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7 11:0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李泉佃

 

“先锋”风韵


李泉佃



先锋村——毛主席批语之乡.jpeg

先锋村——毛主席批语之乡

群众路线教育馆.jpeg

群众路线教育馆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一位做企业的朋友,想带领公司员工到周边山区济困扶贫,我便自告奋勇一道前往。

去的地方是漳州市华安县,因为华安县乃这位朋友的故乡。

朋友想将这项活动长期开展下去,便委托我打前站,先行与华安县有关部门取得联系。

到了县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黄永灶、副局长李文强两位领导甚是高兴。李文强兼任县扶贫办主任。他说,县里300多个贫困户全部建档入卡,帮扶对象由我们自己挑选。

也许是机缘巧合,我们选中的几个贫困户,大多在仙都镇先锋村。

我们将遴选的结果报给李文强时,他眼睛一亮,激动地说:“你们真有眼光!”末了,他神秘地说,知道吗,先锋村可是毛泽东主席做过重要批示的村呢?

经他这么一说,我们顿时来了精神。

时序进入暮秋,微风吹来,凉意丝丝。我们一行早早坐上车,往先锋村进发。

一到村部,支书林秀福已等候在那。一位村民端上香气氤氲的铁观音,并说,这是他们村集体企业生产的秋茶,让我们品尝品尝。

喝过香茗,站在林秀福身旁的老支书林瑞祥,便带我们走进先锋村村史馆。

村史馆是由一幢典型的闽南旧厝改造的。从正门进入,可见一扇大屏风,上面写着毛主席1955年12月27日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上的按语,着墨鲜红,十分耀眼。

1955年7月9日,福建省委将龙溪地区报上的先进典型材料《华安县龙峰乡先锋农村生产合作社是怎么进行整社》上报中央,毛主席阅读后,深有感触,奋笔疾书,写下了350多字的按语。

旧厝的正厅,有一尊毛泽东主席的半身塑像,塑像后面是毛主席批示的书稿。

站在书稿前,看到毛主席将原标题“华安县龙峰乡先锋农村生产合作社是怎么进行整社”改为“一个整社的好经验”时,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代伟人如何精通笔墨,更是他胸有丘壑、目存山河的英雄气概。

看到他将原稿“或者走毛泽东的道路,或者走蒋介石的道路”中的“毛泽东”圈去,换上“共产党”三个字时,我不禁心潮翻滚,感慨万端。

毛主席的批示不长,全文如下:“这是一篇很好的整社经验,值得推荐。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总是要伴随一场大喊大叫的,这就是宣传新制度的优越性,评判旧制度的落后性。使我国五亿多农民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种惊天动地的事业,不可能是在一种风平浪静的情况下出现的,它要求我们共产党人向着背上旧制度包袱的广大农民群众,进行耐心的生动的容易被他们理解的宣传教育工作。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做这种工作,出现了很多善于做宣传的农村工作同志。这篇文章里所描写的‘四对比、五算账’,就是向农民说明两种制度谁好谁坏、使人一听就懂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很强的说服力。它不是像有些不善于做宣传的同志那样,仅仅简单地提到所谓‘或者走共产党的道路,或者走蒋介石的道路’,只是企图拿大帽子压服群众,手里并无动人的货色,而是拿当地农民的经验向农民作细致的分析,这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先锋村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时,通过“四对比、五算账”,消除了群众的疑虑。所谓“四对比、五算账”,即“一比社、组、户,哪个好;二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哪个好;三比剥削制度和没有剥削制度,哪个好;四比个人发展和共同富裕。一算灾害账;二算搞副业增加收入账;三算发挥劳动积极性增加工分账;四算贫农、中农合作互利增产账;五算克服生产、生活困难账”。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前进,先锋村“四对比、五算账”的内容也在更新,村民们的思想认识也与时俱进。

阅读毛泽东当年的批示,我有深刻的体会。首先,毛泽东不仅是大战略家,更是大宣传家。比如对农民群众的宣传,他主张“进行耐心的生动的容易被他们理解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人一听就懂”,不要“企图拿大帽子压服听众”。这种方式方法,对于进入新时代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值得认真学习与仿效。其次,毛泽东还是大修辞家。他的批示通篇充满接地气的群众语言,轻松自然,通俗易懂,口语化味道很浓,一扫人们反感的大话、套话、空话和“官话”,与大众话语体系很对接、很吻合,似春水一般清澈,令人耳目一新。这对今天喜欢舞文弄墨的同志而言,尤其对那些动则喜欢堆砌辞藻的同志而言,不啻是个教化。

从村史馆出来,在黄永灶、李文强两位局领导及县扶贫办其他同志陪同下,我们分头走访了仙都镇几个村子的十来个贫困户。无论走到哪里,局长也好,其他工作人员也好,对贫困户家底都如数家珍,哪年哪月哪日,政府帮助他们翻修房子,甚至他们放了几只羊、养了几只鸭,都了然于胸,一清二楚。这让我看到当年毛泽东批示中提及的新制度的优越性在新时代得以生动实践,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就在前头,心情不禁为之一振。衷心祝福先锋村的明天更美好!

先锋村远眺.jpeg

先锋村远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