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3 08:5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在那柚花飘香的季节……

——访“中国琯溪蜜柚之乡”平和


在那柚花飘香的季节,我们来到了平和县。这里见不到荒山野岭,目光所及,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柚园,柚园里种植的是闻名海内外的名果琯溪蜜柚。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无处不绿。绿,仿佛是琯溪蜜柚的灵魂,是这颗被古人喻之为“侠客”的蜜柚的化身。只因有了这份绿,不但把平和的山川装扮得更加秀丽,而且让平和人走出了一条绿色产业富民兴县之路。

蜜柚,俗称“抛”,最早产于平和县琯溪河畔的西圃洲地,后人改称琯溪蜜柚。琯溪蜜柚种植历史悠久,果大皮薄,瓤肉无籽,多汁柔软,入口溶化,不留残渣,块头又大。在2011年举行的“柚王赛”中,山格镇龙庆村的果农蔡来福的一颗蜜柚,重达11斤8两,称霸“柚林”,颇具“侠客”豪气,堪列柚类之冠。

平和县57.8万人口中,有10多万人从事与蜜柚相关的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有1/3来自蜜柚。蜜柚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2011年,全县蜜柚种植面积达65万亩,产量120万吨,年出口13万吨,创下全国县级柚类品牌、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市场份额、出口量六个第一的奇迹,享有“世界柚乡、中国柚都”的盛名。在采访中,县农业局陈副局长微笑着告诉我,现在全县种蜜柚万株的有上百户,种5000株的有近3000户。接着,又自豪地说,他早些年带头种蜜柚,一家5兄弟都种起来,带动全村400多人种植,2011年人均收入5万元。高级农艺师张金桃说,过去平和人种蜜柚,零零星星种的是“油盐果”,现在成片经营,已经是在山上办“绿色银行”了。我问过宣传部的赖副部长,现在年收入上百万元的农户,是不是相当于当年的“万元户”?他笑嘻嘻地回答,大致就是那么一个概念。

琯溪蜜柚,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平和县的山更绿、水更清,也带动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蜜柚加工、贮运、营销等行业,对内、对外销售量猛增。每当柚子收成的季节,在120多天的日日夜夜里,在县城、乡镇的道路上,每天有500多部高吨位运送蜜柚的大车,挨挨挤挤,熙熙攘攘,络绎不绝,走向大江南北,走向海关出口通道。平时,平和人向周边许多县份的畜牧场、向沿海地区的渔场,甚至向内蒙古大草原购买有机肥的车辆,一车车满载牛、马、猪、羊粪便和鱼粉,穿梭于山乡、果园,使往昔寂静的山村沸腾起来,形成一幅繁忙富丽的画面。

老百姓富起来后,不仅致力于把发展蜜柚产业做强做大,而且关注于改变贫困的生活。人们纷纷盖起新房,购买轿车,他们形象地将自己的房子、车子称作“蜜柚房”、“蜜柚车”。小溪镇西林村,素有“琯溪蜜柚第一村”之称。这里不仅是琯溪蜜柚的原产地,而且是靠一颗蜜柚致富的典型村。富裕起来的西林村群众,告别泥瓦房,有的乔迁新居,有的住进别墅。建水泥路、改造厕所等大规模的环境整治,使村容村貌变得整齐、干净、宽畅、明亮。社会文明之风劲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跃成为全县的小康示范村。坂仔镇西坑村的甘坑,许多柚民一年人均收入超万元,家家盖起小洋楼。县里不少柚农还到厦门、漳州购买住房、店面。在周边大城市的一些小区,平和人在那里购置的房产占30%甚至70%,联排成串,令人艳羡。而大多数人依然故土难离,留在山村发展前景美好的绿色产业,眷恋着大自然恩赐的绿色家园。

在平和县那几天,受到山里人那洋溢着自信、幸福微笑的感染,心情特别愉悦。在烟雨迷茫之中,在雨后初晴之时,车子行走在万绿丛中,逗留于村头地角,偶尔见到墨绿的群山中一缕青烟缓缓升起,见到柚树绿荫之下肥大的母鸡带着小鸡悠然拨草觅食,见到横跨清澈涧流连接两座土楼的创意小桥和绿荫掩映之下的一座座小洋楼的身影,不禁油然而生远离喧嚣,向往自然,向往这一富于诗意的宜居之所的渴望!

然而,平和县这一块红色土地,新中国成立多年以后,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却没能完全摆脱贫困。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砍伐森林大炼钢铁、开山造田、割资本主义尾巴等一拨又一拨违背自然规律的举动,使生态失衡、水土流失、环境恶化,原来山清水秀的平和县变成荒山秃岭,满目凄凉。1986年,这个县被国务院列为全省11个国家贫困县之一。上世纪80年代末,还是全省3个荒山大户之一。县农业局有人说,当时,有的荒山坡地几乎是寸草不生。干部工资低,群众生活难,至今谈起来依然感慨不已。

在革命战争年代,平和人民曾经打响八闽第一枪,受过光荣革命传统的洗礼,他们决不甘心安于现状。“文革”结束之后,干部、群众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奋起消灭荒山,种植果树。在那场“翻身仗”中,不能不提及一位普普通通的庄稼汉。他叫李亚信,小溪镇西林村人。初中毕业,正是“文革”兴起之时,他没有卷入“大串联”的潮流,而是安心在生产队种地,先在风门岭的柑橘场劳动,后在西林生产大队综合场当场长。那年头,虽说当了场长,也和场员一样拿工分。一天10个工分。年终结算,1个工分就值1角钱。辛辛苦苦干一年,只能挣个300多元钱。

穷则思变。机会总是给予嗅觉敏感的人。1980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下达,李亚信敏锐地感觉到农村改革的号角吹响了。他毅然辞去综合场场长职务,提出要承包开发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荒山荒滩。生产大队、生产队将15亩荒山荒滩让给李亚信无偿开发。李亚信决心在那些被抛弃的地方种植老祖宗传下的蜜柚。众所周知,小溪镇西林村李氏先人李如化是目前见诸文字的最早种植蜜柚者,被后辈称为“西圃公”。可是,经过一连串天灾人祸的反复折腾,这时柚树几乎绝迹。李亚信到处打听哪里还有柚树,最终打探到小溪镇的后埔村、旗杆寨村、大坑果场3个地方,各自还幸存一株。李亚信喜出望外,恳求柚子的主人让他剪取芽穗,进行繁殖。当时,谁也不懂蜜柚是个宝,有人甚至讥笑说,种柚子?命短的人恐怕都吃不上。李亚信却一口气种了105株,成为平和大种蜜柚的第一人。1986年,蜜柚开始挂果成熟,亩产达到2400斤,上市供不应求,按当时市价折算,一颗柚子可换3斤猪肉,消息传开,山乡轰动!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从平和县的第一位农民“万元户”,进而成为“十万元户”、“百万元户”!

有道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李亚信的成功在平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个种植琯溪蜜柚的热潮在平和县悄然兴起。

当然,轰轰烈烈种植蜜柚绿色大潮的涌起,是党的政策的召唤,是地方领导者在贯彻中央政策时解放思想,因地制宜所采取的灵活措施的推动。平和县的领导同志,像接力赛一样,一任接着一任往前冲。

人们记得,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份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之后,又连续4年下发关于农村政策的中央“一号文件”。这5份“一号文件”,真实地反映了亿万农民的心声和要求,成为我国农村改革迅速推进的强大动力,让广大农民兄弟看到了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看到了农村市场的放活,看到了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平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者从平和的实际出发,果断拍板:把大种琯溪蜜柚作为平和脱贫致富之路,发动全县上山种植蜜柚。至此,栽果种柚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

在琯溪蜜柚发展过程中,县委、县政府领导者始终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他们冒着风险下文,允许全县各级干部利用节假日和工作之余,带头上山种植蜜柚。又先后下达了“县办万亩、乡办千亩、村办百亩果场、户种百株蜜柚”的具体指标,号召县乡干部、职工、城镇居民、个体户“四轮子一齐转”。农民缺钱购买柚苗,县里赊给柚苗,待到收获季节再以一颗柚子作为一株苗木的价钱抵还。同时,允许干部带薪休假跑市场,搞营销,重奖营销大户,解决蜜柚大发展后出现的销路问题。

他们注重品牌的打造和提升,早在1992年就注册“琯溪”商标,持续宣传琯溪蜜柚。1998年,开启了第一家在央视黄金时段为水果类产品做广告的先例。积极引导营销大户和出口企业带动规范使用“琯溪蜜柚”商标,从2006年到2008年,琯溪蜜柚先后被认定为“福建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琯溪蜜柚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分别在17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并被推荐为与欧盟交换保护的十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一,有力地提升品牌水平,促进跨越发展。

他们与产业企业联手,探索新兴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发展产业链经济。南海集团、锦溪集团、国农公司等龙头企业,在扩大蜜柚产业链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南海集团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农产品种植管理技术指导,推进“公司+农户+基地+标准化”生产模式,对蜜柚从育苗、栽培、施肥、喷药、采收运输、保鲜、入库、配送,实行全过程科学管理,从源头上保证了蜜柚深加工产品的品质,成为我国第一家以自有品牌直接向欧洲市场出口蜜柚产品的企业,占据欧盟近20%的市场份额,带旺了销路,增加了利润。

他们凝聚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包括农业、科技、工商、质检、银行、海关、新闻等等,形成一股巨大的推动力,使琯溪蜜柚产业良性快速发展……

在平和县,我感受最深的是,那里的领导者始终抱定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目标,努力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因此,他们和广大干部、群众很早就找到了一个共同的兴奋点和紧密的结合点。他们在带领干部、群众大种蜜柚、发展绿色产业这件事上,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表现得如此自觉,如此直接,如此默契!因此,他们能够上下一心,拧成一股绳,合成一股劲,朝着共同的目标不懈地奋斗,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给平和县带来了巨大的变化。1997年,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和县“光荣脱贫县”的荣誉称号;1997年、1998年、2000年,平和3次荣获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区)”称号。琯溪蜜柚在平和县经济发展中,已经处于关系全局、举足轻重的地位,牵动着平和县家家户户老百姓的心。

一颗蜜柚富了一方百姓,是平和县领导者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