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09 15:5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朱晓明

上海“孤岛”时期陈汝惠的抗战文学创作


陈汝惠教授


陈汝惠先生(1917-1998年),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1917年1月17日出生于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陈汝惠在党的教育下,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在上海从事抗日、迎接解放和新中国诞生的革命活动,发表了大量抗日、反蒋文章和进步文学作品,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积极贡献。1947年,创办上海市立江湾中学(当时上海17所市立中学之一)并出任首任校长,保护和支持中共地下党组织和地下党员,江湾中学成为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地下党组织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之一。

陈汝惠先生的文学活动,可追溯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其成就主要在小说和杂文方面。

1932年1月28日、1937年8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战争,当时上海租界英、法租界成为爱国进步人士汇聚的中心。留在“孤岛”的进步文化工作者,虽四面受敌,仍然不断发出抗日救国的呼声,陈汝惠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1938年,他在中共地下党支持下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集《断章取义集》,书中收入的《儿女英雄》、《如此壮举》、《孤军血泪》等文章,深刻揭露了日军的侵华罪行,热情讴歌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和中华儿女团结抗日的壮举。

“孤岛”沦陷后,上海文坛很多作者停止了写作,但陈汝惠先生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坚持文学创作。1939-1943年,先后在《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发表《女难》、《死的胜利》、《小雨》、《捕珠手》等大量中、短篇小说,出版了《三人行》小说集(金屋书店印行),收入了《死的胜利》,《小雨》、《共死生之》、《三人行》、《沉船》等作品,从不同侧面描写了热血青年为国家民族的存亡,舍生取义,奋力抗战的故事,使读者在热血奔腾中,思考人生的哲理,热爱真理和正义。在抗日胜利的历史时刻,陈汝惠先生向上海市民散发了数百万份由他亲自执笔起草的《告上海市民书》,号召上海市民迎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1993年1月23日,陈汝惠(右二)、李荷珍(右一)夫妇
与长兄陈伯吹、吴志鸿夫妇摄于北京翠微路家中


1948年,陈汝惠先生在《茶话》月刊上发表长篇连载自传体小说《风尘》。小说描写了当时上海的大学生和部分职业青年在三青团地下组织领导下,与日寇、“汪伪”展开顽强斗争的故事。这部力作也可以说是陈汝惠先生本人特殊经历的再现。尤其可贵的是作者通过小说后记,表明了自己严正的政治立场,唾弃国民党政权,公开预言“这个政府,这个被人诅骂着代表少数家族豪门的特权的政府,在政治的基本斗争———人心之争取上,又失败了,其惨败如同惨胜。”1946年至1949年间,陈汝惠先生兼任上海《正言报》教育版编辑、主笔,在“小言”专栏发表大量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时事随笔、杂文,后成集出版了《长短集》(1948年上海金屋书店印行)一书。书中揭发了国民党当局迫害、扼杀民主人士和进步刊物的劣迹,也对四大家族的豪门丑态予以抨击,如《特工退出学校》、《如果竟是事实》、《奇迹》、《普天同庆》等,陈汝惠先生因此被国民党当局定为“共党嫌疑”,受到国民党教育部和市政府的训斥,被迫离职。

2002年,陈汝惠先生抗战时期创作的小说《沉船》,被收入《上海40年文学作品系列》短篇小说文集之二《一吻》。2005年,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出版了《陈汝惠文集》;2009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陈汝惠》。在抗战胜利60多年后的今天,两家出版社再次结集出版以陈汝惠先生在抗战期间创作的文学作品,《文艺报》2012年1月16日纪念陈汝惠诞辰95周年专版,既是对陈汝惠先生在抗战文学史上应有地位的肯定,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孤岛”文学的历史提供了颇具价值的重要史料,这是对陈汝惠先生的最好纪念。(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宝山区政府档案局副局长)



陈汝惠1946年到1949年间主编的《启示》杂志(上海金屋书店发行),
右边3册为陈汝惠将《启示》无条件转让给中共地下党后的新版《启示》,
按地下党指示他继续担任法人代表,直到遭国民党当局查封。



上海市立江湾中学一周年校庆纪念册《第一年》(1948年9月29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