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山处处有诗篇
——纵谈曹学佺交游与诗文情怀
章礼提 李 剑
生前一管笔,
死后一条绳。
这是明末政治家、文学家、著名诗人、闽中七子之首曹学佺的一句名言。闽中七子是指明代福建地区七位著名文人,分别是曹学佺、陈荐夫、邓原岳、高兆、彭善长、陈亮和林鸿。这些文人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卓越成就,还积极参与地方文化活动,推动了福建文学发展。曹学佺一生喜于交游,勤于创作,劳于编撰,活跃于文坛,留下众多诗篇,生前的一管笔为文学发展特别是复振文雅诗风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不幸的是,明朝破落,唐王兵败汀州,清兵进入福州城的第二天,曹学佺以一条绳结束性命,尽忠了明朝。
一
人生轨迹。
曹学佺(1574年-1646年8月),字能使,又字尊生,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福州府侯官县洪塘乡人。幼而弱,不好弄。每遇人有所争,则匿避之,唯恐其侵己。曹学佺十八岁入府学,乡试成绩优异,但首次会试无果,三年后再次会试,深得主考官张位赞赏,考中第十名进士,授户部主事。
万历二十六年,曹学佺调往南京,添注大理寺左寺正,此官形同虚设,不久转户部郎中,同样休闲无事。曹学佺便肆力于文学,广交朋友。其间,与著名学者李贽、焦竑、谢肇制、董应举等交往,提升了文学素养,为后期文学创作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万历三十七年,曹学佺任四川右参政,颇有政声,两年后升任按察使,但因“蜀中之任,除残去贪,机事不密,反为所螫,”被削官三级,辞官而归家乡,时为1613年。
曹学佺虽然被降级,但并不消极,转攻文学研究与创作,于妙峰山下构造石仓园,置浮山堂、石桥、临赋阁、梅花馆、荔枝阁、碧泉庵、竹醉亭等二十余景,藏书万余卷,后藏书达三万多卷。石苍园的建成,“宾朋歙集,谈今论古,日以诗歌文章为乐,一时文人学士,皆为倾倒。”开启了闽中文学之盛风。
万历四十三年,明宫廷“梃击案”发生,事涉宫闱外戚。刘廷元鞫之,判为疯癫,以掩饰真相。当时不知何人刻写《野史纪略》,由曹学佺负责处理这个案子,直书此事本末。天启三年,朝廷重新起用学佺为广西右参议,学佺到位后勤于政务,开设漓江书院,颇有政绩。内阁首辅叶向高推荐学佺入朝,但中阻不果,又举为广西副使,但也没能实现。时阉党日益猖獗,值廷元附魏忠贤大幸,乃劾曹学佺对《野史纪略》处理不当,说其淆乱国章,学佺只任三年就被削籍,毁所缕板,放归故里。
曹学佺从广西回到福州,全身心投入到诗文与戏剧研究与创作,同时学习地理、天文、禅理、音律、诸子百家以及闽都文化,寄情山水,潜心著书。十多年来,学佺常与士大夫交游,写诗撰集。天启年间,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艾儒略在闽传教,学佺应邀在叶相寓所与艾儒略、叶相进行一场脍炙人口文化对话,世称“三山论学”,促进了儒学与天学交流。
崇祯上位,阉党倒台,复起曹学佺为广西副使,学佺称疾不就。清顺治二年,唐王朱聿键入闽,建南明隆武政权。隆武帝诏见学佺曰:“此海内鸿儒也。孤在唐国时,闻名已久矣。兹幸得见,以慰数十年景仰。”即授太常卿,不久迁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逾年八月,隆武帝兵败汀州,清军逼近福州,曹学佺决意殉国,先遣眷属出城避兵,清兵进入城,学佺自缢于西峰家中。
二
交游情素。
曹学佺好交游,尤爱匡庐 ,交游尽海内之名流。据诗文与书信,学佺一生交友不下两百人,其中与邓原岳、徐熥、徐惟起、谢肇淛、蔡复一、沈野、钱谦益等感情特别浓厚。
邓原岳(1555-1604),闽县竹屿人,1592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浙江省督察、云南按察佥事、湖广参政、湖广按察副使。学佺早年就喜欢文学,在诗词创作上也略有建树,入仕前就成为邓原岳成立的竹屿诗社骨干,学佺与邓原岳、徐熥、徐惟起、谢肇淛、林宏衍、陈荐夫誉称为“竹林后七贤”。邓原岳是学佺学长,更是朋友,对他的诗词创作影响深远。
徐熥(1561-1599),字惟和,闽县人, 诗人,藏书家,性洒脱,好周济,有“穷孟尝”之美称。万历年间,徐熥与胞弟惟起在鳌坊建“鳌峰坊”、“红雨楼”、“绿玉斋”、“南捐楼”,三楼尽用于藏书和文友活动场所。徐熥诗歌颇具名气,尽弃晚明浮习,七言优于五言,七绝工于七律。《明史.文苑传》云:“万历中年,明中复振风雅,诸诗并不及徐熥”。肇淛认为,徐熥是“闽中诗派眉目”,功绩在于诗论集《小草斋诗话》。学佺与徐熥非常友好,常到滕山观梅,徐熥突然离世,学佺悲痛不已,写下了怀念诗歌《梦徐惟和》:“徐生素有烟霞癖,岁岁寻梅穿两屐。人亡奈与花相辞,千树梅开为谁白?……”
徐惟起(1570-1642),徐熥胞弟,考中秀才之后就不再科考,一生专心于读书、藏书、写诗、著书。惟起著有《红雨楼集》、《榕城三山志》,重修《雪峰志》、《武夷志》等。1603年,学佺在妙峰下建石仓园,成立石仓诗社,谈诗论文,惟起积极参与活动。《列朝诗集小传》云:“曹与惟起主闽中词盟,终联成诗派。”王鸿诸《明史.曹学佺》亦云:“闽中之风,明初为盛,至万历中再盛,自得佺倡之。”
谢肇淛(1567-1624),长乐江田人,1592年进士,历官湖州推官、东昌可理、南京刑部主事、工部员外郎、广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谢肇淛博学多才,勤于著作。著有《文海搜波》、《小少斋诗话》。协助撰写《福州府志》和《永福县志》。肇淛的诗论力主唐音,反对过于摩拟,力推风雅,还指出了闽诗派的一些弊端,并予以批评,促进了闽诗歌健康发展。
蔡复一(1576-1625),字敬夫,福建金门人,与曹学佺同科进士,历官比部郎、湖广参知、备兵澧阳、山西左布政使、郧阳巡抚、兵部右侍郎贵州巡抚,擢少司马总督黔帅,病卒于军中,赠兵部尚书。初在京城,复一与学佺相识相好。
学佺调任南京,两人书信来往不断,学佺在《寄答蔡敬夫库部十韵》云:“自知疏懒性,于世不相当,除却千秋业,应无一世长。”诉说清闲与无奈。1616年, 复一从自辰州回金门,路过福州计划参访石仓园,但由于路途顺畅,归家心切,只好惜过机会。1620年底,复一兵备易州,春节之后离家赴任,经过福州时,住进了石仓园半个月,作《曹能始石仓园七首》,其中写道:“此真尤物,何疑赋遂初。酬予六载梦,征汝八行诗。……”
沈野,字从先,苏州吴县人,善诗,工书画,一生以创作文学作品为乐,学佺十分赏识沈野才华,让其住在石仓园,并把其居室命名为“吴客轩”。万历二十八年,学佺回福州休假,与沈野一起前往永泰方壶岩游玩。在王用文 “方壶” 题刻前驻足思素,王用文(1333-1378),灵武人,寓居官烈,历任行省郎中,潮州路总管,明.建朝时隐居山中,号友石山人。太祖闻其贤,强起用,不赴自刎而死,学佺崇拜其文人风骨,没想到两百年后却步其后尘。
永泰方壶山景区半山中的天池
曹学佺在方壶山游玩中,驻足于方壶峰、狮子岩、天池等美丽景点,感叹大自然神奇造化,挥笔写就“山川毓秀”刻于石壁上。
曹学佺与沈野、肇淛、林熙工、王玉生、徐惟起等遍游闽山,多次到永泰方广岩、名山室、方壶岩、姬岩游玩,一路游玩,一路写诗。学佺诗歌收入《石仓诗稿》,由沈野麟选,沈野之诗辑成《榕城集》,则由学佺作序。在永泰,学佺还写了篇《山水记》,收入《永泰县志》。这年八月,沈野回苏州,学佺写道,“吴客归吴去,月明满空轩。主人且欲别,客去复何言”朋友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明万历二十九年曹学佺与沈野、谢肇淛等到永泰姬岩山游玩,在“仙被”中“枕头上”刻上了“来天台”寓意来自上天。
天启五年,钱谦益在《石仓园夜集》诗卷中题写贾岛的句子“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道出了末世文人时间焦虑。崇祯三年,学佺收到国子监祭酒张溥的来信,看似非常平常,但却暗藏着晚明士人重要密码。在江南文坛雅集上,学佺与钱谦益唱和诗稿常现出“沧海横流”之意象。
三
诗文情怀。
学佺与诗社。在金陵,与臧懋循、陈邦瞻等结金陵社。在杭州,与吴德符等结秋社,与赵世显等结芝社 ,还与赵世显结瑶华社。在漳州 ,郑怀魁招入玄云社,还入阮自华神光大社,学佺与王伯山结三山耆社,与陈宏己结洪江社,晚年结塔江社。
崇祯十二年,学佺在重阳诗会上,以"茱萸"为题,众人诗作不约而同出现“南冠”与“楚囚”之典,无意识中表达了士人群体共鸣。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述了学佺主持“石仓诗社”盛况,“每会必拟古题,限韵赋诗”,看似形式主义创作规范,实则是维系了士人共同体之纽带。
学佺诗文风格。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云,明朝三百年,诗风变化丰富多彩。洪武、永乐时,许多文人认为那是诗歌发展极盛阶段,稍微不足的是还沿袭元朝创作习惯。等到宣德年间,“十子”进行了一次变革,诗风为晚唐风格。成化年间诸位诗人又进行变革,变为宋诗之风。弘治、正德年间,第三次变革为盛唐之风。嘉靖初年,第四次变革为初唐风格。接下来是皇甫兄弟进行第五次变革,回到中唐风格。到了“七才子”,那已是第六次变革了。过了很长时间,以袁宏道为代表公安派第七次变革,诗风变为类似杨万里、陆游之风,较为低下。接着以钟惺为代表竟陵派进行第八次变革,诗歌枯燥无味,风雅传统几乎丧失殆尽。
著名诗评家朱彝尊云,只有福建和广东诗歌创作风气,自始至终没有改变。福建自从“十才子”之后,只有少谷稍微有些变化,而除了高傅之外,很少有人与之呼应。像曹能始、谢在杭、徐惟和这些人,仍然是“十才子”诗歌风格。能始虽然与公安派、竟陵派有往来唱和,但能够保持高洁,不被污染,难能可贵。
学佺诗歌特点与成就。诗清灵婉扬,简练冲澹,以清丽为宗。不甚喜七律,以为五古最难,文旨沉以深节纡以婉,善用短法。倡修儒藏 ,与释道鼎立,倡导风雅诗风。明.叶向高在《曹大理集叙》中曰:“大理诗刻意三百篇,取材汉魏,下乃及王右丞、韦苏州。其文则如韩昌黎,所谓凿凿乎惟陈言之是去者。故其旨沉以深,其节纡以婉,其辞清冷而旷绝。”
清.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三称:“曹能始诗,以浅淡情至为工”,并引其《送西安太守》诗为例,认为“大历以来,罕见斯语”。清.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曹南宫学佺》中也说:曹学佺“为诗以清丽为宗”。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七言:“明万历中年以后迄启、祯间无诗,惟侯官曹能始宗伯学佺诗,得六朝初唐之格,一时名士如吴兆、徐桂、林古度辈皆附之,然海内宗之者尚少。钱牧斋所折服,惟临川汤先生义仍与先生二人而已。”
清代谢章铤《〈论诗绝句三十首〉序》则曰;“继郑少谷振杜陵之绪,曹石仓有盛唐之音。不绌于王、李,不染于钟、谭。风气屡变,而闽诗弗更。”又曰:“当年鼎足曹、徐、谢,巨擘还应让石仓。”,把曹学佺诗歌排在二徐与谢肇淛之上。
学佺钟情于山水,写景咏物之作,或取象壮大,或细腻入微。如《武夷》诗之三云:“丹邱遗蜕不知年,方外寻真思渺然。仙橘堂空棋撤局,御茶园废灶无烟。峰头乱插虹桥板,渡口难移架壑船。忽听玉笙声缥缈,步虚已近大罗天。”
《清源绝顶》曰:“重重涧道入云登,忽接空香最上层。松下轻烟埋断碣,塔中残照送归僧。远江蛟吹千帆雨,绝壑狐餐一片冰。衣带天风吹落尽,危栏萧瑟不堪凭。”气势恢宏,令人赞叹。
曹学佺诗歌创作,跳出了“诗必盛唐”窠臼,既真情流露、意境清逸、浅淡自然,又忧愤国事、心系民生、言近旨远。学佺诗文别集现存虽残必珍,具有较高版本价值,还具有史料价值。清.乾隆十九年, 学佺儿子岱华的刻本《石仓诗稿》三十三卷,已被收入《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出版。
学佺对诗歌的情怀,除了积极参加诗会活动和努力创作诗歌之外,还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精选出历朝诗人佳作,汇集成76卷《石仓十二代诗选》,特别编入福州诗人部分遗作,这部诗集已编入《四库全书》而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