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7 09:5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陈毅的文学翻译


陈毅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员重要将领,青年时期还是一位译者。

1921年,陈毅从法国回到国内,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23年到北京,再进中法大学文科班读书。在这里,一个偶然的机缘,使得陈毅有了一段译介和创作文艺作品的经历。

陈毅最早翻译的,是法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缪塞的作品。1836年,缪塞发表了一部长篇小说《世纪儿忏悔录》。1925年一二月间,陈毅节译了这部作品的第二部第一章,并评价说缪塞的文学成就就在于“他那能以全灵魂在纸上颤动的诗篇”。这一节译,后来陈毅以《忏悔录:“终天抱恨”》在报刊上发表出来。

4月15日,陈毅又翻译出缪塞所记叙的《德国的民间传说·汪比克氏弟兄》一篇。此时的青年陈毅把这样一个似乎算不上缪塞重要作品的“传说”翻译过来,应该有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吧。

译文很快发表了。4月15日翻译,4月21、22日便连续两日在《晨报》副刊登了出来。译者署名“曲秋”。这是当时陈毅使用多次的笔名。当月20日,受前一篇文章被报刊接受的鼓舞,陈毅又翻译出缪塞的两首诗《歌》、《愁》,并写出一篇译后“附白”。这两首诗是缪塞的优秀之作,陈毅翻译得也相当出色。

缪塞之外,另一个引起陈毅较多注意的是拉马丁。拉马丁也是法国浪漫主义诗人。大约1925年5月份,陈毅在阅读了他的《沉思集》。陈毅当时译为《默想集》,似乎更符合作品的本来面貌。此文分三期发表于《晨报》副刊。接着,他翻译了马丁的一首短诗———《在母亲旧屋的门前》。这首诗发表在1925年7月7日的《晨报》副刊。署名“曲秋试译”。该诗写作及翻译都相当出色,即使在今天我们仍能为其中弥散的思念之情打动。陈毅之所以翻译它,显然也是被勾起他对母亲的怀想和对家乡的眷念。除去翻译这首小诗,在一个雨夜,陈毅阅读此诗集入迷,心有所感,他忍不住以诗论诗,还写出一首《夜雨读法国诗人拉马丁的〈默想集〉》。该诗以“曲秋”笔名发表于1925年7月5日《晨报》副刊《文学旬刊》。写作的时间署着“5,22,夜于香山。”

1925年9月初,陈毅还翻译了另外一篇文字,即19世纪后半叶法国高蹈派诗人法郎约·哥伯的《失掉了的孩子》。这大约是陈毅这个时期最后一篇译文。在《失掉了的孩子》的“译后记”里,陈毅从一篇普通的宣传人道、仁爱的作品,看到了它缺乏革命性、抹杀阶级之间斗争的实质。他又以一篇“译后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之后,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职业革命家的艰辛而值得为之奉献的道路。

              (摘自初春《中华读书报》2012年9月12日杨建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