛的沙滩上。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苏禄岛是一伙海盗的巢穴,盗首丐无见有货船在沙滩搁浅,立即吹起海螺,集合其党羽来围袭。船上众人早已疲惫不堪,海盗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他们一个个捆绑起来,目的在于勒索财物,没有财物的,就准备将其当作“猪仔”卖掉。黄际良经过苦苦哀求,把随带全船的货物,作为自己和水手们的赎金,海盗也就当场将他们释放了。其余100多人因无钱可以自赎,都将被押走,驱入深山垦荒。出国谋生的人一旦沦为“猪仔”,即任人宰割,往往被折磨致死,不能生还。这100余人同声哀啼,哭声震动整个滩头。黄际良于心不忍,再三向盗首丐无恳求说:这些人都是同船难友,愿约定时间,筹集资金来替他们赎身。丐无为其感动,允诺暂不将“猪仔”贩卖,议定每人赎金100元,限定时间取赎,双方对天立誓而别。黄际良脱难回家,为了兑现誓约,立即变卖了所有财产筹集10000余元资金,如期到苏禄岛交给丐无,丐无即将这100多名“猪仔”释放。这100多人原本以为无望生还,只能抛骨异乡,哪里敢想到会绝处逢生,他们紧紧围住黄际良,热泪盈眶,再三拜谢说:“愿天俾尔子孙世世受福也。”黄际良为义救同船难侨,倾尽全部财产,家徒四壁。但他并不灰心,向亲友借了一些资金,重新飘洋过海到吕宋去经商,后来仍然发家致富。他生平悲天悯人,乐善好施,如在严冬时遇号寒者即解棉袄赠之,曾一日三着棉衣。黄际良一直活到94岁,子孙繁多,代有闻人。多年后,其族人有经过江西省的,住宿某旅馆,馆主询问其籍贯姓名,知为永春黄际良族侄,即有老叟来请至其家,热情款待,指着堂上的画像说:“此吾祖恩人黄良官(即黄际良)也。”黄际良义救难侨的事迹,代代传为佳话,在《卿园黄氏族谱》中有详细的记载。

黄廷阅和黄际良“义救难侨”的故事,传为佳话,为永春华侨史增添了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