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8 14:5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何少川

云雾滋清绿 霞光照香茗


武平茶园

世上常有不经意的相遇,从而促使人们去探索某些物事,获得新的认知。

丙申年(2016年)重阳节刚过,我走访闽西边陲的武平县,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浙江客商傅向平先生。经介绍知道他是浙江茶人,原先在杭州植制龙井茶颇为专业,现千里迢迢来此落户,做大茶叶生意。我不由得感到惊奇,对他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傅先生之所以引起我的关注,主要在于想从浙江茶人的亲身体会中,了解他对武平植茶环境和茶叶品质的评价,这或许更为客观。傅先生在武平投资兴建的福建省富源山茶业有限公司,是一个专注高端名优绿茶种植加工的茶叶企业。企业秉持“富蕴青山,源于自然”的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创名牌为目标,主产“馥远”牌梁野翠芽、梁野炒绿等优质武平绿茶和红茶,经营有方硕果累累。2013年,其所创梁野翠芽茶样荣获武平县“富源山杯”春茶擂台赛“茶王”;2013、2015年,馥远牌梁野炒绿分别获福建省“省优质茶”;2016年7月,“馥远”牌武平绿茶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

见过傅先生的隔天上午,我从武平城关乘车抵达桃溪镇桃溪村,参观富源山茶业公司在一处叫白叶坡的茶园,得到傅先生的热情接待和详细介绍。这里的茶园堪称一景,它不像有些地方茶山连坡成片,而是三千亩茶园一垅又一垅地相隔往高处分布。郁郁葱葱的林木丛立其间,林中有茶,茶中有林,在阳光的辉耀下大地更显明亮,构成一幅绿韵盎然,令人悦目赏心的立体风景画。从生产的角度看,这样茶园的生态环境,无疑是异常优良难得的。听到我对茶山的赞扬,傅先生道出了他来武平植茶制茶的初衷和经历。

这位浙江茶人告诉我,他原籍金华,现住杭州,长期经营龙井茶,有自己的茶叶基地。随着生意的扩大,他想异地再找有条件生产优质茶叶的园地。龙井有特殊的气候和土壤,生产的茶叶全国驰名,是绿茶中的佼佼者。傅先生作为龙井茶人,要异地选择茶园,很自然会以龙井制茶条件为标准,生产与龙井茶同样品质的绿茶。早先他在靠近浙江周边找地方试种,制出的茶叶品质达不到要求,不得不放弃。2011年,经武平县农业局招商引资,他来到武平注册成立公司,几年经营却意想不到获得成功。公司在浙江、广东、上海、北京等地的茶叶专业市场,设立了产品专营店,凭借优异的品质,所产茶叶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谈到自己的投资经历,虽然有辛劳更多的是喜悦,傅先生感受颇多。他说:“经过几年来在浙江杭州销售情况,以及公司客户反馈的信息来看,武平生产的绿茶品质可媲美西湖龙井。”他归结,这得益武平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气候条件、醇朴的客家民风。其中还有一条重要因素,早春是绿茶上市的黄金期,往往是“一天一价”。武平茶上市时间早浙江茶20天左右,这即能卖出好价钱,获得较高利润。

傅先生用成功的实践,证明了武平适宜植制优质绿茶;武平人则钦佩傅先生好眼力,正确地选择在武平种茶。为什么说傅先生选择在武平植制茶叶是好眼力呢?我在武平走访期间,与武平县人大主任王民发、县农业局局长邱东方、武平高级农艺师钟德民等同志有过交谈。他们对武平茶情非常熟悉,我从中获益匪浅,也了解到这个所谓“好眼力”说法的含义。

原来,武平县茶史悠久,自古就产茶。据最新史料考证,公元200年左右,武平已开始采制食用和移栽野生茶,明清时期武平茶叶成为朝廷的“贡品”。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武平县志》记载:“茶。有二种,一种干高,子可榨油者,名油茶。一种干小叶茂,春采其叶炒为饮料。邑中所出茶叶,以云梯山及岩前产者佳。”随后各年代编纂的《武平县志》里,对茶叶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述。

民主乡高横村高埔自然村位于武平县西南部,史上是生产“贡茶”的地方,旧有文人雅士曾撰联,云:“高山云雾滋清绿,埔湖霞光照香茗。”从高埔茶史的古早,也可以窥视武平有茶之悠远。相传宋末元初,中原大地烽火频仍,众多士族为避战乱举家南迁,途经赣江、汀江蛮荒之地。因千里跋涉,又遇高温湿热,有一强壮男丁背患痈疽,久治不愈,痛苦难忍。一日,他们在高埔住下,男丁的母亲到相公寨,采来奇崖石礤上生长的古茶叶,与生姜生米一起擂成浆糊,冲入滚烫的开水,让病儿乘热喝下。一夜蒙头大睡,表出满身大汗,病竟然神奇般地大大减轻。另又取茶叶嫩绿芽尖,与地胆草等一起捣烂,敷贴在痈疽上,三五日后痈疽全消。从此,客家人将“高埔茶”尊为“菩萨茶”,并以茶敬神。

古时交通不便,武平县通往汀州府治主要靠官道,由县城十里一铺向东延伸。清代康熙时的《武平县志》记载,各铺造有道里亭(驿站)。主亭的旁边建有供行人食宿的旅舍,亭内公家设有茶汤免费供路人饮用。除这些驿亭外,民间尚有许多独资或集资建茶亭于便道上。一村辖内建有几座乃至十几座茶亭,让行人既可遮风避雨歇脚休闲,又可以在此停步喝茶用饭。各地茶亭构建不一,有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圆顶亭,有砖木结构、土木结构、土竹结构和全木结构,有些还附有雕刻和壁画,千姿百态,成为邑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茶亭遗迹印证了该县古茶史的悠悠岁月,也体现武平人以茶好施的乐善胸怀。

其实,武平是个“八山一田半水半村庄”的山区县,属于最宜茶的区域。它地处福建西部、武夷山脉最南端,境内山峦叠嶂,溪河交错,空气新鲜,水系清净;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春早秋迟,雨量充足;常年云雾缭绕,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经国家环保部环境质量监测总站监测评价,武平县生态环境优良,居全省84个县(市、区)第二位。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茶叶生长,为加工优质茶叶提供良好的基础。

桃溪镇是武平种植茶叶较集中的地方,有名“茶叶之乡”。有人形容这里“山山辟茶园,户户能制茶,村村逸茶香,男女皆茶人。”武平县历史上相继出现产自民主乡高横村的“高埔茶”,中山镇武溪村的“古石堂茶”,中堡镇新湖村的“蕉礤茶”等绿茶佳品。“武平绿茶”以“香气高锐,滋味甘爽,色绿形美”,闻名潮、梅、汀周边州府,并一度斤两难求成为朝廷“贡品”。

因为佳茗闻世,即有民间传说,现入编《武平茶志》,读来生动有趣。一则说的是“高埔茶”,往昔有禾平(今民主乡)乡贤在潮州府任知事,某日家乡来人赠予一包土产。知事正忙着公务无睱顾及,随手把它挂在厅壁。不久满堂奇香,知事感到怪异,遂命衙丁寻找飘香来自何处,终发现是出于家乡来人所赠的土产,打开一看包里装满了茶叶。知事拿出茶叶让煮水冲泡,顿时香气更加浓烈,众人饮后觉得茶味鲜润甘醇,神清气爽,而且连泡数次风味不减,异口同赞为“仙物”。茶本无名,便以产地称它谓“禾平(高埔)茶”。此茶传至京城,高官达贵纷纷抢购引起轰动,上圣探知下旨年年特贡皇家。

另一则说的是“蕉礤茶”,时序到了清朝道光后期,一位来自武平县中堡镇新湖村交太里的秀才,赴汀州府参加科举考试,寄宿在客店。他见住店的许多赴考秀才,因长途奔波或水土不服,神疲体倦寝食难安,便慷慨地拿出自带的家乡所产茶叶,分发给众人冲泡饮用。入水之茶散发出馥郁的香气,士子们备受刺激,饮后更是神情亢奋不已。考试时个个才思敏捷,多数人如愿中榜,事后大家喜悦地高呼其为“高升茶”。这本是一份土茶没有命名,带茶的秀才来自中堡交太里,众人便以“交太”客家话近似口音正式给名“蕉礤茶”,声誉汀州府、赣州府等周边地区。

自古至今,武平县茶业发展像过山车般起起伏伏,走了一条不平坦的路,经历的状况与全省其他茶区命运相似。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福建茶业的振兴,武平县高度重视茶叶产业的培育发展。县里持续出台茶产业发展的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引导鼓励茶业茶农申报各自商标品牌,营造品牌生产、品牌经营、品牌兴茶、品牌强县氛围;重视技术推动,加快健全“武平绿茶”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促进茶叶贸易;开展茶文化建设和宣传普及活动等。武平茶业产生了飞跃,品质、面积、产量、知名度都得到大大地提升。

目前,武平县茶叶种植面积已达55766亩,主产“武平绿茶”(占96%以上)和少量乌龙茶及微量工夫红茶。2015年总产3917吨,产值逾2亿元。“武平绿茶”产业,已成为武平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特色产业。

在我住宿酒店的房间里,主人摆上“武平绿茶”四大类系列产品让我观赏。“武平绿茶”属炒青类绿茶,主要有条形的“梁野炒绿”、扁形的“梁野翠芽”、螺形的“梁野雪螺”、珠形的“梁野翠珠”。据我观察和听介绍,四类产品特色显明。其中,“梁野炒绿”外观条索细紧油润呈银灰绿,内质香气高锐持久,汤色嫩绿或黄绿明亮;“梁野翠芽”外观扁平墨绿与龙井茶状似,具有花香,品味鲜爽甘醇;“梁野雪螺”外观紧结螺旋状,满披白毫香气显露,叶底嫩绿或黄绿芽叶完整;“梁野翠珠”外观珠圆玉(绿)润,银芽秀丽,滋味鲜爽回甘。武平茶人自豪地说:“‘武平绿茶’四大类系列产品,均能比肩或胜过当今我国名优绿茶中其他名牌产品。”

据武平县农业局提供的数据,“武平绿茶”是目前福建省产量最多、品质最好、获奖最多的炒青绿茶。2007年,“武平绿茶”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福建省十四大名茶之一;2009年,“武平绿茶”被核准“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0年,武平县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大县”;2013年,“武平绿茶”被认定为驰名商标;2014—2015年,“武平绿茶”被列为“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2015年,“武平绿芽”入选为“闽西八大珍”;2016年,“武平绿茶”被推荐为“中国十大绿茶公共品牌”。款款荣誉,蕴涵着对“武平绿茶”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一个“炒青绿茶王国”正在武平形成,经过当地党委政府不断推动,茶企和茶农的共同努力,必将开拓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武平高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