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 畲 风 情
何 英
华安县新圩镇官畲村,是少数民族的特色村寨,省级生态村、传统村落和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据介绍,官畲村形成于清顺治年间,迄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是闽南地区为数不多的仍保留自己民族语言和传统文化的民族村。
相传,在这里原先住着一户汉族人家,科举中榜后迁居漳州官衙当官。善良的畲族先祖,就觉得这里先有汉人为官,后为畲民所居,故取名为“官畲”。接着,雷姓居住此地,后蓝姓迁入。
一
在畲族同胞的日常生活劳动中,人人都会唱山歌。外出劳动、家族聚会、亲朋好友聚会、谈恋爱、婚嫁、祝寿等,处处都有山歌声,这就形成了青年男女找对象、谈恋爱也是以山歌传情。一旦通过唱山歌对上心目中的心仪对象,就确定恋爱。
官 畲 村
在官畲的传统婚礼中,没有送聘金聘礼等婚礼程序。但在迎亲的过程中,自有一套相对完整、烦琐的婚礼习俗。
哭嫁,是畲族传统婚嫁的习俗。畲家女儿在出嫁时,要履行哭嫁仪式。新娘哭嫁一般从出嫁的前半个月、一个月开始,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出嫁时达到高潮。有意思的是,这哭嫁,也是用山歌的形成来表达的。还可以到村头去高声哭唱山歌呢。
“分家宴”是新娘出嫁的“必宴席”。新娘出嫁的清晨,女方长辈要煮一锅汤圆米粉汤作为女儿出嫁的全家“分家宴”。在畲族同胞的传统中,那长长的米粉,喻意为女儿出嫁后能长命百岁,夫妻白头到老。汤圆,喻意为女儿出嫁后一生能事事圆满。
汤圆米粉汤煮好之后,叫起家中全体成员同时坐到饭桌上来吃。这时,长辈要将煮好的汤圆米粉汤盛装在一个特大的碗或钵头里,然后端在饭桌上。自己手中拿着一双筷子站在桌边,一边象征性地去捞着吃,一边口中念着为家人、新人祝福的话。其他家庭成员,则都得拿着筷子坐在桌边往那碗或钵中去捞着吃。意为吃过这“分家宴”后,家中的亲人马上就要分家了,大家今后要“分开发”。新娘吃过“分家宴”之后,就回到房间里去等待出门的时辰。如今,这米粉也可用面条代替了。
官畲婚礼中的迎亲,事先男女双方都请好伴郎和伴娘。一般情况下,伴郎伴娘都得会唱山歌,伴郎还得酒量好。结婚迎新时在早晨进行。男方到女方家迎亲时,女方家的人要在村头路口和家门前双方用对歌的形式设置“三拦路”。
第一拦路。女方在本村的村口用松枝和金桔枝条设置拦路的障碍。松枝,表示年轻人的婚姻像青松一样常青、发达,夫妻白头到老;金桔枝条,表示新人一生平安吉利。同时,又因这金桔的枝条有刺,表示着在这娶亲的过程,一切并不像男方家想象的那样顺得。当然,这其中也意味着女方在出嫁的过程中,一切不利“污气”都被拦在了这村口。同时在设障的路旁摆放了用大碗装好的、自己酿制的三大碗红曲米酒。
当接亲队伍接近村口时,女方伴娘用畲歌向男方挑战,山歌唱道(大意):“今天客人远路到,拦路敬酒献人情,喝完米酒才进来,先进村里才进家。”男方伴郎听到后马上回山歌,表示今天是大喜日,本伴郎愿意喝酒,请让我们进村迎新人。接着,女方伴娘献上米酒,男方伴郎一口气将三大碗米酒喝完。之后,迎亲队伍进村,伴郎给伴娘一个象征性的红包。
第二拦路。女方的家门前,第一层三碗、第二层一碗共四大碗酒叠成的“宝塔酒”。这时,女方伴娘也是先用山歌的形式告诉男方伴郎要先喝完“宝塔酒”后,“扫平”路障,方能进屋迎新人。男方伴郎不能用手,只能弯着腰、用嘴去咬最上面那碗酒并一口气喝完,不能让酒洒在地上,否则要被罚酒,更不能使碗掉在地上。这第二拦路,是考验男方伴郎关键的一着。如果碗被掉地上或打破,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因此,伴郎不仅要会喝酒,还得有喝这“宝塔酒”的功夫。
喝完酒,伴郎又给伴娘一个象征性的红包。
第三拦路。进家门,猜谜对歌。女方伴娘会用厨房里的用具,通过山歌的形式来让伴郎猜谜。如,象牙银珠成双对,谜底:筷子;双龙抢珠进城门,谜底:火钳。猜对了,赏红曲酒三大碗;猜不对,则罚酒一碗。
这时,一般男方伴郎会采取不全猜对,也不全猜不对。因为,全部猜对,会让觉得女方出的谜水平不高,伴郎自己似乎特别聪明。因此,聪明的伴郎伴娘都把握在对和不对各半,图的只是高兴、热闹。
完成“三拦路”的程序,接下来喝“宝塔茶”。接亲队到女方家后,由女方伴娘敬“宝塔茶”。这“宝塔茶”,也是四碗叠在饭桌上,伴郎必须用双手、嘴巴一次性将碗拿起,碗多手少,是非常考验伴郎的。
完成“三拦路”的程序后,还有抢鸡笼的游戏等着呢。
抢鸡笼是迎亲过程中的一道有趣的游戏。女方父母在女儿出嫁前,就准备好了一公一母两只鸡。但是,出嫁的当天,这两只鸡都已经被抓起来,用麻袋(现在已改为编织袋)装好了,女方家里还备好了一只鸡笼,放在客厅的醒目处。在伴郎喝完“宝塔茶”后,就得眼尖手快地先抢到鸡笼,否则新娘的出门就有障碍了。而女方伴娘也得去抢,不让伴郎那么顺利地抢到。
说是抢,实际只是制造一种喜庆的气氛。伴郎要把这两只鸡带走,就得去找鸡笼来装。而伴娘就故意去抢这鸡笼藏起来。如果伴郎抢不到鸡笼,就得主动唱愿意罚酒的山歌来向伴娘求情。通常情况下,伴郎伴娘都得故意制造一种喜庆的气氛。
新娘出门。男方伴郎抢过鸡笼、把鸡装进鸡笼后,新郎就可以到房间里去背新娘了。当新郎从房间里背出新娘后,伴郎伴娘又分别用山歌的形式互唱,祝愿新人平安幸福。一般情况下,伴郎唱感谢女方父母养育之恩,而伴娘则唱祝福新人的山歌。
新娘被背出家门后,路途短的,就直接将新娘背回家。路途远的,可背一段,让新娘走一段,待快到夫家时,再背着进家门。
到达男方家里后,新婚夫妻要向祖宗和长辈行礼。在这行礼的过程中,“男拜女不拜”。畲家认为,畲族的女始祖三公主是上古高辛帝的女儿,身份高贵,荣耀无比,在与忠勇王结婚时没有行跪拜礼。这个观念后来传承到畲家的后代新娘上。因此,畲族慢慢地形成了“崇凤敬女”的传统观念,女性畲族同胞头上那漂亮的“凤冠”也由此而来。
官畲婚娶同族吃三天,是传统的习俗。在官畲,凡家族中有娶亲的,不管男方或女方,族亲全部前来帮忙。娶亲的前一天至新娘出嫁后的第二天,家家户户都前往帮忙。所有前来帮忙的,都自带自家种的各种青菜,户主只提供主食和荤菜。
官畲的婚礼,新娘只当一天。娶亲的当天,新娘被背到房间后,按程序行过各种礼后,就到桌上和家人一起吃早饭。吃过早饭,新娘就不再新了,要参与家务劳动,以示新娘在父母的教育下,是一个非常勤劳的女性。新娘勤劳,不仅新娘的父母有面子,婆家也因为娶了一位勤劳的儿媳妇而体面,新娘也因勤劳的美德,今后在家族中有地位。
吃过早饭,新娘新郎一起回娘家请家中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晚上到家里来吃饭。这时,新娘新郎要用鸡笼装一只婆家养的公鸡送给新娘的娘家,意为送还娘家一只公鸡,为女方家“留下了种”。
从第二天开始,新娘就得以家庭普通一员参加生产劳动。
在官畲的婚礼中,必须做的是“畲家禾米粿”。据介绍,这种禾米粿,是一种畲族本地传统的高杆水稻品种,约有一米多高,但产量不高,谷子带刺,加工成大米后,一粒粒似珍珠,如果做饭吃则口感比较硬。传统上,做禾米粿要先长时间浸泡透,蒸熟透后,几个人同时用木锤打,硬是打成韧性极强的米粿后,再搓成一条一条蒸熟。吃时,再切成条加上配料煮。
二
官畲村,至今保留正月十五吃“长寿菜”“填水缸”的传统习俗。在官畲,家有长寿老人、儿孙满堂是喜事。凡家中有长寿老人的,就必须早早地种好菜,等人正月十五去摘。正月十五天黑前,村中男女老少可随意商量到哪一位长寿老人家的菜地去摘菜,摘后又可随意到村中的任何人家里去煮着大家一起吃。正月十五之前,村里的人早早地观看好谁家有长寿老人、哪畦菜地菜长得特别茂盛。天黑时分,就“偷偷地”到他们家里的菜地去摘“长寿菜”,喻为吃了长寿老人家的菜,能沾长寿老人的福分,自己也会长命百岁。在摘“长寿菜”之前,人们就已经商量好要去煮的家庭。这家也就会提前煲好一大锅的猪肉骨头或用一只鸭子的锅汤,待“长寿菜”摘到后,洗干净,不用刀切,直接下锅烫着吃。
摘过“长寿菜”,就留下两条最长的芥菜(喻为长寿)和两棵大蒜(喻为多子多孙),用红纸捆扎起来,待吃过后到头一年家中娶有新媳妇的人家里去“填水缸”。
当然,谁家的人缘好,去摘“长寿菜”的人就会越多。在传统的习惯中,自家有长寿老人,来摘“长寿菜”的人越多,自家的运气也会越多。这是在为老人祈福的同时,也为长寿老人的家人带来福气。在一边吃“长寿菜”时,大家一边商量好要到谁家去“填水缸”。
“填水缸”的活动,一般情况下由男人参与,且参与者人人都要出钱凑起来包红包。这红包的钱可多可少,出钱的人也可多可少,不必平均分配。当然,出钱数额较多的人,意味着大方、阔气,日后也会在村中较有威望。
接着,一群调皮捣蛋的男人,就会趁家中娶了新媳妇的家人不注意时,悄悄地溜进他们家的厨房里去摸一个大碗,快速地在炉膛里装上半碗的炉膛灰,然后就将芥菜和蒜及装有炉膛灰的碗(喻为发财)一起沉入剩满水的水缸中,再将一个红包压在水缸上面,悄悄地溜之大吉。待溜出家门后,在门前放一串鞭炮。
这时,新娘要快速地去抓。抓到罚他喝三大碗红曲酒。如果抓不到,新娘就得马上去将水缸清洗干净。清洗之后,有可能又有人来“填水缸”。新娘就得不停地清洗水缸、挑水。
同时,新娘得点着火把到很远的山涧里挑水,而且是在黑灯瞎火的夜晚必须将家中的水缸装满水,这对新娘来说,是一项比较辛苦的“游戏”。当然,“填水缸”所得的红包归辛勤的新娘所有。这种游戏可以是三两个人一群,也可以是十个八个人一群,也可以不停地重复,直到人们尽兴为止。
人们在填水缸的游戏中,一是考验新娘的勤劳。如果被人填了水缸之后不及时去换水,就会被人说是“懒”。二是考验新娘的秉性。被人填了水缸之后不能表现出高兴,更不能骂人。如果发了脾气或骂人,人们就觉得这新娘子的脾气不好,大家就远离你了。三是也考验去参与填水缸者是否大方,那压在水缸上的红包如果是太少,也会被人说的。四是人们也对新娘的一种祝福,祈祷新娘家人长命百岁、多子多福、发财好运。
之后,年轻的男女们还可对唱山歌,或听长辈讲故事,或相约谈情说爱,玩到深夜。
此外,官畲村,每年的大年初一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长寿菜”。只不过,这“长寿菜”,只能是自家种的自家吃,不让外人采摘,也不让外人来家里吃。这吃“长寿菜”的吃法,和正月十五一样,洗干净后不用刀切,放在已熬好的汤中去捞着吃。
三
生孩炖鸡酒、周岁晚餐宴又是官畲的传统习俗。村人不管是生男孩还是女孩,小孩子满月那天,都得炖鸡酒。这种鸡酒,用红曲酒和大阉鸡,早早地杀好鸡后用大钵头盛装,放在大铁锅里慢慢地炖。然后,请族亲们上门来吃,喻为沾喜气。
小孩周岁时,要摆酒席请族亲到家里吃晚宴。这天一大早,主人就要请族人帮助做禾米粿,做成一条条蒸熟后,每份四条包扎好,由孩子的父母挑着,一家一家地送到族亲的厨房里,每家分两份,然后当面请他们晚上到家里来吃饭。
晚宴,要备得非常丰盛。但没有约定必须多少碗菜的数量。传统上,村中照明都是用松明火把。因此,为方便家人做饭、收拾,这顿丰盛的晚宴,从下午3点开始吃,天黑前结束。
如今,虽然村中灯火明亮,仍然沿袭着这一习俗。
四
正月十二请火节,是官畲每年一度最富少数民族特色的盛事和节俗之一,也展示男性勇敢者的惊险而又神秘的游戏。
农历正月十二这天,畲族同胞们组成的请火队伍到山头去请圣火后,村民组成长龙,在鼓乐伴随下,巡游全村。之后,要经过“踏社”“踩火”“抢火”“吃流水席”“歌舞欢庆”“献花”等环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炉灶中的火,都是等待着迎来这经过许多神秘色彩请来的“圣火”的火种之后,才煮饭。这请火节的准备工作不仅烦琐,而且带着几分神秘。
村中有大家公认的“师公”。由师公带着大家先“踏社”。踏社前要作充分的准备。首先,由师公挑选清一色的男人参与请火节的请火活动,而且必须都是身体强壮、当年家中没有人生孩子、身不带孝即当年家中没有人逝世的男性。
其次,要买好一口崭新的铁锅。
第三,由参与准备请火节的男人到远离人居的深山山涧里去捡几块约巴掌大的、呈三角形的石头。那石头必须是被公认为是“很干净的地方”,即不能被猪牛粪便污染,周边也不能有坟墓地。
第四,要磨好砍柴的刀。磨刀要到深山里的山涧流水、周边没有坟墓的“干净处”去磨,而且不能让女人看见。
第五,一年中家家户户平日里烧饭煮菜的炭火都收藏在瓮中,留着请火节备用。家中没有木炭的,也得去买。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由师公事先精选四位村中年轻、力壮,有威望、事业顺利、最好是生男孩子的年轻男子作为这年请圣火的勇士。清晨出发前,由师公将那铁锅的底部,放几张“银纸(即一种民间用于祈福的专用纸)”,上面放些木炭,再浇上适量的茶油。之后,师公带着大家将炉子和铁锅挑到一座能看见全村的村庄和田园的山头去取那神圣的“圣火”。
到了山顶,用事先磨好的柴刀就地砍几小段枫树枝放在铁锅的木炭上,接着师公用卜卦的方式来确定,朝那个方向取火。之后,由师公点燃铁锅中的火。接下来,要让火生着冒烟,但不得形成明火。这火,就是“圣火”了。将“圣火”挑下山直接送到村中的碧公庙里。在那里,已经摆好的五个香炉,分别是土地公(两个)、盘古神、三代祖师、大德天师,由师公带着大家烧香敬神,再将“圣火”分到这五个香炉中,同时留下一部分和这庙中的神一起送到村中准备好的广场上。
“踩火”。广场上围满了等待迎圣火的村民,家家户户将自家送来的木炭堆积在一起,待慢慢地形成一大堆的篝火,人们欢呼起来。接着,师公带着畲家汉子肩抬神像,举行“踩火”仪式。勇士们扛着从庙中扛出来的“神”,赤着脚快速从这篝火踩踏过去。他们赤足飞步踏过高及小腿的火红炭堆,引得炭火四溅,观众阵阵喝彩。
“抢火”。勇士们扛着人们心目中的神灵冲过去之后,村民们便家家户户冲到篝火去取火种回家生火煮饭。取了这“圣火”,意味着一年四季都能保佑家人平安顺利,也给家庭带来兴旺发达,同时也昭示着家家户户在这“圣火”的保佑下,代代薪火相传。
“吃流水席”。请火节这天,家家户户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过节。淳朴、热情的官畲村民还在广场、长廊等处摆放了各具特色的畲乡菜,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们在体验文化盛宴之余,还可品尝一餐美味的“流水席”。来的客人,有可能是一批又一批,人们就得忙一整天。但是,来的客人都不留住。
“歌舞欢庆”。村民们在这隆重的请火节里,以载歌载舞的形式,祝福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幸福。这时,人们打开嗓门,尽情地抒发心中的祝福。
“献花”。晚上9点以后,村中还要在碧公庙中举行“画符献花”的祝福活动。碧公庙中,准备好了十二大碗的红曲酒和银纸、捡来的石头和竹签。由师公在这些物品上“画符”。待符画好之后,由早晨参与上山取“圣火”的四位男人,静悄悄地将画好符的石头、纸和竹签一起上山,到师公认为要去的山头,用那三角形的石头就地挖个小坑,然后将石头放三角尖朝上放平,再将竹签夹着纸符就地插在旁边。大家再静悄悄地下山。下山后,四人直接回到碧公庙。
要注意的是,在上山和下山的过程中,大家都得静悄悄不说话。这一行动的路线怎么走,要到哪一座山头去,全由师公决定并在出门上山之前口头吩咐好了。回到庙里,师公还要做法事。待师公做完法事,等待在庙里的人(都是男人),立马抢喝那十二碗,说是这酒喝后能壮胆、保平安、消灾,还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气。抢完酒喝之后,接下来由师公为村民献花。家家户户都送来大额的现金,等待着师公献花。
师公一旦宣布献花开始,家家户户都将带来的钱一一登记在册。然后将钱集中放在一个大盆中,由师公用卜卦的方式进行祈祷,直至师公连卜两个吉祥卦以上、认为十分满意为止。然后大家再将自己献的钱的数目带回家。传统上认为,这献花的钱,经过师公的做法,神灵会保佑自己今年能翻倍地挣回来。
献花结束,这正月十二的请火节就结束了,师公放炮、烧纸。不过,这献花的过程,只能是本村人参加,不准外村人参与。
在官畲,还有二月初二爆火花和三月三对歌节的习俗。二月初二的爆米花,是先将米放至锅中炒爆,再用红糖放在锅中熬至起胶后,将爆好的米花下锅。然后,用手搓成一粒粒圆形,用于敬神,祈丰年。
三月三,对歌节,也叫“乌饭节”。传统上,用山上的一种学名叫“乌饭树”的植物烧成灰后,用开水过滤。然后将糯米放入过滤出来的水中浸泡透,再捞起干蒸成饭。
如今,依山而建的官畲村,有清新的茶香、淳朴的畲民、悠扬的畲歌和热辣的畲舞,是一个集探畲山、赏畲景、住畲家、尝畲菜、学畲语、听畲歌、观畲舞、品畲茶等活动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村寨。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华安》;图片来源于福建省文化与旅游厅官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