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馆长序跋系列”专题·
董氏会《八闽董氏宗祠文化大观》序
年前,老友董承耕来电,嘱我为“董氏宗祠文化”写一篇序言,我自然本能地应允了。这是基于约二十年前我参与“董杨文化研究会”活动的夙缘,也因此结识了老会长承耕。他十分热心而且认真地领导过对董杨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宗亲联谊,也颇有建树。我也随缘参访了一些董杨祠堂,写过几篇短文章。所以翻阅这部“大观”书稿,并不感到陌生,而且饶有兴趣地阅读其中的一些篇章。
说实话,这部号称“大观”,并非故作惊人之语,而是有着相当的文化内涵的。即以结构论,篇、章、节、目俱全,以内容论,网罗全闽九个地区的代表性祠堂,以及家族供奉的祠庙宫堂;不仅有聚居村落的历史地理、名胜古迹,还有名人轶事、家训族规、昭穆行次、民俗信仰、楹联匾额等等。总之,凡属宗族文化之可称道者都尽量收载无遗。而且文字精简通顺。
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书中第一篇“祠堂文化基础知识”的内容,分章介绍祠堂的起源与发展,祠堂文化的构成与内涵,祠堂建筑文化。这些内容对初学者而言,无疑具有启蒙、导读的作用,不必像当年孔夫子那样,“入太庙,每事问”,其好学精神可嘉,但那时缺少这样的普及知识也显然可知。
从“大观”中可以看到,董氏族人是如何重视祠堂建筑的,省内无论通都大邑还是穷乡僻壤,凡有董人居住的地方,必有大小、丰简不等的“董氏祠堂”建筑。实际上远不止此,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城乡各地都散布着大量的姓氏宗祠或类似的祠庙,这种现象可能只有华夏族人聚居的地方才可能出现。
要了解这种现象的成因,只能从宗祠的功能说起,由此探究它们存在的历史和缘由。
众所周知,宗祠(祠堂)是家族的圣殿,古人建宗祠为安妥先祖亡灵,使已故先人的灵魂有栖息之所;同时,又可按时(依农历节序或先人的亡期)举行祭奠、缅怀活动。这种做法源自上古先民“敬天法祖”的宗教理念。古人敬祀天地是在空旷之地、原野山岗之上,筑坛以祭,为的是祈求天神地祇降福赐祥;而祭祀先祖列宗则只宜在宗庙祖祠之内进行。为的是祈求先祖亡灵在冥冥之中庇佑自己的子孙,赐福降祥。起初是由有地位和权力者主持,举行祭天祀祖活动,自然只是氏族、部落的酋长,后来方国、王国建立起来后,就是由王者组织并主持,这是他们的政治权力在宗教领域内的体现。
降及后世,人口繁衍数量大大增加,家族散布于广阔的土地之上。氏族部落分解为家族、家庭,各个姓氏聚族而居,为不忘故家血脉,保留亲情乡愁,遂在各个聚居地合力建造宗族祠堂,以妥先灵而供祭拜。因此,严格地讲,宗祠应是由古代帝王家的宗庙延伸、发展而来,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礼失而求诸野”的遗意。
宗祠从精神涵蕴上说,是古代礼制精神的体现。“礼以别尊卑”,宗祠内不仅充满了温馨的血脉亲情,而且严格遵循着伦理道德规范。因此,祠堂(宗祠)文化不仅体现出家族人群“慎终追远”,永怀先人的意识,而且反映出他们“敦宗睦族”凝聚亲群的恋旧情怀。他们的人伦次序是按照血缘亲疏远近排列,同时又按长幼次序、官职地位和尊卑次序排列。正是这种礼制规约,造就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这是中国社会长期保持稳定的基础,也是民间社区自治得以长期实行的根据。当然,它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造成基层组织的僵化,疏离了族群间的亲情凝聚力,也抑制了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活力。
祠堂作为家族的圣殿,氤氲着家族亲情的氛围,是充满伦理精神和道德情怀的传统建筑空间。旧式农村是小农经济汪洋大海中的岛屿,正是借助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链条,把它们串联、集聚而成团结、统一的族群乃至民族集体,宗族社会的存在和基层自治方式的作为,保障我国传统社会的长期稳定和文化绵延、精神传承。近代以来,由于教育发展和科学昌明,乡村的传统宗族社会因受冲击而解构,保守的封建宗族锁链被打破,农村社区内部思想文化发生渐变,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组织开始向近现代转型,一代代年轻人在有意无意地挣脱传统家族关系和宗族思想的羁绊,淡化宗族观念,自由奔向外域,回望宗祠,似乎已成孤寒旧筑。
然而事有轮回,如今宗祠,不但是坚执的乡土守望者的乐土,更是“背井离乡”者瞻依瞩望的圣殿,是宗人的精神皈依之地和魂灵栖息之所。宗祠也为游子和旅客提供了观览、游赏和考研之所。祠祭燕飨展示的是传统习俗,体现的是亲情回归、乡愁释解。宗祠内永恒的训诫是“入孝出悌”“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用大字书写,以石刻警示,令人触目惊心。祠堂内楹联长悬,标明家族渊源和世系传承,或有榜示的家训族规,以便族人时时瞻视。
祠堂记录姓氏文化,展现宗族传统,深藏着家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还承载着家庭成员的厚重感情和共同记忆,诸如姓氏渊源、世系传承、郡望堂号、迁徙开基、文物胜迹、先哲名贤、祖德宗功、家训族规、族产公约等等。祠堂还有祭祀、议事、奖劝、救助、教育、文娱等功能,突出的是亲情,讲究的是伦理。因此,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礼制文化在基层村社的落实和象征。
综上所述,宗祠在各个宗族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受到各个宗族的高度重视。这次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董氏委员会的后贤们编纂发行《八闽董氏宗祠文化大观》,正是基于以上的缘由,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多人的工作,才编成全闽董氏的第一部宗祠专著,史料翔史,内容丰富,体例较为完备,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也为研究董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可资参考的丰富信息,这是十分可喜的事。因此我斗胆承诺,愿为此书作序,以申先睹后的感想,并借此表达敬佩与祝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