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3 08:5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白芽奇兰茶的记忆


我不是茶人,也不会那种优雅的茶道,出于对茶的喜爱,却天天泡茶喝茶。喝茶时丢开繁琐的茶具,只选一个清透的玻璃杯和一把随意的散装茶,将刚烧开的水冲入杯中,托着那荡悠悠一杯碧水,随着水汽的氤氲上升,飘出茶香来,仿佛天地间只有这样泡茶方为“茶”。

记得,多年前,时当清明节,茶季到来,我在漳州中国女排训练基地调研时,第一次喝到白芽奇兰茶,并得知平和白芽奇兰茶是“中国女排专用茶”,今年又成为“厦门马拉松指定茶叶品牌”。白芽奇兰茶的品茗,讲究传统操作技艺和技术的茶道,单是看上一眼便能让人心神俱醉,茶汤尚未入口,茶香袭来,烦倦顿除,轻轻抿上一口琥珀般的茶汤,一种带兰花的香气充溢齿间,那滋味,非言语所能描述,向你展示了与众不同的美和那份独有的韵味。从此我便开始喜欢体验品茶过程中的环节和情趣。

如今,白芽奇兰茶从“藏在深闺人未识”,一跃名扬天下,已是漳州茶叶栽培面积最多的品种,和铁观音、武夷岩茶、坦洋工夫、永春佛手等一起跻身福建茶叶名品行列。现在,又到一年新茶采摘、柚花飘香的时节,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作家采风团走进平和。这一次,我竟被白芽奇兰茶所牵绊,将白芽奇兰茶作为我采访的重点内容,置身其中,茶香拂面,感受着白芽奇兰茶的独特魅力和神秘韵致。

茶源·茶名·茶史

白芽奇兰是茶名,慢慢地,人们习惯了这种称呼,这带有神秘色彩的名字,听着都令人遐想、激动。白芽奇兰名茶一度隐没,知名度和销售量远不如其他历史名茶。采风期间,我自然一直探究白芽奇兰茶生世之谜,心中念叨它究竟始于何时。

据说,最早的白芽奇兰茶是用本地粗纸包起来的,然后在外面盖上“彭溪茶”销售。当时,平和县奇兰本有白芽、红芽、青芽、竹叶、早芽、晚芽、金面7类品种,1990年统一以“白芽”命名,并从此为茶叶界所接受。平和县种茶制茶历史悠久,触摸历史的那个片断,了解白芽奇兰茶不十分容易,因为它太丰富、太厚重了。当地流传着许多有关白芽奇兰茶历史的神奇传说和引发的故事,脍炙人口、四处传扬。

据有关资料记载,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于正德年间带兵到闽粤边境的南靖平乱,期间他邀南靖县儒学生张浩然,夜访贤德曾敦立乡老,请教治县方略,曾敦立乡老笑而不答,斟了满满的一杯茶说:“寒夜客来茶当酒,这杯茶请御史大人喝了。”王阳明先生说:“茶水满杯,未便饮之。”曾敦立先生再拿只杯来,将一杯茶分倒成两个半杯。王阳明一经暗示,茅塞顿开,回到营房即与张浩然商议把南靖县一分为二,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凑准新置平和县,这就是“夜饮大芹山茶而得‘分而治之’之良策”的传说。同时,为答谢王阳明建置平和县之功,九峰镇民众在东郊修建一座王文成公(王阳明的尊号)祠,翰林院修撰黄道周,啜饮大芹山茶而文思泉涌、秉烛夜作,一挥而就洋洋数千言的《王文成祠碑记》,“弦诵文物,着于郡治”,“人为诗书,家成邹鲁”,成为平和茶史上一段佳话。

我査阅清康熙《平和县志》,仅有“茶出大峰者良”(大峰即现在平和的大芹山脉)的记载,白芽奇兰茶究竟始于何时,众说不一。有人说,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开漳圣王陈元光第28代嫡孙陈元和游居平和崎岭彭溪水井边时,发现有一株茶树,枝稠叶茂,其芽梢呈白绿色,叶片青翠欲滴,自然发出浓郁清香,遂采其芯叶精心炒焙,制出的茶冲泡后,飘散出兰花的芬芳,因芽梢呈白绿色,茶汤带有奇特的兰花香气,人们取名为“白芽奇兰”。也有人说,相传清乾隆年间,在平和大芹山下的崎岭乡彭溪井边自然村,发现长出一株奇特的茶树,新萌发出的芽叶呈白绿色,采摘其鲜叶芽制成乌龙茶,结果发现,制出的茶具有奇特的兰花香味,因此将这株茶树取名为“白芽奇兰”,制成的乌龙茶也称“白芽奇兰”,随后,人们将这棵茶树作为母树,大量培育后代,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这两个传说在故事外壳和精神意蕴上如出一辙,由此引发的猜测和传说自然有很多。

悠远神奇的彭溪传说,更使我们神往。我们按图索骥,果然,在彭溪村井边自然村,寻访到一口古井遗址,四周寂寥,当地人称,在前几年,水井边确有棵古老母茶树,但现在四周仅留下残壁颓垣,多瓦砾砖石,伫立其间,一种新鲜感伴随着沧桑感从心底油然而生。当然,说古井奇,毋庸置疑,的的确确废井处仍涌出汩汩清水,在古井不远处,杂草丛中,还见到几株枝繁叶茂、傲然挺立的老茶树。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因它所致,这是偶然还是巧合,不得而知。我们一往一返半日方归,我也没再进一歩考证。

作为现实的写照,近年来颇受瞩目的说法是,现在的白芽奇兰茶是乌龙茶新良种,是平和县农业局茶叶指导站的温天海和崎岭乡彭溪村的何锦能等科技人员,从当地的奇兰茶群体品种中,单株选育而成的无性系新品种。说是1981年秋,在平和县崎岭乡彭溪村发现“坑岸边”的13株有性后代奇兰茶茶丛中,有一株老茶树与其他老树长势不同,树势强健(树高1.7至1.8米、树围2.5至3米),其新梢长得特别茂盛,新梢芽尖白毫明显,经小量试制品质良好。于是开始培育繁殖,扩大种植面积。直到1993年,新选育的白芽奇兰茶被农业部茶叶检测中心评定为“青茶类优质产品”。1995年10月19日白芽奇兰茶通过了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叶专业组的审定。1996年4月被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为省级茶树新良种。1997年全县白芽奇兰茶种植面积仅1万亩,2012年扩大到10万多亩,白芽奇兰茶产业成为平和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是平和县农民继蜜柚产业之后的又一主要收入来源。独具韵味的白芽奇兰茶迎来产业发展的春天。

溯本求源,可谓传承。平和县是白芽奇兰茶的发祥地,熟知白芽奇兰茶厚重历史文化的平和县白芽奇兰茶协会,将其在“坑岸边”茶场发现的白芽奇兰茶母树,精心保护起来,并在旁立一块石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昭示了白芽奇兰茶的昨天和今天,并注视着我们明天的走向和行动。

茶树·茶园·茶山

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古往今来,大芹山与大芹山茶相得益彰,誉为白芽奇兰茶的王国。

到平和采风,我们首选到大芹山。大芹山,位于崎岭乡、国强乡、九峰镇、大溪镇交界,海拔1544.8米,是我省标准的有机茶示范基地。大芹山的东南西北面各镇都有一条小路通往顶峰,一条曲曲折折的盘山路招引着我们前行,沿着山路蜿蜒而上,远远望去,山顶上云雾缭绕,大家不由地被眼前旖旎的美景所陶醉。别具一格的名峰山庄楼房建筑,若隐若现,宛如童话王国中的城堡;顶峰有一奇石,长2.5米,宽2米,厚0.5米,由3个石柱撑着,在不同的方位敲打,会发出不同的音响,当地人都习惯地称它为八音石;登上高峰,用望远镜可观看云霄方向的大海;主峰的周围有小芹山、鹅公髻、出水仔、笔架山、黄世尖、南山岽、大尖尾、石尖仔岽、谷坪山、交洞山、溪头尾及东北边的粗科岽、北边的江秀斜岽、西北边的观音岽和拉子旗等15座千米高山……如画般的美妙风光无限,撩人心扉。

但是,更令我向往的也许还是那星罗棋布的茶园。目之所及,到处都是茶树,如一颗颗绿宝石镶嵌在大芹山这块风水宝地上,浑如天造地设一般。这里的茶树长得特别茂盛,茶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认真地打量,只见叶片成椭圆形、叶面微隆起、叶缘呈微波状、叶身平、叶顶渐尖、叶齿较密锐、叶质较厚脆、叶片下部较长……让你不忍心移开目光,轻轻贴近它,一股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乘车绕着大芹山那同心圆茶园转了一个外圈,又转了一个内圈,山路急转让我有些头晕目眩。

我们是在大清晨上山的,晨雾尚未消散,举目四望,碧绿的茶树上露珠盈盈,水汽氤氲,这儿的山真和别处不同,整座大山仿佛笼罩在一袭青纱帐中,迷迷蒙蒙,望不到尽头,四周显得出奇地宁静,只有那隐隐约约的云雾不时从天际而降,仿佛把所有的云雾都兜在了这里,给人一种朦胧美,平添了一份神秘感。有人说,大芹山是云雾堆起来的,一点都不假。平和同志介绍,大芹山四季皆有云雾飘忽的踪影,常年被云封雾锁,白芽奇兰茶仰仗大芹山得天独厚的云雾气候,可谓是多云雾出好茶,因此大芹山茶园被誉为“云雾茶园”,声名远播。

大芹山与灵通山之间是东溪源头谷地。大芹山的山势,一面显露出雄伟、刚毅的气势,另一面展示出平缓、渐形低落的舒展之美。从地理特征来认识,大芹山山体不算大,山的绝对髙度也不算高,山属于直上直下形状,两山谷地间梯田连屏,山岭和谷地相间分布,相对高度不悬殊。山腰下是密密麻麻的一片片柚树,开花结果时节,香飘万里,而高海拔山地成为得天独厚连片的茶园,难怪有人发出过这样的感叹:“白芽奇兰茶是柚香吹拂而来的。”

优质的茶叶是造出好茶的前提条件。高海拔的茶园,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为孕育无公害、生态、有机的白芽奇兰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农业局黄良仕副局长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告诉我们说:“平和白芽奇兰茶每年的茶样检测,茶多酚类含量15.7%,咖啡因2.8%,儿茶素总量11.78%,氨基酸0.8%,所有指标全部符合无公害茶叶要求。”是的,从1999年1月注册“白芽奇兰”商标开始,连续5届入选海峡两岸茶博会礼品茶,先后近百次获得福建省名茶奖、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等各类奖项。在2011年中国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发布会上,平和白芽奇兰茶品牌评估价值达16.28亿元,位居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50强之列。可贵的是,白芽奇兰茶还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评为“2011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我们惊诧于大芹山的美了。让我们通过解读大芹山,去追寻白芽奇兰茶的发展历史,去感受白芽奇兰茶独特的个性魅力。

茶艺·茶品·茶人

早就听说,茶叶生产工艺是一门综合艺术,制作工艺精细复杂,从白芽奇兰茶品种树上采下的鲜芽叶,要经过晾青、晒青、摇青、杀青、揉捻、初烘、初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等十几道工序才制成毛茶,再经过精制而为白芽奇兰茶。制茶工艺从育种、种茶开始,谁也讲不清有几道工序。我们一行,闻其名者多,却一直未有机会去探访。这次,才有幸一探这相传已久的,能在“茶”里保留下兰花香的制茶绝活。

天醇公司制茶厂位于海拔800米的大芹山有机茶基地,在这里制茶的老茶工技师有种格外的从容和自信。一位揉茶的老茶工技师“心运其灵,手熟其巧”的加工过程,动作麻利,眼睛明亮,很吸引人,试探着问他多大年纪,“75。”从家庭作坊开始,已经做了60多年茶。他对茶的理解,对茶的热爱,对茶的崇拜,是那样地情不自禁和刻骨铭心,看得出,他对制茶表现出一种虔诚。与他娓娓道茶来,如话家常,令我十分感动。他介绍说:“白芽奇兰茶是充满灵性的,追求清新,兰香韵明显,要做到看青做青、看批次做青、看季节做青,要静心地去制好每一泡茶,也就是要心闲、手敏、工夫细,把专业、经验、悟性都表现出来才行。”他又说:“制作好的白芽奇兰茶毛茶,有共同评判标准,除了外形是‘青蒂绿腹蜻蜓头’外,更重要的是能留有兰花香。在这么一个靠手艺吃饭的行业,技术是很重要的。”是的,通常人们都对这制茶工序很眼熟,电视上也常能看到,而在制茶厂里,实在不是一个梦幻又浪漫的工种,也不是做给人看的观赏项目,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手艺、智慧和汗水。在茶厂里,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工种都不容小觑。毎个人的工作质量,都决定着每一批次茶的成败。当了解了制茶工艺后,就不能不被那些真正让白芽奇兰茶独步天下的无名茶工们所感动了。我们在这里留下连连惊叹,对我们这些门外汉来说,实在难解开兰花香味之谜。

得天独厚的环境和当地传统精湛的制茶工艺灵巧地结合,平和人创造出色、香、味、形超群的白芽奇兰茶名牌。从资料上看到,全县从事茶叶的企业、农户1万多个,涉茶人员18万人,毛茶年产值约8亿元,涉茶产值超过14亿元,注册茶企业、个体户200多个,他们都在精心培育和努力打造特色品牌。

白芽奇兰茶选育成功以来,在国内外评比中屡获殊荣。坚持“生态种茶、科技制茶、科学说茶、规范卖茶”的理念,以优于国标的制作标准,选取绿色种植环境、无公害种植技术,保证了白芽奇兰茶叶品种繁多、品质优良,翘楚于全国茶叶市场。天醇公司总经理张国雄是茶人创业的代表,有着传奇的色彩。前几年张国雄从学校毕业后,进入食品公司工作,公司下马转制,他毅然转行开始学习经营茶叶,开办自己的天醇茶叶公司,取意“天地和,醇香远”,从此与白芽奇兰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回忆往事说:“有趣的是,刚开始时,茶商要茶叶商标,他只能拿电话号码充当;台商拿出小小的真空包装茶,我感到十分惊讶,第一次看到茶叶也可以这样包装,得到不少启迪。”从此他收购茶叶,开始摸索自己包装,创自己品牌。与其他厂家不同的是,张国雄建厂之初,就确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他最爱讲的一句话就是,“打铁还得自身硬!我在乎的是茶品质,茶叶质量要源头抓起,这也是对客户的负责。”为了保证质量,意识到原料要自己控制,他的公司开始关闭县外所有店铺,这意味着经济损失,但他依然固执己见,一头扎进大芹山的绿色怀抱,认真地打量起茶园基地建设。近几年,他在三坑设立狮岩峰白芽奇兰茶生产基地,收购崎岭大芹茶场进行升级改造,在芦溪镇新开辟一个基地,研发出琯溪蜜柚、白芽奇兰茶两大品牌强强联合的柚香奇兰和用红茶工艺制作白芽奇兰茶的天醇红等70多种系列产品。天醇公司成为开发品种最多的白芽奇兰茶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口碑。

很多研究天醇公司成长史的人,都会对天醇公司市场创新能力赞叹不已。张国雄把文化融合在茶叶的生产营销过程中,做有文化的茶,这条脉络在张国雄做茶的过程中日益清晰。张国雄研究茶文化,喜欢给平和白芽奇兰茶寻找文化的支撑,或者说在他的生产营销过程中融入平和文化的元素。也就有了连续两届的“林语堂和白芽奇兰茶”的全国征文,有了和林语堂文学馆合作编辑出版《奇兰雅韵》。他明白,在众多的茶叶之中,决定能够走多远的因素不仅仅是质量,还有茶叶所附属和融合的文化,用他的话说:“只有做有生命、有思想、有文化的茶,白芽奇兰茶才能走得更远。”话茶文化,张国雄精心挑选了上乘的一片茶园,取意公元1851年设置平和县的年份,命名茶品为“1851”,创作出“1851”系列茶,每斤茶定价为1851元,同时,以华贵的粉红色修饰包装,寓以希望、健康、财富和真爱四个美好祝愿;以鲜明的特色和精巧的方式,把茶叶包装成奇趣独特的柚子形。“1851”全新的创意,可谓巧夺天工。张国雄总结道:“设计包括造型设计、彩图设计、用料设计,既要了解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又要跟上国际流行趋势,这样才能设计出广受欢迎的精品。”

风正一帆顺,品高万里扬。平和茶人的追求卓越,记忆了白芽奇兰茶的发展历程,靠的就是科技的支撑、人才的力量、改革的精神和先进的管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白芽奇兰茶的逐级开发,让品牌优势向国内和海外市场延伸,已经成为平和茶业界进军的一种必然趋势。

……

“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千万里,味酽一杯中。”走进平和,白芽奇兰茶制作工艺之神秘、品种之丰腴、品牌之考究、文化之精深,会产生很多令人陶醉赞叹的色、香、味、形、美的欣赏境界,呈现在你眼前,让你一饱眼福,更令你大开眼界。