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在古代是个商贸繁华地、烟花温柔乡,而瘦西湖则是扬州美景的代表。它全长4.3公里,窈窕曲折的湖道,串起了长堤春柳、四桥烟雨、徐园、小金山、吹台、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玲珑花界、熙春台、望春楼、吟月茶楼、静香书屋等景点。
游人徜徉在这江南美景中,一步一景,步移景换,俨然行进在一幅纤巧秀美的国画长卷里。沿湖还分布着许多小巧别致的建筑物,有的伸入湖中,有的曲径通幽,有的架于波面,有的建在山上,款式各异,姿态万千。
走过五亭桥,缓步向西,垂柳飘拂,碧波荡漾,一座白玉为栏的单孔拱桥,如飘逸的玉带卧于波间。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桥水衔接处湖石堆栈,周围遍植馥郁丹桂,这就是有名的二十四桥。据说二十四桥原为吴家砖桥,因这里山明水秀、风光旖旎,乃成为文人欢聚、歌妓吟唱之地。唐代时曾有24位歌女,个个姿容媚艳、体态轻盈、色艺双全,于明月之夜来此吹箫弄笛、曼舞轻歌。
一次,这群歌女恰巧遇上杜牧,其中一歌女特折桂献上,请杜牧赋诗,于是他欣然挥笔,写下了那首妇孺皆知的著名七绝:“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其实,这只是个美丽的传说。杜牧写过此诗不假,但不是献给美丽的歌女,而是给他的好友韩绰。而诗中的“二十四桥”也不一定是这座桥,可能是借指扬州的代词,因为唐代扬州城内水道纵横。宋代沈括在《补笔谈》中,就考证出当时扬州有茶园桥、大明桥、九曲桥、下马桥、作坊桥、洗马桥、南桥等24座桥。
杜牧的这首诗题为《寄扬州韩绰判官》。“玉人何处教吹箫”句中的“玉人”,在“教”字之前而充当主语,应指韩绰。在古代,玉人既可形容洁白美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子。杜牧这句诗的本意是问候友人的近况,却用了玩笑的口吻来调侃:“当此明月秋夜,你韩绰在何处教美人弄笛吹箫,寻风流快活呢?”然而,此诗之所以出名,不在于对友人的问候,而在于其文采美、音律美,意境更美,令人读后遐想联翩。试想:朗朗秋夜,明月当空,波光荡漾,丹桂飘香,蒙蒙月色笼罩着白玉般的二十四桥。桥上吹箫的美人裹轻纱、披银辉,风姿万种、含情脉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又似体态婀娜的仙女,那悠扬的箫声在江南的秋夜随风飘荡,回旋在广袤的青山绿水之间。这是一幅多么浪漫而又美丽的画图啊。它也只有品性风流的杜牧才能用诗的语言描绘得出来。
杜牧确实是个风流倜傥、放荡不羁的人,从他对友人韩绰的调侃就可见一斑。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杜牧出生于一个世代官宦的书香门第。23岁写出《阿房宫赋》,26岁进士及第。此后一直在朝廷为官,曾任校书郎、监察御史、员外郎、多个州的刺史和中书舍人等职务。杜牧也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词藻华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他的“千里莺啼绿映红”、“轻罗小扇扑流萤”、“停车坐爱枫林晚”、“牧童遥指杏花村。”脍炙人口的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喜爱和吟诵。
杜牧一生风流,声名远播。在繁华的扬州,他流连歌台舞榭,沉醉于青楼红粉的鬓影衣香中。“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是他的风流自白。据说,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爱其才,曾派人对他暗中保护。当杜牧调任回京时,牛僧孺劝他切莫再放纵声色,“风情不节”,并拿出暗随的街卒发回的一箱子密报,都是杜牧平日的行踪及平安返归的记录,“牧对之大惭,因泣拜致谢”。杜牧还有一风流轶事记于《唐阙史》里。他为侍御史时,曾前往湖州物色佳丽,要求崔刺史为他备一画舫,沿河作乐,让百姓围集观看,好从中物色佳人。然而,直到黄昏,仍无收获,正准备收摊时,忽见一妇人带着一个10岁多的小女孩来了。这女孩生得“此真国色”,杜牧见之大喜,便请她们到舟中,想要这女孩子,母女皆惧。牧曰:且不即纳,当为后期。姥曰:他年失信,复当何如?牧曰:吾不十年,必守此郡,十年不来,乃从尔所适可也(你可以自便)。于是,写下字据,留下聘礼,订下了10年之约。然14年后,杜牧才如愿以偿,到湖州任刺史;但这女孩已经嫁人,并生了3个孩子。杜牧命人传妇人来,“诘其母曰:曩既许我矣,何为反之?母曰:向约10年,10年不来而后嫁,嫁已3年矣。杜牧看了当时所写的字据,哑口无言,赏赐打发走妇人后,“因赋诗以自伤曰: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如果因此就认定杜牧是个纵情声色的登徒子,可能有失偏颇的。其实,他秉性刚直,颇有政治抱负,但屡受排挤,终身不得志。杜牧生在晚唐时期,面对内忧外患,他忧心如焚,渴望发挥己才,济世安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诗就充分地反映出他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就拿他读书的事来说吧。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读后,曾写了《原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等宏论,也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13篇《孙子》注解及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他任地方官时,也为百姓做过一些好事。
但时局糜烂,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将一腔悲愤寄于酒肆勾栏,声色犬马及时行乐,逐渐成为杜牧麻醉神经、疗伤祛痛之乐事。因此,后人们所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着矛盾的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