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要籍百部评鉴·
92.沈葆桢与《沈文肃公牍》
晚清时期的朝廷重臣沈葆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又是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沈葆桢的一生,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政绩,一是总理福建船政大臣,主办马尾船政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海军与第一所所海军学校;二是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身居要职,勤于政务,生活简朴,廉洁自律。所著《沈文肃公牍》十六卷,收录了沈葆桢在以钦差大臣巡台和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期间,与李鸿章、左宗棠以及闽浙、两江、湖广的督抚司道和师友们的往来政务信函一千余件。其内容包括了:作者巡台期间的积极备战、日本退兵后的善后工作以及整治台湾的各项措施;督江时期的大量政事活动,集中反映了作者治理江南民政、军政、财政、经贸、文化以及涉外等领域的主张和措施。该书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尤其是近代的台湾开发与发展而言,的确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手珍稀史料,弥足珍贵。
《沈文肃公牍》十六卷,(清)沈葆桢著
沈葆桢(1820—1879),原名沈振宗,字翰宇,又字幼丹。福建侯官(今福州)人。道光十六年(1836),举秀才。二十年(1840年),和老师林昌彝同榜考中举人。二十一年(1841),赴京赶考,落第。二十四年(1844),与父亲沈廷枫一同上京赴秋闱,父子二人都没能考中,父亲发誓永不再考科举,回乡继续教书。沈葆桢年富力强,决心背水一战,苦读三年,再试。 二十七年(1847),登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咸丰四年(1854),补江南道监察御史。五年(1855),调贵州道监察御史。不久,又调任江西九江知府。六年(1856),擢升杭州知府,然而沈葆桢以祖上曾在杭州居住,杭州亲戚过多为由而推辞,遂改任江西广信(今江西上饶)知府。迁广饶九南兵备道,加按察使衔。寻又补赣南兵备道。此时,太平军已两次攻打江西,占领了8府50多县,整个江西的局势岌岌可危。沈葆桢采取了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战七捷,打退了太平军的进攻。经此一役,沈葆桢开始扬名官场。
咸丰九年(1859),沈葆桢以父母多病,归籍探望。十年(1860),再起授吉赣南道道台,以父母年老而婉辞。十一年(1861),曾国藩请他赴安庆大营,委以重用。不久,推荐他出任江西巡抚,倚用湘军将领王德标、席宝田等镇压太平军。
同治四年(1865),沈母去世,沈葆桢丁母忧,再次返回福州。五年(1866)春,左宗棠升任闽浙总督。八月,朝廷批准了左宗棠关于设轮船制造局的奏折,决定在福州的马尾建设船政局,即以后的马尾船政局。十月,左宗棠因陕西回民起义,调任陕甘总督,行前力荐丁忧在家的沈葆桢接手船政,并亲自到宫巷请沈葆桢出山。然而,左宗棠两次探望沈葆桢时都被沈以“重孝在身”推诿了。六年(1867),接替左宗棠任总理福建船政大臣,主办马尾船政局。当时正是举办洋务运动时期,左宗棠在福建福州马尾创办造船厂,尚未来得及开工,就被调往陕甘任陕甘总督。沈葆桢一上任即建船坞及机器厂,并附设艺童学堂,造成船舰20艘,分布各海口。马尾船政局还创立了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马尾前、后学堂,即马尾船政学堂,作为培养制造与教育相结合的近代海军人才摇篮。众所周知,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和英法联军入侵的战争中,遭受到了西洋坚船利炮的震慑与惨痛,朝野上下纷纷讲求要“师夷长技”,造炮制船。左宗棠、沈葆桢则把培育海军人才作为“师夷”之根本,其宗旨就是为近代海军输送具有专门知识的各类人才。马尾船政学堂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不但培养出许多近代工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还向中国近代海军输送为数众多的将才。因此,它的产生和建成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这不仅成为一种思潮,且也已有具体实践。使之成为中国最早的造船工业基地,马尾船政局一度是远东规模最大和技术最全面的造船企业。沈葆桢在主办马尾船政局时,曾于衙署内书挂两副名联。其一为:“见小利则不成,去苟且自便之私,乃臻神妙。取诸人以为善,体宵盱勤求之意,敢惮艰难”。可见其决心与艰难。
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台湾,被高山族人误杀为借口,悍然发动了侵台战争。同治皇帝得知此事后,当即传谕军机大臣:即派在福建办理船政事务的沈葆祯“以巡阅为名,前往台湾生番一带察看,不动声色,相机筹办”。( 《同治甲戌日兵浸台始末》,《台湾文献丛刊》第38种)随即又正式任命沈葆祯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东渡台湾,办理日本侵台事件。同时,命令所有福建镇、道等官,均归沈葆祯节制;江苏、广东沿海各口轮船,归沈葆祯随时调用;台湾筹防所需款项,令福州将军文煌、闽浙总督兼福建巡抚李鹤年,源源接济”。 ( 《同治甲戌日兵浸台始末》,收录《台湾文献丛刊》第38种)
沈葆桢一到台,就积极备战,妥善办理了日本撤兵事宜,守住了台湾后,立即着手进一步的开发与建设,在台相继实施了开禁、开府、开路、开矿等四大措施。从此,开启了台湾的近代化倡导之路,对后来的台湾经济建设与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沈葆桢不但是台湾近代防务的开拓者,也是台湾社会近代化的奠基人。
光绪元年(1875)初,沈葆桢奉旨回京,被任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负责督办南洋水师。沈葆桢以朝廷经费有限,分散建南、北洋水师感到不足,主动提议先集中力量筹建北洋水师。四月,清廷发布上谕,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事宜,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从此走上轨道。沈葆桢在两江总督任上,于江南政事及其涉外事务,亦多有主张与兴革。
光绪五年(1879)十一月,沈葆桢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江南督署。临终之前,尚“口中喃喃有词,就是议购铁甲船之事”。(《代理江宁布政使桂篙庆奏摺》,沈葆桢等撰《福建台湾奏折》,收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9种)可见,沈葆桢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建设中国近代海军,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清廷追赠其为太子太保衔,谥文肃。福州吏民为之建祠于乌石山南麓。
沈葆桢是一位晚清时期的朝廷重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又是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身居要职,勤于政务,生活简朴,廉洁自律。他曾给子孙留下《遗嘱》说:“我除住屋外,无一亩一椽遗产,汝等须各自谋生,究竟笔墨是稳妥生涯,勿嫌其淡”。病逝之后,料理沈葆桢后事的代理江宁布政使桂嵩庆驰奏朝廷曰:“其居官廉正,任事果毅,早在圣明洞鉴之中。自履任两江,弭患无形,军民爱戴;遽尔出缺,大江南北,悼惜同声。殁日,布被旧衣,一如寒素;宦囊萧索,不名一钱。”(沈葆桢等撰《福建台湾奏折》,收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9种)江苏巡抚吴之炳亦奏报朝廷曰:沈葆桢“奉身清俭,一如寒素;官俸所入,尽为地方善举、邻省振输之用。身殁之后,囊无余钱;僚属相顾叹息、市井乡曲之氓有下泪者。则其功德之入人,为不可泯矣!”(沈葆桢等撰《福建台湾奏折》,收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9种)顾云所撰《沈文肃公传》也称赞说:“俭素自饬,俸所入随尽。领封疆十数载,无一椽一亩之殖。夏日所治事室,木榻、絺布帐、竹枕簟、一蕉扇、一几、官文书数十百束,印泥一、砚一、笔墨一已矣。有最幼女,婿来亲迎,簪珥之属弗具,假之幕僚子。所衣率絮袍、布衩服,近世未有也。”(《续碑传选集》,收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23种)
沈葆桢政务之余,亦勤于著述。但可能因其《遗嘱》中有:“我安于固陋,而无著作之志,身后不得将我疏稿及其他文字妄付传刻,以贻口实”的交待,所以其著述见于刊刻的仅有《沈文肃公政书》《夜识斋剩稿》以及《居官圭臬》等。而作为其重要的政务信函与家书,则未见刊行,鲜为人知。
《沈文肃公牍》十六卷,福建省图书馆藏钞本钤有“沈氏农苏珍藏”章,当为沈氏后人所辑抄。该书收录了沈葆桢在以钦差大臣巡台和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期间,与李鸿章、左宗棠以及闽浙、两江、湖广的督抚司道和师友们的往来政务信函一千余件。第一至六卷,巡台;第七至十六卷,督江。其内容包括了:作者巡台期间的积极备战、日本退兵后的善后工作以及整治台湾的各项措施,涉及到台湾之管辖、防务和经济开发等诸多方面;督江时期的大量政事活动,诸如赈灾荒、修河堤、通海运、理盐引、减税则、除罂粟、清积案、增书院、裁兵留勇以及裁厘改税等等,集中反映了作者治理江南民政、军政、财政、经贸、文化以及涉外等领域的主张和措施。
众所周知,沈葆桢的一生,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政绩,一是总理福建船政大臣,主办马尾船政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海军与第一所所海军学校;二是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而该书中所录的“巡台” 公牍,详细记载了作者在办理台湾事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军事谋略。例如:
卷一巡台《致李子和制军》谈到了他初抵台湾时所看到的台湾布防情况是:“陆勇寥寥四、五营,防台已去其二。标兵除守城,无足用者。水师仅恃数号轮船,而北上者三”。因此,他提出了办理台湾事情当务之急的四大对策:“一曰固民心……一曰联外交……一曰豫边防……一曰通消息”。其目的显然在于争取民心,同仇敌忾;主动外交,争取国际;军民联防,有备无患;搜集情报,知己知彼。(同上)《致李少荃中堂》也叙及了台湾海防的同样情况:“海防陆汛,一无可恃,岂惟台地为然?其如人人知其不可恃,人人不求其可恃何?既事图之无及也。”
正因为如此,日本侵台之初,毫无顾忌,十分猖獗。卷一巡台《致李中堂》即曰:“台洋之险,与各海口不同也。琅峤(今台湾屏东恒春)不能泊船,倭奴以孤军陷绝地,夷然不以为意者,深知我陆军之非其敌也。明知畿辅重地,洋枪队未易远行,然急抱佛脚,实出于万不得已……日意格云:‘洋枪队若蒙允行,务恳带四磅炮十数尊,行仗尤为得力’。”最终也正是调集了洋枪队增援台湾,又再次奏请购买铁甲船,加强了台湾的海陆防卫力量。于是大大挫败了日本的嚣张气焰,诚如其《致日军门》所说:“日本分途哨探,造垒挖濠,非复如从前之大意。营中常有疫死者,闻美国一将亦染病甚重。”迫使日本侵略者坐到了谈判桌上来,从而维护了国家主权与领主完整。另从中亦可知,美国不仅暗中怂恿日本侵台,而且日本军中尚有美国的将领参谋。
又如:卷一巡台《致夏筱涛观察》提及:“各省惟恐台地兵到开仗,致防不胜防。劝令坚忍信函,沓来纷至。伯相寄来仲复所上销兵刍言,谨以奉阅。第三条即是献地,必不可行。第二条亦喧宾夺主。惟第一条可师其意用之,亦当变通其法”。可见当时的朝中,尚有不少的恐日情绪与卖国行径。
另外,卷五巡台《郭筠仙廉访》还提到:“朝廷眷顾台湾,注重外防,然其本仍在内治。已辟二百余年之地,吏治军政,置之不讲。”认为清廷的只重外防,忽视内治,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误政策。继而提出了设置恒春县,再建一府三县的最初行政体制,为台湾的行政管理,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长治久安之策。
诸此可见,该书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尤其是近代的台湾开发与发展而言,的确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手珍稀史料,弥足珍贵。1997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了福建省文史馆陈虹主编的《福建丛书》第二辑之一收录了《沈文肃公牍》,可供读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