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2 11:4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口罩简史

 

口罩是戴在人的口鼻部位用于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以达到阻档有害的气体、气味、飞沫进出口鼻的一种卫生用品。口罩对进入肺部的空气有一定的过滤作用,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或在粉尘等污染的环境中作业时,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世界上最早发明口罩的是中国。据说在古代,我国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开始用丝巾遮盖口鼻,如《礼疏》载:“掩口,恐气触人。”《孟子·离娄》记载有:“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的文字。

可是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卫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后来有人就用一块绢布来蒙住口鼻。13世纪初,口罩始应用于中国宫廷。侍者为防止气息传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种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巾做成口罩。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有一条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最原始的口罩。

马可波罗的书出版后,欧洲广为传播,很多贵妇也学着用掺着金丝线的纱巾蒙住口鼻。元朝的宫廷侍者,用蚕丝做成的布蒙住口鼻,是为了不把自己的唾液和气味传到皇帝和王公大臣的美味中,但欧洲贵妇的目的,只是为了增加妩媚。

16世纪,意大利的达·芬奇提出,用一片细布浸水之后,捂住口鼻,可以保护士兵免受有毒粉末的伤害,这可以说是口罩实际应用于有毒气体侵入的先河。

口罩应用于医护领域,是在19世纪后期。1897年,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研究了外科手术经常失败的原因,意识到动手术的医生尽管已经穿戴了手术衣、帽和橡胶手套,但医生在手术时因为讲话、呼吸,会将细菌传到病人的伤口上,造成感染。于是就试着用纱布包住口鼻,给病人动手术,以防止细菌侵入。后来有医生用六层纱布缝在衣领上,用时翻过来罩住口鼻。可是,这种口罩一直要用手按住,极不方便。后来又有人想出了用带子系在耳上,这就成了今天人们经常使用的口罩。这以后,口罩在医学界被推广使用。

中国人对口罩作出改进和贡献的,是一位名叫伍连德的医学家。1910年,我国东北爆发鼠疫。伍连德临危受命,带领他的团队赶赴疫区,第一时间发现了这次鼠疫的传播途径——人与人之间,通过呼吸和飞沫方式传播,并发现普通的纱布口罩并不能完全隔绝病毒。后来伍连德和他们的团队发明出一种特殊的口罩——在传统的两层纱布之间,增加一块吸收过药水的药棉,事实证明,这种口罩有效隔绝了空气中的细菌与病毒,在防治鼠疫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故后来,这种口罩被命名为“伍氏口罩”。

1918—1919年,席卷全球的西班牙流感爆发,造成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有2500万到4000万人死亡(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为预防流感病毒,人们纷纷用口罩抵御流感。2003年我国爆发“非典”疫情,口罩在预防和阻断病菌传播中均起到重要作用。我国2003年发行的《非典》小版张,在图案中设计了戴口罩的医务工作者的形象。

如今,随着不同的使用环境和不同使用人员的需要,口罩制作的材料和制作方法不断改进,出现棉布口罩、高分子材料口罩、活性炭粉滤芯口罩、活性炭纤维毡垫口罩。还从原来传统的空气过滤式口罩的基础上,改进发明了供气式口罩。

(摘自《中国残疾人集邮》今年第2期李晓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